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日报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 广东智造由大而强

日期:02-18
字号:
版面:《高质量 挑大梁》特刊       上一篇    下一篇

    一辆辆新能源汽车在广州驶下生产线。

    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项目在宝钢股份湛江钢铁成功点火投产,迈出我国钢铁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标志性的一步。

    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心探测器有机玻璃球完成赤道层安装。

    深圳一家人形机器人企业工程师正在调试机器人。

    中科院院士,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院长苏国辉在暨南大学内的粤港澳神经中枢实验室中教授学生相关知识。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马铃薯育种室内,科研人员正对新一批种子进行育种实验。

    位于广州南沙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的太空旅游飞行器旅游舱模型。

    阳江市阳西县的海边分布着大量的育苗车间和鱼塘。目前,阳西已建成全国最大的海水种苗生产基地。

    广交会展馆内,境外采购商正在体验VR设备。

    2024年1月2日,青洲一项目建设的500千伏海上交流升压站,是目前世界上建设的电压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交流海上升压站。

    产业是发展的重要载体,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近年来,广东大力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连续7年全国第一,建成5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数量居全国第一,累计培育“小巨人”企业数量达1525家跃居全国第一……广东智造由大而强,广东“创造”的名片越擦越亮,全省高质量发展步伐铿锵有力。

    基础研究成果“硬核”——

    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中国散裂中子源、江门中微子实验……“国之重器”大装置大平台大项目相继落户。

    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季华实验室……一批战略科技力量正在崛起。

    伴随着一系列硬核平台的建成,硬核成果开始出现:2017年至2022年,广东省牵头或参与的8项研究成果入选各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广东省基础研究竞争力从2017年的第3位上升到2022年的第2位,稳居第一梯队。

    企业创新强大爆发——

    数据显示,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7万家,5年增加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9万家,5年翻了2倍多;在企业研究开发投入、技术能力提升综合指标等方面,广东均排名第一,说明企业创新能力强是广东的特色和优势。

    2023年,比亚迪全年产销超300万辆,先发布局、高度垂直整合与技术领先的优势,让比亚迪在规模效应、成本控制的竞争里屹立不倒。目前,比亚迪拥有11个研究院,超9万研发人员,研发总投入超千亿元,平均每个工作日递交19项专利申请,获得15项专利授权,刀片电池、DM混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易四方、云辇等颠覆性技术还在扩列。

    华为、比亚迪、美的、希音……一大批转型提速、创新发展的广东头部企业,正不断加速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

    科技产业“双向奔赴”——

    “从研发成果到转化应用,广东在这方面的力度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我们越干越有信心。”谈起科研与创业之路,中国科学院院士周成虎颇有感触地说。

    周成虎团队创办的代表企业中科云图,如今已发展为全国领先的低空无人机遥感网运营商,无人机遥感网基层治理运营模式在广东、海南、浙江、江西等省份多个城镇落地,广泛应用于电力巡检、智慧水务等行业的多个项目中。

    在广州黄埔,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发的防腐蚀涂料及系列技术国内领先。院长韩恩厚透露,相关技术已应用于港珠澳大桥、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等,为项目高质量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从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到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组织模式,从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到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聚集地,广东多措并举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为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提供科技支撑。

    南方日报记者 袁佩如

    本版摄影:

    南方日报记者

    石 磊 张冠军 张 令 梁钜聪

    王俊涛 张 迪 钟志辉

    图片统筹:

    谭 唯 潘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