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史继超吴陈幸子长沙报道
“欢迎光临!爱吃甜口还是咸口?”“感谢对残疾人就业的支持!”近日,长沙天心区一家面包店内,几位青年店员正在收银、清洁,一位店员大声招呼顾客,另一位店员则将原料箱举过头顶扛到后厨……
与普通面包店不同的是,这里的部分店员是自闭症青年。他们可能在社交技能上有所欠缺,也被一些人叫作“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在漆黑夜空中独自闪烁着。
负责人
“他牵我手的瞬间,一切辛苦都值了”
“(这家面包店)2023年筹备,2024年正式营业,算是就业辅助性基地。”店铺负责人蒋女士介绍,她之前从事汽车销售工作,机缘巧合下开始经营这家面包店。
目前,店内有五六位自闭症青年,年龄大多在16-20岁,主要负责做咖啡、收银、做清理、打包等工作。店内有普通员工作为老师,负责帮带,现在也在教他们做面点。
“我的孩子现在大二了,没比他们(自闭症青年)大多少,我也会考虑我孩子的未来。(将心比心)我也想让他们暂时把这里作为寄托,在快乐工作的同时,学到技能。”蒋女士说。
“最开始,很多人不知道什么是自闭症。”蒋女士表示,店铺刚开时,一度有人传来异样眼光,“(但)现在他们真的接纳了,也会主动和孩子打招呼。我们还做了工牌,让顾客更快了解他们。”
“从店内的一砖一瓦开始……去外地、大地方学习。”蒋女士告诉记者,面包店开了近两年的时间,一路走来很不容易。
记者到店采访当日,有自闭症青年正在老师的指导下收银。由于正值晚高峰,他们很忙碌。
蒋女士表示,因店铺体量有限,也需要进行一定的筛选,需要自闭症青年识字、情绪相对稳定、有定力,还会有实习期,在成熟后才能向外输送,不过一些人在工作中还是会出现特殊状况。
“他们可能会陷入自闭症诱发的情绪化中,但我们也会包容这些孩子。他们是店员,但也需要更多的关注,打碎东西不割到手就行,物品无所谓。”蒋女士称,店内有位孩子的情绪相对不稳定,但基于对她的信任,他会主动找到她寻求帮助。这对社交相对封闭的自闭症青年来说,已经很不错了。“他会跟我说‘老师你帮帮我’,我就知道他情绪可能要出问题了,会让他回家,或带他干他喜欢的事。”
不过,压力之外,蒋女士觉得从事这一行业,带给她的更多是欣喜,一些自闭症青年在细节方面做得甚至比普通青年更好。“他们不会按社会的标准,把你当老板,会把你当成姐姐、自家阿姨。”
“感动每天都有。有一次外出,我帮店内孩子(自闭症青年)拉车,他突然过来牵着我的手一起走,他牵我手的瞬间,一切辛苦都值了。”蒋女士称,在表达上,这些孩子也许不会像普通孩子一样,有很明确表现,拉手可能已代表他最大的爱。
“甜甜会给你端一杯水,浩浩会给你的伤口贴创可贴,问你疼不疼,平平会偷偷塞牛奶给你……”蒋女士对每个孩子的表现如数家珍。
蒋女士介绍,目前,店铺在长沙已开有两家,先后共招聘了五六十位自闭症青年。
家长
降低期待,让孩子做自己想做的
17岁初中毕业的李明(化名)也在蒋女士的面包店工作,每当有顾客来时,他就会大声问好,简单介绍面包品种、口味,并开票装袋。
李明每次都将商品在袋内摆正后,再双手递给顾客。“他做事一直很细致。”蒋女士说。
记者注意到,其间,有陌生人好奇地和李明说话,他一时不知所措,看向母亲王女士(化姓)和店内的老师。而她们会告诉他,要大大方方向顾客介绍自己。
下午闲暇时间,李明主动在店内巡视,找有没有自己能干的工作,比如把售罄的产品价签取下、帮后厨把商品封装……有时,他也会看着窗外,记者上前询问,他害羞地表示:“在等顾客,希望顾客来,店铺生意就会好。”
工作之余,与陌生人相处较腼腆的李明喜欢和店内年轻的老师交流自己的生活、工作,有老师询问:“你最愿意和谁值班?”他就害羞地躲到后厨。
李明还告诉记者,他想上晚班,因为“晚班有时间学东西”。一旁的王女士和老师则笑称,晚班人少,他觉得能有更多时间和老师聊天。
不过,工作期间,李明也不时会出现小插曲:一度把月饼摆错了位置、将材料弄撒……不过,店内的老师会及时处理。“要给他们更多鼓励。”蒋女士说。
与每位“打工人”一样,王女士称,李明也会因前一天表现好,能提早下班而高兴。
“他在这边很开心,会主动干活,分享今天干了什么。”在王女士看来,相较于在普通学校读书,儿子更喜欢在面包店。
“他小学还可以,初中之后跟不上,考普通高中确实存在压力。”王女士称,数理化是李明的一大难题,他们也一度努力教儿子数学,但“有些题很难,今天教了,明天又不会,普通孩子都会急”。
在王女士眼中,李明自尊心很强,小学时会因没有考上90分伤心。不过,后来,家长和孩子的心态也在逐渐改变。“(我们)会让他降低期待。”王女士说。
和李明一样,中非混血青年小菲也患有自闭症。目前,她在一个由自闭症患者组成的乐队担任主力歌手、贝斯手。
“乐队不定期训练、路演,也会组织孩子和家长聚餐。”小菲的母亲宋女士表示,相较上普通学校,女儿也更喜欢待在外面。
“(我们)不对她的学业有要求,只希望和同龄孩子一起长大,也想让她干自己想干的。”宋女士说。
记者看到,在训练室,小菲演奏了一首国风曲目。不过面对陌生面孔,她显得手足无措,经常下意识看向母亲。而独处时,小菲会自己哼唱歌曲,也会提前到琴房练习。
宋女士告诉记者:“让她上台演出后,她的自信心强了很多。”
未来
更多家长希望孩子“有事干”“有寄托”
“还是想低调一点。”受访时,王女士婉拒了部分镜头拍摄。记者走访过程中,也有部分家长、自闭症青年表示,对于外界关注存在顾虑,想躲在“阴影”(人群)中。
“不为经济考虑,就想让他实现自己的价值,至少多跟社会接触。”谈到未来,王女士称,要看儿子的状态。“多赚钱,我们百年之后,多给他留钱。”她补充说,作为家长也会焦虑,不想想得太远。
宋女士则表示,有机构最近在做针对特殊群体就业的饺子馆,考虑让孩子试试。“如果有熟人的公司,让她过去,也更放心。”
“她上初中的时候,我不敢面对,更不可能让外人知道自家孩子的情况。但在乐队,看到很多同样情况的家庭,大家都在努力生活,我也会变得积极。”宋女士告诉记者。
不同于低年龄段自闭症孩子家长,多位青年患者家长表示“有事干”“有寄托”对青少年、青年自闭症患者很重要,“降低期待”成为共性话题。
还有几位自闭症青年家长对社会、技术的发展予以期待,“养老公寓”“脑接口”“AI辅助”“植入芯片”等词条被家长频繁提及,期待社会提高对自闭症患者包容性的声音也不断出现。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青年自闭症患者进入社会遇到各种问题的情况仍存在。
2023年高考,南方某自闭症考生在申请高考合理便利时遭遇困难,经多轮沟通,最终才获得部分便利安排。2022年,一奶茶企业公益就业项目雇用了数名自闭症青少年,因缺乏持续的职业支持和岗位适配,最终未达预期……
二级心理咨询师徐力认为,对接近成年的自闭症孩子,培养生活能力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孩子、家长、社会的全方位支持。
“社区可创建低刺激社交空间,为自闭症青年提供职业培训。家长帮助孩子培养生活能力时,可多关注孩子的优势而非缺陷,给予信任和适度独立空间,不要太急于推进社会化。家长自身情绪健康同样重要,请定期休息并寻求支持团体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