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潇湘晨报

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A03):民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综合央视、人民日报 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培育服务消费促进平台等5方面任务措施。其中,“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措施备受关注。

    事实上,关于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已是多次提及。早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就提出,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再次提出,中小学可按有关规定安排放春假。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发布的《关于改善节假日旅游出行环境促进旅游消费的实施意见》指出,在保证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完成好正常教育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各地可以结合气候环境等情况统筹寒暑假时间,制定出台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的办法,引导职工家庭在适宜出行季节带薪休假。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在国内,杭州是最早实施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城市。2004年,杭州印发《关于调整中小学假期和作息时间的意见》,提出“将传统的一学年两学期两假期改为一学年两学期四假期制,实行春假、暑假、秋假和寒假”。

    学生们放假了,问题是家长能不能相应的放假?杭州市教育局党组成员、总督学孔永国表示,客观上,确实存在学生放假,家长上班的情况,这也是为什么不强制全面推进的原因之一。对于怎样解决家长们没有时间的实际困难,杭州也在积极探索,比如说,家长是双职工而没法带学生出游,没有时间照看,可以考虑由学校进行全面托管,而且托管也是免费的。

    湖北恩施州恩施市则是2014年开始在义务教育学校尝试放春假。当地茶叶产业发展得好,清明前后恰是茶叶采收的忙碌季节,于是借鉴以前放农忙假的传统,让学生在这期间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的实践活动。因假期设置契合地方实际,反响较好。2017年,在总结恩施市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恩施州决定在全州义务教育学校放春假和秋假。

    “但我们没有‘一刀切’,放不放假,交给各县市自主确定。”恩施州教育局副局长周文忠介绍。

    措施

    实施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

    印发《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工作方案》,从加强政策支持、搭建平台载体、扩大对外开放、强化标准引领、优化消费环境等方面提出工作举措。持续深化“购在中国”品牌打造,开展“服务消费季”系列促消费活动,围绕贴近群众生活、需求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领域开展服务消费促进活动,培育服务消费品牌,打造服务消费热点。

    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建设

    积极发展首发经济,推动创新和丰富服务消费场景,支持优质消费资源与知名IP跨界合作,打造一批商旅文体健融合的消费新场景,培育一批新型消费龙头企业。

    扩大服务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扩大电信、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支持将更多服务消费领域纳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提供差异化服务供给。

    因地制宜延长热门文博场馆营业时间

    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推出一批文学、艺术、影视、动漫等领域精品创作,充分利用已有场馆,打造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剧场、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培育一批群众性文化活动和赛事品牌,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支持有条件的地方以优质演艺、动漫、游戏、影视作品等线上流量带动线下场景创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延长热门文博场馆、景区营业时间,优化预约方式,鼓励推行免预约。

    支持地方举办大众体育赛事

    鼓励引进国外优秀体育赛事,支持地方举办大众体育赛事,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精品赛事、职业联赛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竞赛表演品牌。持续开展“跟着赛事去旅行”“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乐享精彩赛事寻味中华美食”等活动,发挥体育赛事和相关活动带动效应。

    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至3岁幼儿

    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实际对普惠托育机构给予场地支持和适当运营补助。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鼓励用人单位提供托育服务,并按相关规定给予政策支持。

    优化学生假期安排完善配套政策

    在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气候条件、生产安排、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

    加大消费信贷支持力度

    支持地方通过新设或纳入现有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等方式,分担消费信贷风险,开展重点领域消费贷款贴息,引导金融机构和商家合作开发适合服务消费特点的产品和服务,形成“政府补贴+金融支持+商家优惠”组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