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潇湘晨报

走进受降纪念馆,传承和平心声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A04):特别报道       上一篇    下一篇



总编辑们走进受降纪念坊。组图/记者杨旭


总编辑们走进五溪非遗园。

    本报怀化讯  9月9日上午,“福地怀化懂你如家”全国影响力媒体总编辑怀化行活动走进芷江。总编辑们怀着崇敬之心走进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的土地,先后参观受降纪念馆、受降纪念坊与受降旧址,实地感受那段中国人民赢得民族独立与尊严的光辉历史。

    采访团的行程始于受降纪念坊。这座四柱三拱门的灰白色建筑的“血”字形结构震撼人心——寓意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的背后,是3500万同胞伤亡。纪念坊朝东屹立,象征日本从东方前来投降,坊身嵌刻的“震古铄今”“克敌受降威加万里”等题词。讲解员介绍,该纪念坊是全球六座凯旋门之一,1947年落成后曾重建,如今是依据1947年原始照片复原的样貌。

    随后,大家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步入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厅内巨型“V”字雕塑——平面“V”字上刻画着中华儿女浴血抗战的场景,万里长城在向日葵簇拥下延伸,《大公报》登载的日本降书字样格外醒目;立体“V”字则呈现《解放日报》的日本投降新闻。

    浙报集团潮新闻编委葛熔金表示:“此前我读过芷江受降相关史料,今日亲临现场,看到见证历史的原始桌椅,更感震撼。这些物件定格了湘西会战的关键瞬间,承载着美国飞虎队支援中国抗战的珍贵记忆。让我们深刻体悟到‘国家富强方能免于欺凌’,更应珍惜当下和平,以行动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铭记芷江这片土地的荣光与伤痛,既是对历史的敬畏,更激励我们赓续奋斗、守护民族尊严的精神力量。”

    采访团此行最后一站是受降旧址。这里的三座呈“品”字形排列的美式鱼鳞板房,是国内唯一保存完好的美式军营房,所有陈设均为当年原物。

    受降堂位于旧址中心,中国战区受降典礼在此举行。堂内孙中山画像悬挂正中,中方受降代表席、盟军代表席与日方投降代表席按历史原貌摆放。讲解员指着刻有“参加受降典礼纪念,民国三十四年八月二十一日”的桌椅介绍,这是全球唯一一套记录日本法西斯投降的铭文桌椅,当年今井武夫正是在此递交兵力部署图、签署投降备忘录。     

    记者邓舒文

    科技赋能,让非遗“火”出圈

    本报怀化讯  9月9日,“福地怀化懂你如家”全国影响力媒体总编辑怀化行活动走进五溪非遗园。

    怀化是多民族文化交汇融合之地,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共有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740项,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40人。

    五溪非遗园以“一场一馆一空间”为布局——涵盖户外非遗广场、室内数字体验空间及研学工坊,对应打造非遗科技体验区、非遗研学工坊、非遗广场三个功能区,通过文、娱、游、乐、购等形式增进大众对非遗的认知。

    二楼核心板块——非遗科技体验区面积达5500平方米,该区域运用数字空间建模、增强现实、动态捕捉及VR、AR等前沿技术,精心打造了42个“可触摸、可感知”的沉浸式非遗体验项目,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

    在省级非遗“通道侗族银饰制作技艺”展示区,游客轻触屏幕,即可动态了解银饰制作技艺的流程细节与背后的文化内涵。在侗族传统合拢宴场景中,餐盘、筷子整齐陈列,盘中“菜肴”由立体光影投射而成,游客拿起手机扫描桌上二维码,还能自主点选、了解侗族传统美食。乐器舞蹈区更具巧思,琵琶、芦笙、瑶鼓等传统乐器悬挂于红色造型丝弦笼罩的空间内,游客只需轻拨丝弦,便能触发音乐与光影同步联动的奇幻盛宴。

    非遗影院中,游客乘坐可动座椅,模拟飞行穿梭,在崇山峻岭间起伏,飞越怀化13个县市区。此外,游客还可在体感空间体验燕尾龙舟竞速,通过AI一键换装感受少数民族风情装扮,观赏傩戏面具展示。

    互动感满满的各种小游戏,让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顶端新闻董事长、大河网络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关国锋印象深刻:“我觉得挺好玩的,将传统文化向现代人去展示,最难的点就在于怎么让人感觉好玩?”关国锋认为五溪非遗园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例如,刚才去体验的侗族织锦,还有打猎的弩,包括划龙舟等。它通过声、光、电这些科技元素,展现非物质文化制作工艺的同时,让游客能够沉浸、互动式的去体验这个过程,真正做到让非遗‘活’起来。”

    步入三楼,非遗研学工坊已构建起“技艺传习-文创开发”完整产业链。这里不仅开设蓝染、竹编、土陶等非遗体验项目,还常态化组织民俗节庆、非遗市集展会及民族融合文化活动,让游客既能现场观赏非遗技艺展示,也能参与剪纸、竹编等互动课程,零距离感受怀化非遗魅力。

    据悉,今年“五一”期间,五溪非遗园开启试运营,累计接待游客近1.5万人次,日均超3000人次,实现“开门红”。

    当前,怀化正以五溪非遗园为抓手,探索非遗保护传承新模式。在“非遗点亮城市”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非遗与夜经济结合,推出非遗主题研学项目、开发深度互动项目,构筑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吸引更多人了解、学习非遗。    

    记者邓舒文王丽姣

    追寻“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奇迹

    本报怀化讯  9月9日,“福地怀化懂你如家”全国影响力媒体总编辑怀化行活动,走进位于沅水之滨的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

    沅水汤汤,一江两岸见证着古今农耕文明的深情对话。高庙遗址的碳化稻粒,凝结着远古先民耕耘土地的智慧;安江农校的青砖黛瓦间,则走出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这位现代“神农”。他扎根安江农校37年,用在田埂上的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与汗水,做出“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伟大事业。

    坐落于洪江市的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其前身可追溯至1903年创建的湖南省立第四农业学校。1953年,学校更名为安江农校,并于1975年正式并入黔阳农校。正是在这里,袁隆平院士自1953年起,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杂交水稻研究。2009年,经湖南省政府批准,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正式成立,并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它又被认定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步入园内,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校园建筑与科研设施,仍完好保留着当年的模样。错落分布的教学楼、规整的实验田、朴素的教职工宿舍,静静矗立;袁隆平院士曾居住与工作的旧址更如往昔,一砖一瓦间,仿佛还能触摸到那段艰苦却满含热忱的科研岁月。古木为屏,稻香作伴。百年樟树与银杏枝繁叶茂、苍劲挺拔,浓荫下的稻田青翠欲滴,阵阵稻香随风漫溢。历史建筑与田园风光鲜活交织相融,一幅既静谧悠然,又饱含岁月厚重感的画卷就在眼前。

    江南都市报副总编辑朱晓晖感慨道:“走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工作、居住的安江农校,聆听其事迹,更深刻体会到他为全球粮食问题作出的卓越贡献。”

    朱晓晖表示:“他不仅解决粮食难题,更兼具拉小提琴、善游泳的才华,实在是了不起的前辈,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他用一生在土地上书写理想,让‘禾下乘凉梦’照进现实,更以科学家的坚守与对生活的热爱,为我们立起了精神的丰碑。”

    “我们不仅注重建筑与文物的修缮,更着力复原当时的科研场景与人文氛围。”园区负责人张香丽介绍道。实物陈列、影像资料与田间实景相结合,每一块试验田、每一件旧仪器,都在无声诉说着“勇攀高峰、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

    未来,洪江市将继续深化纪念园文旅融合发展,以“农旅融合、科教研学”为方向,打造集爱国主义教育、农业科技展示、生态休闲于一体的文化地标。通过推出精品研学路线、建设水稻艺术景观区等举措,进一步激活这座“活态博物馆”的时代魅力。 

    记者邓舒文王丽姣

    在高庙遗址溯寻农耕文化之源

    本报怀化讯  9月9日,“福地怀化懂你如家”全国影响力媒体总编辑怀化行活动,循着史前文明的踪迹走进高庙遗址博物馆。

    高庙遗址位于洪江市岔头乡岩里村,1991年,高庙遗址首次被发掘。在2004年和2005年,又经历两次发掘,出土了大量工艺精美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这里还发现了距今约7800年的凤鸟、兽面和八角星象图案陶器,以及距今约7400年具有栽培特征的炭化稻谷等重要遗迹和遗物。2005年,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馆中静静陈列着的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白陶制品,宛如一颗颗遗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这些白陶陶体通过精湛的戳印篦点纹饰工艺制成,图案繁杂精细、造型庄重典雅,体现着先民的审美意趣与精神信仰。陶器纹饰展现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图像,包括凤鸟、太阳、八角星、獠牙兽面、高山等,以及由上述图像构成的复合图案。方寸陶面间,每一幅图案都像是一部无声的史诗,记录着先民的生活、信仰和梦想。

    值得一提的是,凤鸟纹也是高庙文化具有标识性的主题图像。从展馆呈现的陶器图纹风格来看,最初始的图案较为抽象,往往只用鸟头或羽翅来表示鸟的整体,后期的陶器上凤鸟纹图案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完整的纹饰。这类纹饰大多呈正面展翅飞翔状,鸟头多用侧视方式表现,且有向后卷翘的羽冠。高庙遗址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凤鸟纹图案被考古学界普遍认为是凤凰的雏形。‘凤起高庙’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站在高庙遗址的考古挖掘现场,仿佛能感受到先民对自然和宇宙的思考。这些沉甸甸的历史文物,让我们穿越时空与先民对话,也读懂先民们的智慧、勇气和创造力!”大皖新闻副总编辑童建明感慨说。

    走出博物馆,沅水碧波缓缓流淌,将遗址的轮廓晕染得愈发静谧。被精心保护的遗址之上,先民狩猎的雕塑栩栩如生,稻草堆叠的古居还原着原始风貌。

    高庙遗址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高庙遗址正以“保护+体验”双轮驱动,打造文旅融合新场景。博物馆已开发多款高庙文化元素文创产品,更在推进45个重点项目建设,涵盖疏桐花园、智慧果园、陶艺部落,以及餐厅、民宿、咖啡馆、陶艺DIY等“吃喝游娱购”全业态,预计9月中旬全面建成开放,未来将形成集餐饮、住宿、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沉浸式文旅空间。

    今年7月,高庙遗址成功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洪江市以此为契机深化遗址保护与文旅融合。数据显示,2024年遗址公园开园至今,遗址公园已承接省直部门、央企国企、科研院校研学、党建等活动400余场,“我的高庙行”等活动年吸引研学30万人次,累计接待游客80万人次,带动全市游客量达640万人次,实现文旅综合收入57.6亿元。

    未来,高庙遗址将以“展现史前文化、体验高庙文化”为核心,打造文化鲜明、功能复合的考古遗址公园。届时,博物馆的展陈、遗址本体的保护、湿地生态的映衬,将与传统村落、农耕环境相映成趣,让沉睡的史前文明“活”起来,成为人们触摸历史、感受中华文明魅力的重要窗口。凤起高庙处,不仅有千年文明的回响,更有文旅融合的崭新未来。 

    记者周诗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