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怀化讯 9月10日,为期四天的全国影响力媒体总编辑怀化行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来自北京、济南、杭州、广州以及香港等地的主流媒体总编辑、记者,踏遍怀化的文化地标,以多维度探访、深层次交流等方式,全景式捕捉怀化的发展脉动,让“福地怀化懂你如家”的美好寓意在笔尖与镜头下沉淀,为助力怀化这颗“西南明珠”走向全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次行程的起点,是舞水之滨的天问岛。当媒体团沿天问大道徐行至岛头,一尊9.5米高的屈原雕像以“上下求索”之姿巍然矗立,基座上镌刻的《离骚》名篇,与周边的天问灯阵、楚辞长廊串联成“屈原文化动线”。信步其间,光影里的诗词与耳畔萦绕的楚声交织。潇湘晨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周华平在此感慨:“我们站在天问岛上,脚下是屈原叩问苍穹的故土,眼前是科技赋能的文旅新篇。历史与未来在此交织,我们触摸到的是文化传承的温度。”
媒体团紧接着来到东盟集。作为全省首个东南亚风情园,东盟集通过东盟十国主题风情馆、文化交流中心、露营基地等设施,打造集文化体验、跨境商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复合型文旅综合体。新京报区域总监李秀莹漫步园区,被错落有致的东南亚风格建筑与点缀其间的热带绿植吸引:“一走进园区就仿佛‘穿越’到东南亚,浓郁的热带气息扑面而来,‘一馆一国一风情’的细节让人忍不住驻足品味。”她认为,东盟集不仅是怀化展示国际视野的窗口,更是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
探寻怀化的文脉,离不开古村古城。在荆坪古村核心区域,白墙黛瓦的潘氏宗祠静静矗立,飞檐翘角间尽显古朴庄重——这里是潘氏家族千年文脉的载体。作为乾隆皇帝的启蒙老师,潘仕权精通音律、擅长占卜。他的著述颇丰,部分著作被收录于《四库全书》。新快报总编辑冯树盛一路探访,对古村风貌的完好保存赞叹不已:“潘氏家族文脉深厚,世代多人考取功名,在古代边陲能出这样的望族,实属难得。听着导游讲解,能清晰感受到潘氏家风的传承,这里非常值得一来。”
若说荆坪古村是文脉的缩影,黔阳古城便是历史的厚卷。作为全国现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城之一,黔阳古城距今已有2200年历史。它素有“滇黔门户”“湘西第一古镇”之称。齐鲁晚报总编辑廖鲁川初次到访黔阳古城便被深深惊艳:“历史厚重又景色秀丽,碑林里的名家石刻直观展现了怀化的文化底蕴。古城‘天然去雕饰’,山川文物保护完好,是值得深度探访的文旅目的地。”
漫步洪江古商城青砖黛瓦间,媒体团探寻着一代洪商的传奇。夜幕降临后,这里又为大家呈现了另一番风情,“小城故事”演艺让“洪商之夜”焕发生机。齐鲁晚报记者徐宁感慨:“古城保留着原住民生活的真实,没有过度的商业气息,特别难得。白天听导游讲解太平缸、商会旧址,让知识有了具象认知;夜晚NPC互动,又带领我们探索了白天所未及的角落,古城像活了过来。”
文化的传承也在非遗的活态里。9月9日,媒体团走进五溪非遗园,切身感受“文化+科技”的交融。一行人有的体验侗族织锦,有的把玩打猎弩,还有的参与互动划龙舟。声、光、电等科技元素,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顶端新闻董事长、大河网络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关国锋对五溪非遗园里的互动小游戏印象深刻:“将传统文化展示给现代人,最难的是让大家觉得‘好玩’。五溪非遗园通过沉浸式互动做到了这一点,真正让非遗‘活’起来。”
怀化的红色记忆也让媒体团深受触动。同日,媒体团怀着崇敬之心走进芷江,先后参观受降纪念馆、受降纪念坊与受降旧址,实地感受中国人民赢得民族独立与尊严的光辉历史。浙报集团潮新闻编委葛熔金此前读过芷江受降相关史料,此次亲临现场更感震撼:“看到见证历史的原始桌椅,仿佛定格了湘西会战的关键瞬间,也承载着美国飞虎队支援中国抗战的珍贵记忆。这让我们深刻体悟到‘国家富强方能免于欺凌’,更应珍惜当下和平,以行动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从近代历史回溯至远古文明,高庙遗址让媒体团与先民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位于洪江市岔头乡岩里村的高庙遗址,1991年首次发掘,2004年、2005年又经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工艺精美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更有距今约7400年具有栽培特征的炭化稻谷。大皖新闻副总编辑童建明站在考古挖掘现场,不禁感慨:“仿佛能感受到先民对自然和宇宙的思考。凤鸟图案陶器、7400年前的炭化稻粒,通过这些沉甸甸的文物,仿佛让我们能穿越时空与先民对话,一睹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创造力!”
行程的最后一站,媒体团来到沅水之滨的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曾扎根这里37年。通过在田埂上无数个日夜的工作,袁隆平做出“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伟大事业。江南都市报副总编辑朱晓晖走进袁隆平院士曾工作、居住的地方,聆听其水稻研究事迹,深受触动:“‘让天下人都能吃饱’的标语,正是他的毕生所愿。他不仅以不放弃的精神研究如何提升水稻产量,解决粮食难题,还兼具小提琴、游泳等才华。袁隆平院士用一生在土地上书写理想,让‘禾下乘凉梦’照进现实。”
四天的行程虽短,却让媒体团全方位触碰到了怀化的多元文化肌理——从楚辞文化到东盟风情,从明清古建到非遗活态,从红色记忆到远古文明,再到现代农学的殿堂,每一处地标都是怀化故事的注脚,每一段感悟都是媒体人对“福地怀化”的认可。
记者邓舒文周诗浩王丽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