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潇湘晨报

一座塔的高度

日期:09-07
字号:
版面:(A03):湖湘地理\行读       上一篇    下一篇



路行山脊。组图/谭成举


眺望群山。


高塔雄立。

    这是一座高居山巅的塔。

    它占地十多平方米,高三层,六角形,水泥的骨架,琉璃的瓦,钢制的楼梯与栏杆,木质的楼板。做过防腐处理。整体空旷、斑驳、苍老、古旧。倒是牢固。没有名字,不明功用,不知诞生于哪一年,也没标注高度,一切都要靠造访者的肉眼和思维来看来猜测。文/谭成举

    立于湘西之巅的塔

    它所在的地方叫青岩堡,官方名称叫万宝峰,海拔1737米。这可是刻在塔旁的一块石头上的。从字迹来看,书写和錾刻都很有些功力的,我断定这是官家所为,绝非游人“某某到此一游”的那种。可信。这个地方还有个别称,叫“湘西之巅”,一路来,位于岔路口的指路牌上都有。可见这是整个湘西的最高峰了。

    这就让这座塔有了高度。

    是的,这座塔有高度。据我猜测,塔身10米是有的,加上山峰,海拔就有1750米上下了。而全县平均海拔却只有423米,就是离它不远的龙山县城,海拔也只有457米。差距千余,你能说它没高度吗?

    因为高,2025年5月,我站在塔上,就有了如飘逸空中之感。山下有雾,慢慢上移。塔上也有雾,却是左移或者右移,抑或前移或者后移,密密实实的,绕身而过,缠绵,劲足,刺骨,却舒爽。这雾,其实已经是流动的云了。

    投目四望,抛开云雾,目之所及,除了群山还是群山,除了青绿还是青绿,连山下的茨岩塘和大安两个集镇也只是小小的点,在这群山之中只是毫无存在感的点缀。而稍远一点的龙山县城早已与群山相融,模模糊糊,它的存在只能是靠猜测了。这就让我真切体会到了“一览众山小”的涵义。

    回想我来时,久久找不到塔之所在,这也让我对这座塔有了一个新的认知——既高大又渺小。它能让众山尽收眼底,揽其入怀,却相比于众山又太微不足道了。继而又想,我何尝不也是如后者般在世间留存?

    我就猜测这座塔最初的用途——它绝不是一处风景,而是用于察看火警,是一座瞭望塔。因为群山林莽绵延,为了这座塔,建塔者一定是付出了很大代价的。那时八成没有路,10年前我去看塔时,也只是弯弯拐拐、盘曲而上的羊肠小路,而且是泥巴路,就是5年前我再去,也只是在泥巴路面上加了一层粗糙的水泥砂浆。我就猜,那条小路一定是为建塔才踩踏出来的。这路始于半山腰的几户人家,到达塔的位置,按我中等的速度,徒手而行,也走了一个多小时。而建塔,材料需要转运,是负重而行,路又没有现在好走,可猜代价有多大。

    不过,这代价付得值。我从没听说过这众山之中发生过什么山火,史料上也查不到。这可是八大公山的余脉,整个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是4.49万公顷。网上资料显示,保护区现有高等植物216科240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7种,二级保护植物32种,特有植物10科30种,药用植物1000余种。有陆地脊椎动物21目64科237种,其中兽类8目20科45种,鸟类9目27科135种,爬行类2目10科39种,两栖类2目7科18种。有昆虫22目177科4175种。国家重点保护和珍贵濒危动物15目28科86种,特有种12种……试想,倘若发生山火,“火烧连营”,牵连整个八大公山,损失该有多大。

    

    

    

    塔的另一种高度

    风是塔的另一个高度,也是因塔的高度催生的新高度。风与塔相依,塔与风并存,风比塔更高。因为高,风就烈,就撞,就吼。十分的鲁莽,一点也不温婉,很多人根本受不了。而这份烈,偏偏就让一个来看塔的人爱上了它。就有了想法。就找专家测风速、记风期、搞环评、算效益、做规划。就招商引资,就投资4个亿,就在塔的旁边,威威竖起了20台风车。就有了50兆瓦的装机规模。风呜呜叫,风车也呜呜叫。它们合力制造出一种叫电的东西,让风产生了价值。不仅将电送入了千家万户、工厂学校,创造出新的价值,还成就了一种新的风景,让塔不再孤独,让塔的风景不再单一。风与塔就都有了无形的更高的高度。

    与风车血肉相连的,也是在4年前先于风车诞生的还有路。3米宽,13公里长。路自然也有高度。它是沿着山脊蜿蜒而行的。中途与每台风车相连,终点是塔——只是目前还差1公里没连上。在塔上看,路是风车与塔铺在山脊上的透明血管,为风车与塔,当然也是为山,源源输送着新鲜血液——物资的、游人的、徒步爱好者的……站在路的高度,开发者这时有了新的想法,将路赋予新的高度——将路建成赛道——自行车赛道、摩托车赛道,说不定今后还变成其他什么道;在路旁建成露营基地,建成避暑纳凉的好去处。现在已经开始在路面铺上柏油了,露营基地的场地也平整了几十处。这就让13公里的路成了不仅具有了风景的特质,还有了健眼健耳、健身健心的特质,让路的高度,让塔的高度,再上了一层。

    牛是塔的精灵,是高山的精灵。它们让塔、让高山有了生气与灵动。它们是塔、是高山的隐形高度。牛是高山黄牛,不多,十余头,有公有母,有大有小。自从有了路,它们才在主人的吆喝下,走出牛圈,来到了这里,自由自在地在塔的四周啃食嫩草。饱了,管它渴不渴,都就近去山涧饮几口山泉水,再惬意地打几个响鼻,其后,去溜达几圈,找个有风车的地方,傍了那立柱悠悠地躺下,在风车扇起的微风中,半闭了眼,反刍着,享受着无际的闲散,直到大雪要封山了,才在主人的驱赶中结伴回归圈舍,为主人创造丰厚的价值。

    在塔的四周的山脊上、山湾处有不少的箭竹。这种竹子的存在,除了增加植被覆盖率,除了增长负氧离子,除了嫩笋供野生动物和人类食用外,意义似乎不大。塔高,它们并不高。如何让它们也像塔一样有高度?10年前,一个当地农人在塔上瞭望时找到了门路。于是就让一些箭竹做出牺牲,让出地盘。这样,黄连、黄柏、杜仲、厚朴便“移民”了过来,与塔为伴,与风为伴,与农人为伴,默默地却又快乐地生长。终于,它们长成了风景,也长出了高度,长出了价值。那个农人在2024年的3月,在我面前砍下了一棵黄柏,获得了1400余元的收益。当他对着收购商数着一沓厚厚的红色纸币时,他的笑变成了红色,他的笑变得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他说,这都是塔赐予他的!

    我就想,这座瞭望塔现在已经超出了它本身的内涵、本身的高度。因为它除了察看有无火警外,它还察看世事变迁、人间变化。我想这是造塔者当时根本没有想到的。

    我就想,这座塔的高度今后还会增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