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任弯湾长沙报道
15日,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神经变性与遗传病亚专科病房,神经内科主任沈璐教授团队为一位64岁的“渐冻症”患者注射了托夫生注射液,这是湖南省首例针对“渐冻症”的对因治疗。患者的儿子李先生(化姓)告诉记者,自己带着父亲辗转了多家医院,甚至远赴北京看病,最终才通过基因检测确诊了由SOD1基因突变导致的肌萎缩侧索硬化,也就是俗称的“渐冻症”。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江西医院(国家神经疾病区域医疗中心)副院长兼神经内科执行主任王俊岭认为,未来包括渐冻症在内的罕见病,将迎来精准治疗的时代。
第三大神经退行性疾病,肌肉萎缩蔓延至全身
“渐冻症”在医学上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运动神经元会逐渐死亡,导致肌肉不断萎缩、无力,最终因吞咽呛咳或呼吸衰竭而死亡。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翁翎告诉记者,“渐冻症”早期症状很不典型。“很多患者起初只是感觉手脚无力,很容易被误诊为颈椎病或关节问题。”
虽然位列罕见病目录,但“渐冻症”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第三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变性与遗传病专科主任郭纪锋教授介绍,“渐冻症”病如其名——疾病通常从肢体远端开始,患者会发现自己的手越来越无力,虎口或者大鱼际肌处的肌肉渐渐萎缩,然后逐渐蔓延到全身。
据统计,“渐冻症”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只有3到5年。在这段时期内,患者不仅要面对身体功能的逐渐丧失,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
渐冻症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以对症支持为主,包括口服药物、康复训练、呼吸支持等。王俊岭教授打了个生动的比方:“目前诊断‘渐冻症’的治疗就像是给不断下坡的车子减轻颠簸,却无法真正刹车。传统药物只能暂时延缓症状的发展。”
首个对因治疗药物,从源头延缓运动神经元的损伤
6月,托夫生注射液正式上市。作为首个“渐冻症”对因治疗药物,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思路。
王俊岭教授详细解释了这种新药的作用机制:“托夫生注射液针对由SOD1(超氧化物歧化酶1)这一致病基因引起的‘渐冻症’患者,通过腰椎穿刺注入脑脊液中,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其原理是抑制和清理SOD1病理蛋白,减少毒性蛋白在神经细胞中的蓄积,从而从源头上延缓运动神经元的损伤。
这种治疗方法实现了从“对症”到“对因”的跨越。该药需分阶段注射:强化期在第0、14、28天各注射一针,之后每28天进行一次维持注射治疗。
翁翎副教授强调,托夫生注射液仅适用于经基因检测确认的SOD1突变患者。SOD1是中国“渐冻症”人群中最常见的致病基因,但仍有大量患者因未做基因检测而未被识别。
在医疗支持之外,构建全社会支持网络
新药带来了希望,但其高昂的费用和长期治疗需求仍然构成巨大挑战。王俊岭教授坦言:“最近两个月我们接诊了5例SOD1突变的‘渐冻症’患者,但多数因经济原因未能接受治疗。”
为解决这个问题,一些慈善基金会推出了针对渐冻症患者的援助项目。同时,多地惠民保和商业保险也开始将这种药物纳入报销范围。今年国家医保局首次推出的商保创新药目录的初审名单中,也出现了托夫生注射液的身影。
然而,仅仅有药物方面的支持远远不够。郭纪锋教授指出,罕见病诊疗需要体系化支持——“渐冻症”患者常伴有吞咽障碍、呼吸功能下降、营养不良等多重问题,需要神经内科、消化科、呼吸科、康复科、营养科等多学科协作。
令人欣喜的是,社会各界的支持正在逐步完善。除了医疗援助项目,一些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队也开始关注“渐冻症”患者群体,提供心理疏导、家庭护理指导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