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证券时报 9月13日晚间,罗永浩发布微博称,西贝的事情可以告一段落了。期待预制菜相关的国家法规尽快出台。
此前,13日下午罗永浩于微博转发第一财经日报报道,声明其立场:不反对预制菜,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主动选择预制菜;既然预制菜合法,餐馆当然有权使用预制菜,但消费者有权知道餐馆是否使用了预制菜。
本次事件由罗永浩9月10日发布的一条微博引发,他称和朋友吃了一顿西贝,但“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
9月12日,西贝在其官方微信号上发布了《西贝全体伙伴致顾客的一封信》,指出“罗永浩在微博中对西贝的指责不实”。此外,该公告还把罗永浩在西贝点的13道菜的制作过程向全社会公布。西贝创始人、CEO贾国龙表示,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一定会起诉罗永浩,旗下餐厅还将推出“罗永浩菜单”。贾国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件事对西贝的伤害已经显而易见了,直接营业额下降,客流量减少,9月10日和9月11日每天的营业额减少100万元,9月12日开始每日的营业额预计减少200万元~300万元。”
据中新经纬报道,“预制菜”风波后的首个周六中午,西贝在北京最大门店等位散客只排到37桌,上一个周六中午则排了约140桌。若按此计算,同一就餐时间段,该门店客流减少七成以上。门店当天外卖订单降幅约12.8%。
观察 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
据新华社电 近期,“预制菜”话题备受消费者关注。各方讨论背后,是消费者对于知情权的关切以及对提高餐饮质量的诉求。
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为什么预制菜仍引发诸多争议?
其一,部分小规模餐饮企业食品安全难以保障,透支公众对于预制菜的信任。在日常生活中,时常可以见到加热预制菜包以供外卖的新闻,这类加工点的卫生环境往往不佳,造成在部分消费者心目中“预制菜”就是“劣质菜”的印象。
其二,长期以来,“预制菜”缺乏较为明晰的概念界定,行业发展也难以依循统一标准,传导到消费端就令消费者对预制菜心里没底。
其三,最令消费者难以接受的,是部分商家打着现做现炒的幌子,却是“微波炉厨房”。以预制代替现做,却按照现做现炒的价格收取费用,侵害消费者权益。
通知中明确,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事实上,更多理性的消费者也并非反对预制,而是反对隐瞒和欺诈。
专家及业内人士认为,标准化、透明化、创新化发展,是预制菜产业的未来之路。
加快出台相应国家标准,为行业发展提供依据。推进餐饮行业的预制菜告知制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上海澄明则正(北京)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慧磊认为,有关部门应加快推动预制菜告知制度建设,鼓励餐饮企业在用餐区域的显眼处对预制菜使用情况进行标注,有条件的企业也可通过网站、App等为消费者提供查询渠道,充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三是为消费者提供畅通的申诉渠道,筑牢食品安全法律底线。法律人士认为,对于欺骗消费者使用预制菜代替现炒等涉嫌侵权的行为,鼓励消费者留存购买凭证、食品样品等证据,积极维权。同时,对于查实侵权的企业,应依法督促其对广告、标语等做出调整,并给予相应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