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张书长沙报道
总决赛舞台上,两双年轻的手托起一方湘绣,浏阳烟花纹样在灯光下流转生辉,千年湘绣技艺在当代设计中重焕新生。
近日,“梦里乡村看长沙”大学生乡村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现场,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的学生冯卓琰与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宝玉石专业学子黄洁的默契配合赢得满堂喝彩。她们的作品最终荣获大赛二等奖,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创新精神的肯定,更是对非遗传承路径的最佳印证。
传承:组建团队为古老技艺注入青春活力
故事的起点,是两年前的沙坪湘绣小镇。冯卓琰为拍摄非遗专题来到沙坪湘绣小镇。在一间绣品工作室里,她遇见了正俯身刺绣的黄洁。
“当她向我展示那些将湘绣技艺融入现代首饰的设计稿时,我瞬间被吸引了。”冯卓琰回忆道。两人从湘绣的传承困境聊到创新可能,相谈甚欢。黄洁当即邀请冯卓琰加入她正在筹建的“湘见相熹”团队。
黄洁从小耳濡目染,深知湘绣面临的技艺断层危机。考入大学后,她便立志要组建团队,为这项古老技艺注入青春活力。而冯卓琰的传播专业背景,恰好为项目推广提供了有力支持。
团队创造性提出“文化佩戴”理念,将湘绣独特的鬅毛针、掺针等传统技法巧妙运用于日常首饰设计。“赤影掠青”“鹤入苍松”等系列作品,既保留了湘绣细腻的艺术神韵,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
“湘绣最初本就是生活用品,我们要让它回归日常。”黄洁介绍,团队开发出88元至499元不等的亲民产品,让年轻人能够轻松拥有湘绣之美。
更值得一提的是,团队与沙坪杨帆湘绣、三棱镜工作室等机构合作,推出温感变色文房盒、蓝牙音响等创新产品,探索“非遗+科技”的融合路径,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完美结合。
成果:商业模式已经得到市场验证
潮宗街青创集市、中南大学校园市集上,她们的湘绣首饰单日销售额均突破5000元;海外平台上,“鎏光·拾色”系列湘绣文创售出超1.6万件;今年中非贸易博览会上,一套湘绣主题文创产品刚亮相就卖出600件……项目自2023年底启动以来,已实现令人瞩目的商业成果。
“我们的商业模式已经得到市场验证。”冯卓琰表示。今年5月,团队在沙坪街道正式注册公司,标志着项目完成从创意到商业的转化。
在她们身后,是沙坪湘绣第七代传人施静云这样的前辈支持。施静云不仅将古法技艺与现代光影技术结合,还培养了一千多名绣工。去年与“湘见相熹”合作的首饰系列,在海外上线当天即售罄,成了“老技艺+新创意”的经典案例。
团队自身的“跨学科基因”也成了破局关键:成员涵盖宝玉石鉴定与加工、建筑室内设计、会计等多个专业,有人负责工艺优化,有人把控设计美学,有人梳理商业逻辑,各司其职攻克了“湘绣工艺与首饰制作衔接”的技术难点。更难得的是,她们还主动吸纳沙坪当地绣娘参与生产——绣娘们负责手工绣制,学生团队把控设计与品控,既守住了老技艺的“魂”,又为乡村绣娘带来了稳定收入,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活力。
在沙坪湘绣小镇,她们还搭建起一套“双赢”体系:当地绣娘靠手艺增收,年轻团队靠创意拓市场,老技艺在供需循环里自然“活”了过来。
“手把手教刺绣是传承,但让刺绣变成年轻人愿意买、日常能戴的东西,才是更长久的传承。”黄洁的这句话,始终是团队的初心。如今,她们已有了更清晰的规划:继续扩大产品线,深化“非遗+科技”探索,尝试温感变色湘绣、数字定制纹样等新技术;还计划与更多消费品牌合作,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真正实现“共生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