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港。
深圳证券交易所。
全国首个百米装配式“摩天工厂”坪山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一期项目。
为什么人们常常谈论深圳?当人们在谈论深圳时,他们在谈论什么?
法新社曾在报道中评价“深圳公交全电动化成为全球范例”;《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在题为“无人机送餐已成深圳城市生活一部分”的文章中表达了“体验奇妙”的感叹;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写到“哪里的产业、企业、企业家更能体现高质量的干?如果说是深圳,大概没有人怀疑。”
在国内外舆论场上,深圳是高质量发展话题探讨中无法绕过的“顶流”城市,“存在感”向来不低。
深圳的发展缘何牵动着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从深圳城市演进过程中的三种角色可窥看一二。
昔日,深圳用40多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是为世界级城市发展“打样”的“尖子生”;今日,已过不惑之年的深圳经济总量位居中国第三,有责任也有能力成为全省全国经济挑大梁的“顶梁柱”;未来,深圳加快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加速修炼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探路先行的“示范生”。
从拔尖、担当,到示范,深圳闯关破阵,一路向前。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刘越亚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
发展迅猛 创造奇迹的经济特区
英国《经济学人》曾评价,在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中,“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
从全球维度来看,在这个不足2000平方公里、与县市规模一般的土地上,确实诞生了不少世界级的城市奇迹。
这里经济总量实现猛涨万倍。40余年,深圳GDP从不到2亿元,到总量达3.46万亿元,超越奥地利、新加坡、越南,经济实力“一城抵一国”。
这里科研投入比肩发达国家。深圳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1880.3亿元,增长11.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5.81%,仅次于北京,这一强度甚至超过以色列。
这里有着中国城市极具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深圳诞生了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世界级的创新企业。2.47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此扎根成长,每平方公里就有超过12家国高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742家。
这里从“一无所有”走到“中国硅谷”。深圳PCT和国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至2022年的82.64件,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稳定保持在36万人年以上。
这里空间虽小,但精耕细作。中国面积最小的一线城市,却是拿下工业总产值、全部工业增加值“双料冠军”的中国“工业第一城”,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达41.9%,高新科技的发展成为中国的一面旗帜。
故事的开局,深圳还是一个县。
而深圳凭借自身实力,在历史现场书写了从平凡无奇到“尖子生”精彩的转折和逆袭,放在全世界范围内依然是很“能打”的实力派。
深圳是中国的深圳,也是世界的深圳。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全球数字能源先锋城市”“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正如市政府工作报告里一个个目标所示,这座城市的发展目标瞄准的是“世界级”,它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质量硬实 为全省贡献超1/4GDP
世界银行在《全球经济展望》报告指出,预计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连续第3年放缓,降至2.4%。
全球经济低速增长态势延续的当下,深圳有一个颇具担当和雄心的目标。
今年,深圳GDP增长目标定为5.5%,在全国四大一线城市中最高。这意味着,在3.46万亿元的经济体量上,按照5.5%的增速目标,今年深圳经济增量要达到约2000亿元。
当增量的问题被越来越多地提到台前,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哪里?
服务全国和全省高质量发展大局,深圳既有责任有义务,也有基础有能力。
纵观全国,深圳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早在2021年,深圳在全省率先站上经济总量3万亿元的新台阶,成为继上海(2017年)、北京(2018年)之后中国经济“第三城”。2023年,深圳以3.46万亿元的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三,以6%的GDP增速跑赢全国四大一线城市。
经济成绩单“总分”稳居前列,深圳的“各科”成绩也表现亮眼,还炼成了多项“第一”。
2023年,中国GDP万亿之城有26座。深圳不仅GDP总量稳稳跨过3万亿元,还有3项经济指标的衡量标准是“万亿”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万亿元、进出口总额3.87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近万亿元,发展底盘扎得稳。
2023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连续两年摘下全国“双料冠军”;商事主体数量和创业密度稳居全国第一;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全国第一;出口总量连续31年居内地城市首位,城市“首位度”抢眼。
立足广东,深圳是扛起发展“硬担子”的“顶梁柱”。
“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委以广东的重任。2023年,广东成为全国首个GDP突破13万亿元的省份,经济总量连续35年位居全国首位。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点名到深圳及相关工作近30余处,足以彰显深圳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特殊。
当前,深圳(GDP3.46万亿)为全省(GDP13.57万亿)贡献了超过1/4的经济增长,跻身广东第二个万亿元消费城市。面积约16273平方公里的深圳都市圈,深圳被规划为主中心,携手东莞、惠州和深汕特别合作区,在引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圈中肩负重任。
置身湾区,深圳是大湾区融合向未来的核心引擎。
大湾区的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平台中,深圳就占了半数。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正支撑广东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座海陆空铁俱全的口岸城市,深港口岸日均通关达42万人次,无疑是湾区合作的前沿主阵地。
经济大考来临时,越需要高质量发展的“顶梁柱”顶得上、顶得住。
2024年,深圳依旧带着行动和信心出发。实力在线的深圳,将责无旁贷地为广东经济、中国经济稳中求进“挑大梁”,推动中国经济向上生长、向好突破,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新的希望。
先行示范 服务全国瞄准世界
“世界上没有哪个城市能够赶上深圳的发展速度,这是中国通往世界的一个南大门。”
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在《向深圳学习》的序言中如此写到,生动阐释出深圳发展之于世界观察中国的意义。
40多年前,中国的开放窗口始于深圳。这座城市命运的齿轮也由此开始转动。
198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成立。
彼时的深圳面积狭小,资源禀赋不占优势,领受改革开放使命的时候,还略显力量单薄。
正因一无所有而无所畏惧。深圳放开胆子想,迈开手脚加油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制度开路——深圳创造了第一次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第一次打破“铁饭碗”、第一张发行股票等1000多项改革的“中国第一”,为全国改革发展破冰突围、探路先行,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发展跨越——从经济特区起步,深圳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23年的3.46万亿元,实现了由一座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
治理破题——如今的深圳已是100%实现城市化、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000万的超大型城市,在“城市进化史”中探索出经得起检验的现代化治理样本。
文明引领——深圳连续六届入选全国文明城市,“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设计之都”“全球时尚之都”“志愿者之城”等一系列国际认可,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从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到新时代的“示范区”,深圳经济现代化蹚出了成功的道路,城市治理也同步发展出现代化经验和模式。
过往成绩亮眼,人们对深圳的期待值向来不低。
这些年来,深圳持续领命国家新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综合授权改革试点、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这些国家战略承载着对深圳的厚望,也意味着深圳的发展不是一城一地的发展,而是服务全国、瞄准世界。
2024年,深圳明确要加快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这是今日的深圳,要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治理模式的先行“示范生”的有力宣言。
这个春天,“特区精神”依旧在深圳这块土地上闪光。
那些曾经催动行进的脚步、激发改变的热望,上一代人的“闯”与“创”,激励着这座深圳握好时代“接力棒”,继续把握风口、勇立潮头,为中国式现代化探路先行。
春晖在望,万物竞发。2024年,机会留给有准备的深圳。
数读深圳先行示范
深圳吸引力
2023年
●全球招商“吸金”超1万亿元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15家
●落户10亿元以上项目156个、总部企业50家
●新设外资企业8002家,增长86.6%、占全国14.9%
●开工5个百亿元级、10个30亿元级重大工业项目
●引进高水平创新团队31个、高层次人才超2000人、高技能人才3.2万人
●新当选两院院士4人、外籍院士2人,引进全职院士7人
●新增高水平创新团队31个、高层次人才超2000人、高技能人才3.2万人
●出口总量连续31年居内地城市首位
●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
●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交易额保持亚洲第一、全球前三
●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94.9%、居全国第一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42家、居全国第二
深圳行动力
2024年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超1.5万亿元、增长7.0%以上
●工业投资增长15.0%以上
●完成重点片区投资3300亿元以上
●新开工建设2个以上百亿元级重大先进制造业项目
●新增高品质科研空间30万平方米
●引进港澳及国际优势学科科研项目10个以上
●新增高端科研机构、顶尖企业研发中心、高水平科研团队20个以上
●新增无人机航线80条
●新增5家以上无人工厂、灯塔工厂、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实施100个以上老旧工业园区更新改造
●新整备工业用地3平方公里、供应2.5平方公里
●新开工“工业上楼”项目1000万平方米
●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32家、独角兽企业6家
●培育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0家以上
●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
●新增1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新增优质中小学教育集团15个
●新改扩建幼儿园、中小学校130所
●新增基础教育学位17万个
●新增首店、旗舰店、新概念店1000家
●建改造绿道300公里、碧道150公里
●新建改造公园30个
●新增停车位15.0万个以上
●高标准建设15个地铁项目
●新改扩建非机动车道400公里,打通断头路2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