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正奋力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图为大埔县城航拍。刘文烽 摄
大埔绿色资源丰富,图为山水秀美的青溪镇。青宣供图
北塘村新建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 陈泽铭 摄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埔抢抓融湾入海发展机遇,推动苏区振兴。袁群华 摄
客商代表和当地干部种下一批“客商林”“侨心林”。
刘文烽 摄
风劲潮涌,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需策马扬鞭。
回顾过去一年,大埔县认真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统领,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奋起直追、竞标争先,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接续奋斗,新的一年,大埔以“头号力度”攻坚“头号工程”,奋进的步伐蹄疾步稳、铿锵有力。
合力更强、内力更足、魄力更大,今日之大埔,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全力以赴补齐短板、消除弱项,奋力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陈泽铭 罗文燕 刘文烽
合力更强 搭起政企桥梁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百千万工程”没有局外人,大家都是参与者。
为更好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月30日,2024年大埔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助力“百千万工程”系列宣传活动正式启动。
据介绍,大埔将把更多的镜头精准对焦为大埔县“百千万工程”出实招、办实事、解难事的镇村干部,把更多的新闻特写在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助推“百千万工程”工作的企业、民间组织和广大群众、回埔支持“百千万工程”的乡贤、能人、海内外侨胞等,挖掘推广工作中涌现的好经验、好做法,广泛动员干部群众用通俗的语言和身边的事例讲好“百千万工程”推进路上的故事,提升全县干部群众对“百千万工程”的熟悉度和参与度,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百千万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让基层群众在活动中进一步提高“百千万工程”建设热情。
人心聚起来,发展快起来。2023年以来,大埔县积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带动群众共同建设美丽家园,以新担当新作为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新成效。
汇聚社会力量,引雁归巢是重点。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乡贤是大埔的宝贵资源、强大动力。大埔充分挖掘乡贤资源、凝聚乡贤力量、发挥乡贤作用,努力推动客商回归、人才回家、智力回乡、资金回流,走出一条迎乡贤、助乡兴、奔共富的路径。
“大埔已经走上了设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推动经济社会快步向前的良性循环道路,也为广大投资者营造了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在第六届世界客商大会大埔分会场系列活动上,海南省军区原副政委、少将黄声云感慨道,作为家乡大埔的一分子,他将与广大外出乡亲一道,积极为大埔招商引资穿针引线,为大埔经济社会发展尽心尽力。
以商招商、乡贤招商,一句句真情实感的话语,一系列诚意满满的举措,让大埔这片投资热土敞开怀抱,搭起了政企畅通沟通的桥梁。
用好“乡贤牌”,各地也在竞标争先。
其中,百侯镇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大力开展“百位乡贤兴百侯”“百位乡贤带千家”等活动,充分调动乡贤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乡贤杨骏虎盘活了当地1500平方米的闲置房屋、土地,投资1000多万元打造了品质民宿翰林别院。今年1月1日,共19个房间、能提供38个床位的翰林别院民宿正式开业,带动了当地旅游业发展。
2023年,大埔狠抓招商引资,县党政领导带头招商,顺利召开大埔县招商推介会,招引并动工项目22个,计划总投资51.27亿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13.93%;实际完成投入10.52亿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16.89%。
当地深化“一把手”招商,发挥驻外招商队机制,落实产业链招商、乡贤招商、协会招商、以商引商,用足用活省产业有序转移和梅州鼓励类产业补助政策,大力招引大湾区、海西区链主型、龙头型企业。
每一个人的点滴用心,每一个人的点滴用功,正逐渐凝聚成助力“百千万工程”最大合力。
内力更足 增强经济造血能力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落到实处。
回顾过去一年,外有复杂形势和经济下行压力,内有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大埔仍顶住压力,克服困难,坚定信心、真抓实干,推动全面振兴。
翻阅大埔的“成绩单”,县域经济持续向好的态势不会变:地区生产总值106.8亿元,比增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78亿元,比增4.5%。固定资产投资41.75亿元,比增40.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49亿元,比增6.53%。
值得一提的是,44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6.5亿元、比增7.3%,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14.78亿元、比增4.5%。在工业投资方面,全年完成工业投资27.68亿元、比增176.5%,工业技改投资13.43亿元、比增170.1%。
透过数据可以看出,大埔上下持续释放的内生动力更足。
内力的背后,在于转变思维、集聚要素。
过去一年,大埔以“头号力度”攻坚“头号工程”,以目标为导向,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聚焦县域发展、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城镇提能、绿美广东“五个维度”,奋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奖励办法,完成58个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试点任务。抢抓苏区融湾机遇,用足用好《梅州方案》,争取中央资金1.23亿元、债券资金13.3亿元,获批中央特别国债资金4.9亿元,居全市第二……
从“过日子思维”转向“发展思维”、从“投入思维”转向“产出思维”,从“管控思维”转向“用户思维”,大埔把资源要素优先用在“打粮食”项目上。
博睿能、鸿智信等总投资29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项目落地建设;编制《大埔县陶瓷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引进讯源新材料,推动玉丰特陶增资扩产,与潮州枫树瓷土达成合作;大埔电厂二期完成投资12.6亿元,带动工业投资比增排名全市第一;青溪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取得突破,已由省上报申请纳入国家中期调整重点实施项目……大埔正全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先进材料、新能源三大产业集群为主体的大埔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全县经济造血能力。
内力的背后,在于压实责任、向新而行。
压紧压实县级“一线总指挥”、镇委书记“一线施工队长”、村(社区)支部书记“领头雁”责任,县镇村三级联动、同向发力,统筹县的优势、镇的特色、村的资源,举全县之力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激发内生动力,全县经济稳住了,“进”的势头逐步显现。着眼2024年,高质量发展仍是不变目标,爬坡越坎、翻山越岭仍需练好内功。
新的一年,大埔将坚持久久为功,举全县之力、集各方之智、借政策之势,循序渐进,扎实做好量的文章,力促产生质的飞跃。
魄力更大 以改革来破题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
大埔经过多年发展,“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要推动“百千万工程”长久发展,就必须立足资源禀赋,破除陈旧观念,把发展包袱转变成改革动力。
去年11月22日,大埔蜜柚健康中国“试验田”现场会在大埔县大东镇举行。
据悉,大埔蜜柚健康中国“试验田”项目实施主体为粤港澳大湾区(广州)乡村振兴产业协作基地,种植面积为1000亩,项目旨在为大埔蜜柚开展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的试验工作,帮助当地蜜柚产业以绿色环保的方式实现土壤改良、增产增收、提质增效,帮助当地农户实现订单农业、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组将对“试验田”内生产出的蜜柚进行品牌包装升级,并保证以不低于市场采购价统一采购,并基于基地成员企业在商超、商贸、电商平台、工会、食堂等多种渠道,构建大埔蜜柚的高品质、新品类、名品牌的全新市场营销形象。
这是大埔聚焦资源整合抓改革的一个缩影。
坚决树牢规模思维,大埔运用“国资+强村公司”“反向飞地”等模式,大胆突破行政区域局限,探索跨界资源整合路径。借力国有企业、龙头企业发展规模产业,积极实施改革破题攻坚行动,真正握指成拳、合力致远。
大埔深化国有企业改革,18家国有企业整合重组,城投公司和客风公司正式投入运作;成立全市首家县域“反向飞地”粤珠万川公司,打造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接下来,当地将全力建设“反向飞地”,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广州)乡村振兴产业协作基地,持续培育“粤字号”品牌,打造“山品入湾”“菜篮子”供应链产业集群,不断充实村民和村集体“钱袋子”。
以解决矛盾和问题为抓手,用改革来破题,大埔已经走在路上。
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大埔在全市率先采用EPC治理模式(设计—采购—施工),使用无动力或“太阳能+储能”微动力技术,因地制宜形成“资源化利用”“纳厂”“自然消纳”三种模式,实现分区资源化、降低造价、低成本运维。
聚焦营商环境优化,大埔深入推进“极简审批”改革,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联审联批时间压缩至11天,全面推行“一网通办”,与广州等地签订“跨域通办”协议,企业群众办事更加高效便捷。
深化改革,彰显的是发展魄力,展现的是向前进的智慧。
一线
县镇村共绘
绿美实景图
行走在大埔县的街头巷尾,处处绿树成阴,一幅城在绿中、树在城中、人在景中的图画呈现在人们面前。
绿色是大埔发展的底色。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大埔林地面积295.48万亩、森林覆盖率79.15%,连续多年居省、市前列。
如今,随着绿美大埔生态建设深入推进,绿色发展的思路也在逐步更新。
新的一年,“县镇村联动”将是重点词。当地将发挥利用好县的优势、镇的特色、村的资源,统筹提升县城、圩镇、乡村、道路的绿化水平。
据悉,大埔已编制《大埔县2024年县镇村绿化实施方案》,逐级细化县镇村绿化目标任务。其中,县城方面以县城建成区为中心,重点规划带状绿化长度约2公里。块状绿化或点绿化主要在公园、单位绿地,面积11.18公顷。苗木以庭荫树种为主,约1017株。乡镇绿化方面,14个镇(场)主要以街道空间、小游园、滨河绿地空间为主。当地还将重点对典型镇村以及茶阳、三河、枫朗、高陂镇等高速路口周边的绿化开展专题研究,并完成绿化设计方案编制。
“县镇村联动”,突出“示范+全民参与”。截至目前,大埔发动社会各界捐款475万元,建设人大代表林、政协委员林、客商林、侨心林。打造三河坝绿美公园广东示范点,完成林分优化提升4.93万亩、森林抚育7.91万亩。百侯镇入选广东省首批森林城镇,新增1家国家级、4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
建好各美其美的示范点,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连片成面,大埔建设高水平城乡一体化绿美环境将迈进一大步。
据介绍,2024年,大埔将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谋划打造梅潭河韩江“一江两岸”、环九龙湖绿美建设示范带。抓好2024年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完成3.85万亩林分改造、3.7万亩森林抚育任务。积极动员社会力量,确保完成2024年县、镇、村植树任务。
讲述
大埔县湖寮镇莒村村党支部书记陈增金:
激发群众热情
凝聚发展合力
家乡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家乡情是人们独特的情感,让家乡变得更好是人们共同的期待。
在大埔县湖寮镇莒村村党支部书记陈增金看来,村民们朴素的家乡情,正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只有激发了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发挥德治、自治在助推乡村治理的积极作用,乡村才能更富、更美。”
据陈增金介绍,2019年10月,莒村建立起梅州市第一个“功德长廊”,并设立了“功德簿”,单笔捐资1万元以上者可在长廊刻碑留名,捐资1元以上者可记录在“功德簿”上。
“捐资款项用于莒村村公共设施建设、养老助残、奖教奖学等方面。”陈增金说,从2019年起,莒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票决出年度10件民生实事加以实施,同时要求28个村民小组至少完成1件民生实事,并以制度化形式每年坚持执行。
自“功德长廊”和“功德簿”设立以来,众多村民慷慨解囊,互助和谐的良好风尚逐渐蔚然成风。
“之所以能有今天,我要感恩在成长路上帮助我的父老乡亲。如今生活富裕了,当然也要回馈家乡,为家乡建设贡献绵薄之力。”听闻家乡建设“功德长廊”,在外创业的村民李维海立马捐出10万元善款,以实际行动支持莒村发展。
既广泛宣传向善、行善的典型事迹,又让善行不断接力,涓涓细流逐渐汇成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截至目前,“功德长廊”共筹善款660多万元,用在村里的120多个民生项目建设上,为村内建设了1座牌坊、3条村道、3个绿化小长廊、4座桥梁、10座凉亭、加装了580盏路灯等,大大改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
2021年,莒村村党支部被评为县级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莒村被梅州市委组织部评为星级镇街党校分教点;2023年,莒村乡村治理方式入选梅州市首批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优秀案例;此外,莒村还获评2023年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