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日报

向着春天出发,奋力“拼”出新广州

日期:02-20
字号:
版面:广州观察       上一篇    下一篇

    2月19日,广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会议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这一主题,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二次创业”再出发,奋力谱写广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我们将以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使命感、坐不住的紧迫感,再接再厉、阔步前进!”大会现场,广州11个区纷纷立下2024年经济发展军令状,吹响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

    ●南方日报记者 任燚 马艺天 吴雨伦 郎慧 郭苏莹 刘珊 周甫琦 钟晓宇 傅鹏 李鹏程

    统筹:陈思勤 黄舒旻

    本版摄影:苏韵桦 任燚

    越秀区委书记郭昊羽:

    以新质生产力“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新的一年,越秀将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锚定目标、团结拼搏,推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135亿元、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用实干实绩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一是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导向,着力促进转型升级新突破。瞄准创新金融、专业服务、时尚商贸三大优势产业。越秀将支持辖内56家持牌金融机构、200多家地方金融机构健康发展。聚焦生命健康、数字经济、文化创意等竞速未来的三条新赛道,越秀将深化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产业创新区建设,建强花果山超高清视频产业小镇和北京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二是以打好四套组合拳为抓手,着力培塑创新生态新优势。坚持“产业友好”、强化“要素支撑”、厚植“人才森林”、突出“项目为王”,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三是以疏解非核心功能为重点,着力推动城区能级新跃升。推动广州站片区5个种子地块率先突破,加快环市东、五羊新城片区更新规划落地,打造越秀未来发展三大引擎。

    四是以建设人民城市为根本,越秀将强化“一老一小”保障、推动“一医一教”提质、做好“一文一体”文章,着力打造幸福生活新样本。

    海珠区委书记蔡澍:

    以实施新质生产力发展三年行动为突破口

    今年,海珠的经济发展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0亿元、增长16%以上。

    海珠将全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数字经济强支柱,海珠将建设大模型创新应用示范区,设立百亿产业基金。全区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超25%。以都市工业铸底盘,强化“56433”发展体系。以会展经济促带动,全年实现会展业营收超60亿元。

    海珠将全力打造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将建立特色产业联盟,整合提升T.I.T创意园周边物业,加快培育千亿级微信生态圈。推进“海珠合伙人”体系化拓展,力促全年落地项目180个、达产营收规模超950亿元。

    海珠将全力优化科创机制和能力。将联合中山大学组建科技成果转化“一联盟两中心三平台”。积极引进优秀科创人才,打造琶洲新质生产力创新中心,与图灵量子等开展未来产业协同创新,全年新增5万平方米孵化载体。新培育高新企业、专精特新和未来独角兽企业超800家。

    海珠将全力提振有效需求。举全区之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在全市“三脉”“三轴”“三核”的城市格局中谋划海珠空间功能布局。康鹭片区将分4期对59个地块实施改造,4月底前完成首拆区7.25万平方米的房屋清租,6月底前实现首建区安置房开工建设。新中轴片区率先贯通南段1.3公里轴线。

    荔湾区委书记刘晨辉:

    三大平台筑牢产业载体,协同珠西共促产业升级

    大会充分体现了广州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走前列、挑大梁、作贡献的坚定决心,令荔湾全区上下备受鼓舞、备感振奋!2024年,荔湾区将以“二次创业”的昂扬姿态奋勇争先、实干笃行,锚定“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5亿元、增长17.6%”的目标,奋勇争先、实干笃行,奋力在高质量发展上跑出加速度、实现新跃升。

    今年,荔湾将持续构建以现代都市工业为重点、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商贸业共同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按照“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打好产业升级攻坚战。

    今年,荔湾区将加快产业平台载体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以白鹅潭商务区、荔湾文商旅活力区、海龙围科创区三大平台为依托,全面实施《荔湾区产业载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力争今年建成各类载体39个、面积17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载体20个、面积198万平方米,未来三年建成或开工建设高端产业载体600万平方米。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天河区委书记陈加猛:

    充分发挥高质量发展主阵地和动力源作用

    天河区将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充分发挥高质量发展主阵地和动力源作用,设定2024年经济发展主要目标为:经济总量突破7000亿元、增速不低于6%;固定资产投资额超830亿元、增长约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2200亿元。

    2024年,天河将推动产业与科技“双融合”,筑牢高质量发展四梁八柱,加快出台实施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政策,力争全年新增市场主体10万家,“四上”企业总数超1万家,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00家。

    推动平台与项目建设“双提速”,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天河中央商务区将深入推进“四个出新出彩”示范区建设,做大做强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广州国际金融城不断提升综合承载力。天河智慧城和天河智谷片区深入推进“两带两片”开发建设,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协同推进更新改造和科技成果转化。

    推动城区功能与品质“双提升”,厚植高质量发展良田沃土。天河将以头号工程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一村一策”“一村一专班”推进重大平台范围内的16个城中村改造,打造公园城区·绿美天河。

    推动干部作风与营商环境“双促进”,凝聚高质量发展强大合力,天河将打造企业可感可知可及、满意度高的一流营商环境。

    白云区委书记何镜清: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白云将以“二次创业”的干劲闯劲,切实以“白云之为”助力“广州之进”、服务“全省之稳”“全国之稳”。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总量突破3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总量突破141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6.5%以上,工业投资增长36.5%以上、总量突破140亿元。

    聚焦经济“质量提升”,打造都市科创智造集聚区。建强十个大平台,推动民营科技园、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等“一园两城三都四区”重大平台加快出让开发83宗、建筑面积超620万平方米的产业用地。用好华为广州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推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净增5家、50家、100家以上。

    聚焦枢纽“流量转化”,打造港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积极推动白云国际机场三期西飞行区竣工;广州白云站联动广州火车站、白云新城打造“黄金三角”商圈;广州国际港高标准打造“公铁联运枢纽”。

    聚焦发展“增量激活”,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头号工程的力度抓实“百千万工程”,推动农村集体和农民收入进入全市“第一方阵”。集中攻坚罗冲围等5个片区和“5+X”个城中村改造工作,全年更新总量44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

    聚焦支撑“力量强化”,打造企业友好型城区,推动全年净增“四上”企业400家以上、上市企业2家以上。

    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埔区委书记陈杰:

    向“高”发力、靠“质”取胜、以“量”促稳

    今年黄埔将切实扛起“经济大区真正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不低于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20亿元、增长11%。

    在打造高质量的战略平台上竞标争先。黄埔全面提升“三城一岛”联动能级,努力推动知识城上升为中新政府间合作项目,推动科学城深入创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海丝城构建广州国际交往中心重要承载地,生物岛加快打造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核心高地。

    在塑造高质量的产业集群上竞标争先。黄埔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全力推动产业提档,加速壮大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力推动科创提效,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落地成果转化项目50个,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000家。全力推动项目提速,全年实现400个项目签约落户、180个项目开工筹建、120个项目竣工投试产。

    在营造高质量的发展环境上竞标争先。黄埔要打好营商环境、城乡建设、消费挖潜“三张牌”,全力激活改革发展新动能。优化营商环境增动力,大力培育10大民营头部企业。建设宜居城市添活力,加快全域公园城市建设,全年批复城市更新项目30个,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7300套以上。提振消费需求挖潜力,建设黄埔湾、科学城、知识城三大商圈,大力发展“保税展示+跨境电商”新模式。

    花都区委书记邢翔:

    打造汽车、新能源、临空“3个千亿产业”

    花都将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为主线,推动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纵深推进广州北部增长极建设。2024年经济发展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不低于4%,固定资产投资680亿元、增长18%,工业投资170亿元、增长40%,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5.5%左右,营利性服务业增长30%以上。

    推动新赛道与旧赛道“两道并进”。打造汽车、新能源、临空“3个千亿产业”,支持龙头企业东风日产加快转型升级,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绿能谷”建设,大力发展临空产业和低空经济。打造箱包皮具、化妆品、声光电等“N个百亿产业”,推动100家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实现传统产业规模超500亿元。

    推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两业融合”。支持极兔、南方电网大数据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绿色金融、人力资源、研发设计等业态。

    推动行业龙头与专精特新“两端协同”。坚持抓大、培优、扶小、育新相结合,新挖掘上市后备企业不少于5家,新增“小升规”企业110家以上、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和创新型中小企业150家以上,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以上。

    番禺区委书记黄彪:

    以非凡之力争非凡之功,竞标争先冲冲冲

    2024年番禺主要经济增长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以上,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各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7%,工业投资20.2%。

    紧扣春播一粒粟、秋收万担粮,番禺集体谋划了3大硬招。将组建竞标争先冲冲冲工兵团,实施“万亩千亿”攻坚行动,以转作风转出新打法、新阵法。

    2024年番禺主战场有3个:首先是精心锻造“车里头的”。加快汽车制造三年翻番,提高整车+重要核心零部件就地化、近地化。其次是精心哺育“手里头的”。要以“电商+电机”,营造快时尚产业生态。第三是深耕细作“地里头的”。要持续整备产业用地不少于10000亩,铸造起“智造+智核”产业创新格局。

    “五个再造”千亿矩阵打造企业友好型城区。五个再造包括:第二个超千亿产业、超千亿大镇、超千亿园区、超千亿跨境电商和第四个超千亿企业。

    以头等力度雕琢头号工程。要精心培育“森林里头的”。坚持“五个大抓”深化城乡品质提升,推进57个“百千万工程”项目。

    精心呵护“水里头的”。高标准建设番禺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以及精心迭代广东音乐五架头。弘扬好“乡愁文化”,擦亮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示范区品牌,让番禺成为珠江,汇三江、奔海门的桥头堡、乡愁地。

    南沙区委副书记、区长吴扬:

    全力推动《南沙方案》落地落实,塑造大平台新优势

    2024年,南沙将开足马力抢机遇、加压奋进勇突破,锚定地区生产总值增速7%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40亿元,工业投资增长28%的经济发展目标努力奋斗,勃发广州高质量发展主阵地和新引擎的动力活力。

    全力推动《南沙方案》落地落实,塑造重大战略性平台新优势。南沙将扎实推进编制报批南沙发展规划等67项重大事项,提速建设三大先行启动区130万方产业载体。

    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谋划新能源汽车基地,加快落户中船高端海洋装备基地;壮大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医药、新型储能、商业航天等产业,实现三年内增加值超1500亿元;瞄准深海、空天等领域,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全力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释放改革开放“试验田”新活力。南沙将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为引领、以自贸区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全产业链创新发展。

    全力构建一流营商环境和人居环境,打造未来城市建设新样板。一方面,充分释放15%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叠加效应,新引进总投资或产出百亿级项目10个以上。另一方面,以深中通道建成为契机,推动共建广深产业园,加快万顷沙南部等重点片区聚项目出形象。

    从化区委书记董可:

    跑出加速度,努力以更大作为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

    2024年,从化区将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以“百千万工程”为总牵引,努力以更大作为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2024年经济发展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不低于5%,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5%,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30亿元、增长14%以上。

    首先,从化将坚持长板、短板、新板精准施策。锻长板,着眼构建“345”知识型制造业发展格局,启动工业投资跃增计划,培优百亿元级智能装备产业集群。补短板,紧抓与华为合作的契机,打造一批“四化”改造应用标杆项目。造新板,发挥商用车生产、实验猴养殖优势,布局氢能、新药研发等特色赛道,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其次,从化将坚持片区、平台、项目一体布局。抓四大片区,统筹做好保护、发展、留白三篇文章,实施“新千亩”用地储备计划,重点盘活园区516亩成熟用地。抓三大平台,广东从化经济开发区整备用地1000亩以上、年内完成1085公顷扩区工作,高埔创智谷首开区一季度动工建设,温泉总部集聚区小海河片区完成首期用地收储。抓重点项目,靶向推进407个投资项目,挂图作战108个重点项目。

    最后,从化将坚持动力、活力、潜力叠加释放,激发改革动力,增强开放活力,勃发创新潜力。

    增城区委书记赵国生:

    奋力打造广州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增城将抢抓机遇,担当作为,以东部中心开发建设为主抓手,拓空间、兴产业、强动能,紧盯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950亿元、增长16.3%,工业投资360亿元、增长4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的目标,在五个方面重点发力。

    一是拓空间、建平台,增强高质量发展承载力。增城坚持以大平台承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加速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核心集聚地,挺起广州城市产业硬支撑。二是兴产业、扩投资,厚植高质量发展产业根基。增城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区,做强做优泛半导体、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主导产业,为广州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增城力量。三是强科技、重创新,积蓄高质量发展动能。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快速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四是抓“百千万工程”、促融合,筑牢高质量发展底盘。坚持以头号力度推进头号工程,一镇一策做强镇域经济,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强化联城带村节点功能。五是转作风、优环境,塑造高质量发展良好生态,优化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筹建机制,打造大湾区优质生活圈,为广州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