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日报

在更高起点上拓展发展新空间

日期:02-18
字号:
版面:《高质量 挑大梁》特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小榄镇永宁股份合作经济联合社华中路“工改”项目。中山市自然资源局供图

    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河源市自然资源局供图

    茂名高州市田长制试点通信铁塔监测站点。

    高州市自然资源局供图

    2023年,前海保持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新时代改革开放“最浓缩最精华的核心引擎”。前海管理局供图

    广州从化区、河源顺天镇等地实现良田集中连片保护;佛山南海区、顺德区、中山、东莞等地加速产业集聚发展;梅州新铺镇、茂名高州市等地构建绿美生态空间……在广东,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成效初显,支撑保障“百千万工程”起步成势。

    随着一个个海上风电项目建成投产、一座座现代化海洋牧场平台拔“海”而起、一批批重大项目重大工程落地,14个沿海城市的海洋产业“多点开花”,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增添“蓝色动力”。

    在“赶考”中闯新路、在新征程上建新功。一年来,广东自然资源系统打好高效率保障和高水平保护“组合拳”,为全省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胡建斌表示,2024年,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将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突出规划引领、全域整治、陆海统筹、生态绿美,在更高起点上“谋空间、强保障、守红线、优生态、夯基础、添活力”,更好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不断提升自然资源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陈薇

    “应保尽保”配足资源要素 支撑制造业当家

    崭新蓝图渐次铺开,规划引领纲举目张。

    去年8月,《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这是广东首部“多规合一”的规划,成为全省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

    大抓项目、抓大项目、抓高质量项目是拼经济的主要抓手。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水平,直接关系项目建设速度、工程建设进度、经济高质量发展力度。

    从环北部湾水资源配置工程到廉江核电一期工程,从广州港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到汕头广澳港,从广汕高铁到广湛高铁……2023年,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着南粤大地的发展与民生,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一年来,广东用地用海用林“应保尽保”,划设工业用地控制线超600万亩,全省15个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纳入城镇开发边界予以保障;对固定投资超5000万元的先进制造业项目用地出台“应保尽保”举措,实施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6500亩;改革优化用地指标安排制度,全年共批准用地40.4万亩,同比增长38%;争取国家下达用林定额27.7万亩,超额满足全省重大项目用林需求。

    2024年,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将继续坚持“应保尽保”配足资源要素,全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实体经济发展。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切实做到空间应留尽留、指标应保尽保、审批应快尽快。

    一方面,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管理。制定全省城镇开发边界管理实施细则,加强和规范城镇开发边界管理。推进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加快实现近期重点开发地区详细规划全覆盖,建立专项规划统筹管理机制,推动一批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和已编专项规划入库。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试点,推进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开展“黄金内湾”概念规划与设计国际咨询,引领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强化重大项目用地用海用矿用林要素保障。如用地方面,通过“争、挣、腾、买、挪、奖”等多种方式分级分类保障用地计划指标,积极争取国家多下达基础指标、重大项目多使用国家指标,盘活存量“挣取”更多指标,开年便预安排8.37万亩市指标支持各地项目早报批、快建设,全年力争使用指标40万亩以上。用海方面,继续做好重大项目用海报批工作,积极推动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探索实施现代化海洋牧场“标准海”供应。

    同时,大力推进存量土地盘活利用,持续推进“节地提质”专项行动,以城中村和低效工业用地为重点,有序推进珠三角9市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加强工业用地精细化管理,联合开展全省工业用地调查,实现工业用地和产业园区土地的“一张图”管理。

    全域土整扩面提质 助力“百千万工程”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接“地气”、惠民生的工作。

    在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的万亩良田示范项目现场,经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后,田成片、渠相通、路成网,呈现一派金黄好“丰”景。

    在佛山市南海区,土地供应成片、产业协同成链、转型升级成势、科创蔚然成风,造就了南海家具智造园、樵山康谷大健康产业基地和狮山新材料产业园等全域土整的标杆项目、示范项目。

    纵观全省,诸如从化区、南海区的42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已动工农用地整理6.1万亩、建设用地整理6.4万亩、生态保护修复13.1万亩;成功举行全省首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推介活动、签约金额超1400亿元,

    2023年是广东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开局之年,2024年则是各地市大展拳脚、各显风采的奋进之年。就在今年1月,省“百千万工程”指挥部成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专班,高位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在不久前召开的广东省首届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推介活动上,胡建斌表示:“广东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有空间、试点有经验、收益有保障、资金有扶持、投资有前景。”

    新的一年,广东将以“百千万工程”首批22个典型县、110个典型镇和现有42个试点为重点推进扩面提质,力争完成投资1000亿元以上,加快构建良田成片、村庄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土地保护利用新格局。

    在优化政策制度供给方面,加快出台1个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意见、1个实施方案和N项配套政策措施,强化自然资源与财政金融、产业发展、生态环保、农业农村等各方的协同配合。

    在加强规划引导支撑方面,重点指导和督促22个典型县(市、区)、110个典型镇开展详细规划编制或者修编工作,尽快实现重点开发地区、近期建设地区详细规划全覆盖。

    在加快推进项目实施方面,以项目思维来推进整治工作,按照“年初谋划一批、申报一批,年终验收一批、考核一批”的原则,在抓好已有试点的基础上,以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典型镇为重点推进2024年项目谋划。

    当前,“百千万工程”一年开局起步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强县促镇带村如火如荼,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其势已成、其兴可期。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发展有需求、实践有基础,目标振奋人心、奋斗正当其时。

    拓展蓝色发展空间 推进海洋强省建设

    俯瞰伶仃洋,一座座岛屿犹如翡翠绿石,镶嵌在无垠的海面上,海上船舶往来穿梭,风电机组迎风矗立……作为全省首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开启了“与风共舞”的海洋产业新赛道。

    珠海海上风电产业的迅猛发展,是广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2023年,广东蓝色引擎动能澎湃、潮头正劲。实施海洋强省建设三年行动,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总量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

    省级层面,广东投入专项资金2.05亿元支持29个项目创新发展;出台现代化海洋牧场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政策,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开工40个、批复海上风电项目用海5个,合计总投资437亿元;建立涉海项目审批联动机制,全年批准用海26.36万亩、增长20%;实施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五大工程”,7个海岛入选国家级“和美海岛”;成功举办2023海博会等活动,推动全域参与、全域行动经略海洋。

    2024年,广东将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加快打造“海上新广东”。

    加强陆海统筹、山海互济,构筑科学高效的海洋空间发展格局。广东将加快制订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出台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坚持疏近用远、优近拓远,强化港产城整体布局,规范近岸养殖用海活动,推动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等向深远海拓展。

    挺进深蓝,积极打造海洋发展重大平台。创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发展壮大县域海洋经济。出台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指导意见,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支持推进广州海洋创新发展之都、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支持珠海、汕头、湛江、阳江、汕尾等市建设特色型现代海洋城市。加快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国家深海科考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推动国家深海极地综合保障基地落户广东。

    深耕蔚蓝,培育壮大现代海洋产业。充分发挥省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效能,大力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天然气水合物等新兴产业,聚力打造海洋清洁能源、海洋船舶与海工装备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加强海洋牧场用海保障,科学确定养殖用海规模与布局,优化养殖用海申请审批程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促进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广袤的海洋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能。接下来,广东将把握蓝色机遇、培育蓝色引擎,向海洋要动力、要未来,奋力绘就海上新广东的壮美图景。

    一线

    田长制打通耕地

    保护“最后一公里”

    “我是村级田长,每个月要把全村2000多亩田巡一遍。”在茂名市高州市镇江镇新圳村当田长的这一年,村党总支部书记杨金兰无数次骑着小摩托,在村里穿梭巡田。

    2022年10月,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推动建立“田长制”,从全省21个地市各选取1个县(市、区)开展“田长制”先行县建设,在田长制体系构建、系统运用、网格划分等方面先行先试。

    高州市是全省21个“田长制”先行县(市、区)之一。杨金兰就是其中一位村级田长,成为打通耕地保护“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一环。

    “村里还有几位由村小组长兼任的网格田长,他们每周要把自己责任网格里的田巡一遍。”杨金兰说,这些年来,村民保护耕地的意识有所提升,占用耕地建房的现象几乎没再发生。“一发现有动工的苗头,巡田时立马就被制止了。”

    依托自然资源大数据平台,高州市创新打造了“智慧管田”模式。耕地保护“田长制”数据库目前已全部上线,各级田长均可利用巡田APP开展日常巡田工作。

    “巡田APP可以为巡田人员提供外业定位、实时查询、数据采集、路线导航等信息服务,实现田长巡查情况全记录、全监管。”高州市自然资源局耕地保护股股长钟声说,巡田人员发现违法用地后可迅速上报,镇街快速作出反应,实现耕地保护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

    在高州市自然资源局的统一培训下,杨金兰很快学会了通过智能手机操作巡田APP。骑着摩托一路巡、一路记、随手拍、随时拍,就成了杨金兰巡田的日常。

    为弥补人力巡田的不足,高州市还在垦造水田、永久基本农田等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上设置高空视频探头,并与省田长制管理系统贯通,实现耕地保护全方位可视化、智能化监管。

    2023年9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关于全面推行田长制的实施意见》,省级设立第一总田长、总田长和副总田长,田长制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进实施。

    笔者从省自然资源厅了解到,接下来,广东将以“田长制”为牵引,坚决守牢耕地保护红线,积极推动成立省级“田长制”领导小组及“田长办”,制定完善田长制工作规则、巡查检查、综合评价等配套制度。

    案例

    中山“工改”腾出

    超3.3万亩新空间

    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3.3万亩,新招引企业258家、服务本土企业357家,预计推动新增投资近940亿元……这是中山村镇低效工业园改造升级(下称“工改”)两年来的最新“成绩单”。

    针对土地瓶颈之困,中山两年前在23个镇街全面推动“工改”,为制造业腾挪连片空间。

    2023年4月,用地摘牌;5月,动工开建;11月,主体结构封顶……广东昊森热能设备有限公司“工改”项目一路“飞奔”,2024年便能以高端数字化产业园的面貌出现。

    “园区在最初设计时就植入了数字化的元素,旨在打造全国第一个数字化壁挂炉生产工厂。”昊森热能董事长吴效峰兴奋地表示,园区建成后将实现全数字化管理,“而在几年前,我们还在为找场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到处跑。”

    昊森热能所在的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是中山市连片改造的重点项目,如今已完成了千余亩连片土地整备,正式对外供地,不断有企业传来拿地动工的消息。

    据悉,中山智能家电产业园(大岑片区)项目把产业提升作为低效工业用地盘活的首要考量,同步完善配套设施,促进产城融合发展。项目改造范围总用地面积达3041亩,总投资150亿元。

    目前,项目一阶段(1061亩)改造方案已经批复,并全部完善用地手续;规划的505亩工业用地中,485.07亩已经办理供地手续,合计已引进14个家电“专精特新”项目。

    “工改”供地提速,一大因素在于审批流程的简化。眼下,中山“工改”正在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出台《中山市进一步优化“工改”审批机制实施方案》,以审批为抓手,推动流程再造,进一步优化审批机制。

    而“工改”整备的连片工业用地,也吸引了产业集群和制造巨头的青睐,华帝股份、明阳电气等增资扩产项目,三花新能源、中创集团、欧普照明等项目落地中山……一个又一个企业直接或间接参与中山“工改”,为该市制造业当家和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活力。

    如今,这样的蝶变在广东大地随处可见。全省各地有序推进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全力消化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扎实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为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腾出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