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青年在青年夜校学吉他。
广东青年志愿者参与树木保护工作。
返乡创业青年在田间地头与农户交流。
在青年志愿者的引导下青少年通过玩小游戏增长生态环保知识。本版均由广东共青团供图
南粤小寒暖,植树正当时。1月上旬,在河源市源城区、东源县、和平县等地区林地上,一个个身穿红马甲的青年志愿者现场学习备耕打穴技术,拿着锄头等工具,清理杂草、种植树苗、养护树木,参与到冬季造林备耕活动中。近年来,青年志愿者们陆续在全省范围内种下片片青年林,为城中荒地、田野乡间铺上层层新绿。
广东共青团以县镇村绿化为突破口,组织动员南粤青年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超过44万棵绿植被“播撒”到南粤的城市乡间,逾17万人次青年志愿者投身护绿爱绿的实践行动中,无数青年在田间地头挥洒青春汗水,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在助力“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中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陈理
发出“绿美广东 青年先行”号召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去年年初,团省委组织队伍分别“领题”,围绕“百千万工程”“绿美广东”等主题,赴省内外开展调研活动,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力求学到经验、用到实处。
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广东共青团的优势在哪?
“我们联系服务着数量庞大的青年群体,有相对成熟的组织和动员能力,有一支士气高昂、充满活力的团干部队伍,这就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底气所在。”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说。
1958年,深受干旱折磨的湛江人民为改雷州半岛苦难史,在缺乏设备、条件简陋的情况下,组织起数十万青年建水库、凿运河。他们制度明确、纪律严明,夜以继日在工地劳动,誓要“为水而战”,最终建成当时广东省内最大的“人造海”。由于运河主要由青年修建,因此又得名“雷州青年运河”。
“青年运河的建设过程,展现的正是青年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当代青年应当继续发扬这样的精神。”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说,万溪汇流、同频共振,要充分发挥好南粤青年排头兵和生力军的“硬实力”,就必须凝心聚力,聚焦再聚焦。
团省委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接连召开省团代会、团省委全会、全省青年助力高质量发展动员会等大会,以高位推进的方式,汇聚全团力量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高校、央企、国企、青联、青企协、青商会……不同层级的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迅速将工作品牌、项目、阵地与绿美广东主题相结合,整合调动社会组织资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添砖加瓦。
南粤青年纷纷深入田间地头挥洒青春汗水。“咱村里来了青年突击队!”在湛江市坡头区南三镇,来自中交四航院的青年突击队分散到各个村庄,尝试将新技术和观念带到基层一线,让田间地头焕发“新绿”。
“我们利用无人机航拍技术了解村庄布局、房屋分布,并到每户村民家中交流,倾听大家的想法,打造出景观鱼塘、休闲道路等村民休闲新去处。”中交四航院青年突击队有关负责人说。
广东共青团充分发挥好共青团组织遍布基层一线、深入青年身边的优势,向团员青年发出“绿美广东 青年先行”号召,向少先队员发出“学习雷锋好榜样,绿美广东少年行”倡议,动员全省573万名团员、1060万名少先队员争当绿美广东的守护者。
“我们还助力全面推行林长制,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考核中增设青少年植树护绿志愿活动工作指标,通过‘i志愿’平台,实时精准掌握全省植树护绿志愿活动数据,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激发各地工作积极性。”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说。
推动绿美志愿队伍体系化建设
“希望以后‘到梅沙看珊瑚’,能成为深圳的一张生态名片。”深圳市盐田区海洋生态环保服务中心志愿者杨旭聪笑着说。每一个夏日周末,他会和志愿者们一起驾驶小艇出海,背着氧气瓶下潜到碧蓝的海水中“种珊瑚”,记录生长情况。截至目前,杨旭聪带领志愿者完成了超2万株珊瑚的种植,存活率约九成。原本有如荒地一般“死气沉沉”的海床,如今充满生机活力,不仅增添了许多五彩斑斓的“花朵”,也成为不少海洋生物的栖息地。
杨旭聪的志愿服务事迹是众多投身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志愿青年的生动缩影。广东共青团体系化建立志愿队伍,集结来自不同领域的“精兵强将”,推动建立省市县全覆盖的绿美志愿队伍体系,截至目前,共组织绿美志愿服务队192支,参与志愿者1.2万人,打造了一张植树护绿志愿力量的“专业网”——
在韶关市始兴县,志愿者们在丹凤山公园开展植绿护绿爱绿知识宣讲志愿服务活动,他们手拿宣传资料和警示案例,向市民讲解环境保护相关知识;
在汕头市金平区,“青年City Walk”活动在潮人码头举行,3公里长的步道上布满了“环保益智分类”“篮球小能手”等趣味游戏,帮助青少年在玩乐中学习环保知识、提升健康意识;
在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中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红树林小课堂开讲啦”研学活动,学生们近距离观察、了解红树林,亲身感受红树林生态之美。
广东共青团引领我省各地规模化植树造林,利用学雷锋日、植树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等时间节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宣传、植树活动,2023年常态化开展植树造林、古树保护、树木抚育等志愿服务活动逾7000场,吸引约17万人次参与。
“我们要求省、市、县、镇四级团组织主动对接林业部门,以县镇村绿化为重点,建设志愿林、成长林、红领巾林等主题林。”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各级团组织累计种植青年林超6500亩,植树约44.6万株,推动形成全省青少年共建青年林的新格局。
南粤大地上,绿美的种子在青少年心里逐渐扎根,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团省委将“绿美广东”作为2023年少先队建队日主题,集中开展“绿美广东 红领巾在行动”广东红领巾护绿爱绿实践活动,还推出21条“绿美”主题实践教育路线、142个“绿美”主题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推动32个省级基地向少先队员免费开放,通过开展自然科普小讲堂等活动,引导少先队员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环保意识。
推动建设首批200片示范青年林
2024年,广东共青团如何进一步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共青团将继续以县镇村绿化为重点,规模化建设绿美青年林,科学设计考核标准,“真金白银”支持、引导全省各团市委、团县委建设示范青年林,预计首批建设示范青年林200片。
“在首批示范青年林中,我们将选点优先覆盖‘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典型村。”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说,要把团组织的资源和精力都投入到县镇村绿化上,投入到绿化美化镇村人居环境上。
一个青少年义务植树小程序平台也将应运而生。小程序平台将组织动员全省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聚焦县镇村绿化美化,深入推进“绿美广东 青年先行”广东青少年绿美志愿行动,引领越来越多团员青年参与到植树护绿新的行动中。
在义务植树小程序上,青年可以认捐认种认养树木,不仅能通过平台了解信息,还可以实地“探望”,亲身观察树木的生长情况。
“我们将推动‘一树一牌一码’,每棵树有定位、有编号、有认种信息,最终形成全省青年林‘一张图’。”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说,义务植树小程序将精准对接匹配各地树木种植需求和青少年认捐认种认养意愿,让青年能参与,成果看得见。“种绿”固然重要,但实现“长绿”,才能让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永葆“青春”。
广东共青团将通过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立绿美志愿行动专项基金,引导全省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和广大青少年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并常态化开展志愿培训,为守护青年林注入更多专业力量,组织大中小学青少年就近就便参与青年林的日常管护,确保种一棵、活一棵,种一片、绿一片。
“今年3月起,我们将全面启动青年林、红领巾林种植和相关植树护绿活动,开展‘入队种棵树’‘入团种棵树’等活动,常态化引领团员青年开展绿美志愿活动,通过青年引领社会风气,让‘植树、护绿、爱绿’逐步成为社会新风尚。”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广东共青团还将进一步丰富“绿美”主题实践教育路线、“绿美”主题少先队校外实践基地、线下自然教育基地等,线上线下相结合,设计开发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并在“挑战杯”“创青春”等科创竞赛中设置“绿美”赛道,在“攀登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资金中设置“绿美”专项,激发青少年投身生态环保领域,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一线
“三乡行动”引领青年助力“百千万工程”
“老家都是农田,有什么发展前途呢?”毕业后,面对同学们的疑问,陈龙舟仍坚定选择返乡创业“试水”。他是茂名电白人,从小在乡村生活,经常跟着父亲在田间劳作,多数青年不懂的农活,对他来说却再熟悉不过。
种地可能不难,但创业复杂许多。陈龙舟经常戴着草帽满山跑,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他发现,种地不只需要勤奋,还要有技术。为尽快掌握农作物生长规律,做好精细化管理,陈龙舟参加了当地政府部门举办的技能培训班,结识了许多有经验的“田秀才”,跟随专家们到不同的地区考察,学习了不少新技术、新方法,逐渐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土专家”。
如今,陈龙舟在儒洞镇承包了300多亩田地,种植荔枝、圣女果、龙眼等水果。他将所学技术教授给村民,带动大家增收致富,为40余名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
南粤田间地头,像陈龙舟这样挥洒汗水的青年还有很多。2023年2月,团省委正式发布“广东青年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行动”(简称“三乡行动”),明确围绕乡村产业、人才、生态等,以服务青年入县就业创业为主要抓手,助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去年暑假,逾万支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出征,他们把专业知识和青春创意带进南粤大地的田间地头,推动破解县镇村实际产业难题,帮助村民增收致富。今年寒假,“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再度“出征”,他们继续前往乡镇一线,挥洒青春汗水。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学生、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队长许典俊去年带领团队在河源市基层一线利用机器学习和图像识别等技术,成功搭建了一套高效准确的病虫害识别系统,帮助当地农民解决了虫害问题。今年,他要进一步优化算法模型,提升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帮乡亲们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乡行动’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不少好经验好做法,接下来将重点聚焦‘百千万工程’,引导更多青年投身到高校毕业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行动中。”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说,要积极为返乡就业创业青年、志愿者等提供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和多种优惠政策,帮助青年扎根乡间,为“百千万工程”提供更多青年人才支撑。
案例
“青年夜校”成青年充电蓄能好去处
“青年夜校”火了!2023年,周瑞祥成为佛山市禅城区青年夜校第一批任课讲师。他开设了一门陶艺课,希望传统技艺能得到更多关注,原本担心课程“无人问津”,没想到开课后深受青年喜爱。
“授课中我感受到青年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今年希望能不断精进自身技术,在课堂上把陶艺这门中国的传统技艺发扬光大。”周瑞祥说。
“青年夜校”为何能成为青年喜爱的“爆款”项目?如今,不少青年工作生活压力逐渐增大,“解压”“自我提升”“社交”成为青年忙碌之余的实际需要。
“不少地市‘青年夜校’的课程一经推出就‘秒光’,其中不乏烘焙、咖啡品鉴等深受青年欢迎的课堂。”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说,广东共青团希望通过“青年夜校”,创新阵地建设,更好地服务好青年群体。
去年9月,广东共青团开展“青年夜校”工作,鼓励基层将青年工作与“青年夜校”相结合,为青年赋能,满足青年对文化生活、素质教育、技能学习等方面的需要,打造了不少青年热门聚集地,不断点燃青年们干事创业的激情。
团广州市委依托市青年文化宫开设青年夜校,邀请名家大师、专业老师到场开展公益授课,为青少年提供“硬核”知识;团中山市东凤镇委系统整合资源,不断扩充讲师队伍,打造丰富有趣的课程体系,让青年们就近就便上夜校,学得到知识、交得到朋友;团珠海市委常态化开展义诊、法律咨询服务以及观影、瑜伽等活动,在每周二的“夜间诊室”中,邀请市内医院骨干医生轮值,开展多项义诊项目,为青年强身体、增能量……
截至目前,广东21个地市均已试点开办至少一所“青年夜校”,中山、梅州等已在部分镇街、区县开办“青年夜校”,全省各级团组织常态化开设文化、才艺等课程100余班次,累计服务青年近万人次。
新的一年,南粤大地上将诞生越来越多“青年夜校”,成为青年娱乐休闲、充电蓄能的好去处。
“我们将着重推动‘青年夜校’实现规模化,进社区、进农村,结合‘百千万工程’,打造一个个青年人喜爱的文化空间。”团省委有关负责人说,要始终坚持公益性,避免商业化,坚持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为青年“解压”,帮助青年更好更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