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南方日报

以教育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途径

日期:02-17
字号:
版面:理论周刊·新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孟书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文章《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中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则主要依靠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成教育强国,既是世界强国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思想道德支撑

    人民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条件。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艰巨的、革命性的任务。马克思曾说,共产主义革命的过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如果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还不够高,劳动积极性和自觉性就难以保证,社会生产效率就难以提升,社会财富的分配也就难以实现公平正义。只有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发生革命性变革,形成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才能为实现共同富裕筑牢思想道德基础。因而,要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困难群众树立共同富裕的信心,激发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提高共同富裕的实践能力。

    新时代我们党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为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先后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构建起了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成效显著。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不断提高,道德领域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发展受到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建设教育强国,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应重视营造良好的外在育人环境。一是学校教育。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场所,能够系统地培养人们的思想品德,应注重通过注意、理解、接受三个环节让人们相信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二是家庭教育。家庭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地方。父母以身作则,发挥家长榜样引领作用,给孩子提供言行榜样、规则榜样、自律榜样、正面榜样。三是社会教育。在当代,社会教育日益发展,越来越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馆、少年宫、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现代媒体等社会教育机构,要与学校、家庭在教育主体、教育环境和教育内容上凝聚合力,形成声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科学文化支撑

    人民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科学文化是劳动力要素中的重要内容,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正确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本领。马克思曾说,要“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一方面,只有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大幅提高,生产力才能高度发达,社会才能有充足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另一方面,只有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得到大幅提高,社会财富十分充足,社会道德才能超越旧社会道德的狭隘性,共同富裕的实现才有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科学普及力度,加强各类学校的科学教育,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为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迈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第十二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2.93%,较2020年的10.56%提高了2.37个百分点,较2015年提高了1倍多,为实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的2025年目标“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打下坚实基础。公民科学素质发展水平的城乡差距、性别差异持续缩小,公民对科学文化的关注程度、认可程度显著提高,公民科学意识持续增强。科学文化氛围逐渐浓厚,科学文化引领力持续提高,科学文化逐渐成为社会主流文化。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建设教育强国,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需要统筹各类教育资源,用好社会大课堂。一是营造热爱科学的社会氛围。学校教育注重提高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科技工作者发挥自身优势,对社会上出现的伪科学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各级政府加强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等科普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科普教育。二是增长人们的科学见识。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求知识、长见识,求真理、明事理;开展丰富的科学类选修课、劳动课,拓宽知识广度,激发探索欲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敢于实践、勇于探索。三是把科学素质的提升融入全民生活。将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与日常生活深度融合,推动科学文化知识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使其成为我们日常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实践能力支撑

    人民较高的劳动实践能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力量。劳动实践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但是通过劳动实践创造社会财富对实现共同富裕有着更为直接的促进作用。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能力,需要人民群众在社会各领域进行深入实践。正是在劳动实践中,人们创造了日益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料。恩格斯曾说,只有人们劳动能力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社会财富才可以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消费和储备需要,才能使每一个劳动者都拥有闲暇时间去学习科学技术等文明成果,才能把这些从剥削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财富并加以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人民群众通过辛勤实践取得的成果,是一代代中国人民接续奋斗的成果。

    新时代我们党对劳动教育的改革发展为提高人民的劳动实践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党的重要育人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党对劳动教育进行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变革,赋予了劳动教育新活力、新使命。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被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同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了详细规划。新时代劳动教育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深化,推向前进,实现了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创新性和发展性的统一、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提高人民的劳动实践能力。建设教育强国,提高人民的劳动实践能力,要贴近实际需要,丰富劳动体验,培养正确劳动价值观。一是服务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把握好劳动教育的时代性,将劳动教育与国家发展的需要深入融合,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原则。二是结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劳动体验,这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遵循。三是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使学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增长才干,砥砺前行,这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四是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

    作者单位: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2023年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2023GXJK037)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