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潇湘晨报

Buff叠满的资水实力不许它低调

日期:09-07
字号:
版面:(A02):湖湘地理\特写       上一篇    下一篇



东坪日出。图/刘昭球


资江明珠——柘溪水电站。图/刘昭球


麻溪第一湾。图/贺迪清


柘溪沿岸春色美。

    湖南版图的西南方,是一个大缺角,这里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于广西桂林,但从地理关联来讲,它与湖南西南部的邵阳、永州等地山水相连,像是湖南版图边缘向外延伸的一块“飞地”,发源于此的河流,天然与湖南的水系有着紧密关联。

    在整个华南地区,我们所能看到的最高海拔,就位于这个缺角。广西猫儿山,2141.5米,是华南地区最高峰,也是中国南方的“三江源”。南坡,漓水、浔江皆发源于此,北坡海拔2000米的高山沼泽地上,资水从这里流向洞庭。

    准确来说,资水有左、右两源:发源于猫儿山的叫夫夷水,是资水右源,若按“河源唯远”的标准,这就是资水的正源;左源赧水,发源于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北青山,在历史叙述里,这里也是资水之源。

    两股水流在邵阳县双江口汇合后,始称资水。

    撰文/本报记者曹宇旋

    资水,为何低调?

    资水虽是湖南四水里的第三大河,却是最不起眼的存在。它是典型的山区河流。河源段地势陡峻,落差较大;进入邵阳盆地后,水流放缓,上游携带的泥沙、石块在此淤积,形成大量浅滩;中游地带,麻溪、球溪、珠溪、柳溪、烟溪、苏溪、洋溪、云溪等数十条源自高山的溪流注于资水,溪水流经之地,也必是水流湍急之处。

    “滩”,是资水航运史上令人望而生畏的字眼。资水流经雪峰山脉,河流落差再次加大,河道弯曲,弯道凸岸形成浅滩,基岩裸露,河床险滩礁石密布,流态紊乱。仅在资水流经的冷水江、新化两县境内,就有多达53处险滩,尤以铜柱滩、泥滩、灵滩、洛滩最险。资水“流经万山中,有芦埠、柳叶……即古所谓三里滩也,石屹中流,涛波汹急,上水以绳缆牵挽,下水以招竿拨之,旋转石间,其险过于吕梁诸洪。”(见《湖湘文库-湖南通史-新化县》)

    巨大的落差、弯曲的河道、密布的浅滩,构成了难以逾越的自然屏障,在古代技术条件下,疏通如此险峻的河道近乎天方夜谭,资水成为一条“难以进入的河流”。因此,资水在古代与近代交通体系中,始终不能像湘江那样成为南北通衢,也不像沅水那般成为深入西南的通道,无法成为承载大规模航运、沟通繁华地域的“黄金水道”,资水流域的开发,远远滞后于相邻区域。湘江沿岸永州、衡阳、长沙成为重镇时,资水沿岸的城镇仍处于相对闭塞的状态。

    它更像是一条“内向”的河流,将沿途的山谷、村落紧密联系,却与外部世界保持一定距离,长久被锁在湍急的水流和沉默的群山之中。

    明清时期,随着梯田开垦、茶叶种植与木材外运的兴起,资水沿岸才逐渐形成较大聚落与经济带。但即便是在商贸较为发达的时期,资水地区的对外交流仍主要依赖简单的人力或放排,大宗货物运输困难,信息传递缓慢。

    资水的低调,是自然赋予的宿命。直至现代,随着柘溪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锁住了滔滔激流,资水才逐渐向世人展露其蕴藏的价值与能量。

    湖南独特的人文气质,孕育于资水

    位于资水上游的邵阳是有名的干旱丘陵区,在盛夏高温季节,时常久旱无雨。不过总的来说,资水流域水量充沛,多年平均径流量达217亿立方米,尤其进入中游,资水安化至桃江段是湖南主要暴雨区之一,河流水量充沛,水能资源丰富,但流经雪峰山脉,河道陡峻,水流湍急,存不住水。

    充沛的水量、不均的降水分布与藏不住水的河道,使得曾因滩多险多而“落后”的资水流域,成为湖南最早拥有大型现代水电站的地区。

    1958年,坐落于资江中游的安化大溶塘峡谷地带的柘溪水电站大坝建设拉开序幕,1962年,电站成功并网发电,这是湖南首个大型水电项目,当年发电量达23.2亿度,是此前湖南全省发电量总和的10倍。此前默默无闻的资水,为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湖南,提供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柘溪水电站建成后,润溪至柘溪原先险滩相连的60公里峡谷变成平湖,大小山头像绿宝石一样散落湖面,构成了湖南版的“千岛湖”。两岸层峦叠嶂,山崖对峙,船行其间,原先胆战心惊无暇也无心观看的风景,终于可以坐下来细细品赏。

    柘溪水库又叫雪峰湖,名字源于环抱其的雪峰山脉。雪峰山,巍峨绵延七百余里,是资水与沅水的分水岭,也是湖南自然与人文风貌的地理界线,被称作湖南版的“胡焕庸线”。这是一道巨大的屏障,既阻滞东南暖湿气流,造就了湖南三大暴雨中心之一,也曾在历史中长期阻碍着大山内外的交流,将资水流域笼罩在其雄浑而又封闭的影子里。

    雪峰山,有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梅山”,这是历史上“梅山蛮”赖以生存的核心地带。北宋之前,这里因群山阻隔、险滩环伺,一直是“旧不与中国通”的化外之地,居住在这里的先民,“刀耕火种,摘山射猎”,自成体系,形成了坚韧而独特的梅山文化。1072年,宋神宗开梅山置新化、安化二县,“梅山蛮”逐渐融入华夏大一统格局,但他们敬畏自然、剽悍勇毅的文化基因,已烙印进这片土地,成为资水流域乃至整个湖南地区独特人文气质的精神源头。

    

    

    资水下游多壶穴

    过益阳桃江县马迹塘后,资水进入下游。下游的资水,看上去很浅,近似干涸。这是因为资水进入枯水期后,上游的水利工程阻挡了来水,致使这一段水量并不充沛;更重要的原因是,此段河道本身就比较浅,这与桃江段水面凸起的乱石滩有关。

    资水由桃江沾溪镇向东成弧形转入桃江县城,这一段的西岸是地质学上所称的“桃江岩体”,东岸是“板溪群浅变质岩”。桃江岩体是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黑云母及少量角闪石组成;板溪群形成于8亿年前的海洋泥砂质沉积岩,经变质作用成为浅红色板岩。

    资水流经这一段时,降水被东岸板岩山体阻滞,迫使河床向西的花岗岩上拓宽,花岗岩岩性坚硬,不易被资水冲刷,在河床中凸起,成为河中阻碍航船的乱石滩,石滩几乎横贯整个江面,从上到下有400-500米长。《同治益阳县志》卷二十二收录的诗《旋风滩至桃花江口》描述:“滩险尽旋风,滟滪堆可上……怪石伏如犀,狰狞怒相向。”

    江水撞上乱石滩,瞬间化作急流,裹挟着沙子和砾石,冲刷着花岗岩岩面。当水流遇到岩石上的凹陷处,就会形成漩涡。漩涡携带的沙石不断旋转,像磨料一样打磨着岩石,使凹陷越来越深。凹陷越深,漩涡作用就越强,打磨得也越快。千万年时光流转中,这些小凹陷就被雕琢为光滑莹润的壶穴,散布在石滩之上。

    在2006年出版的《地质科学大辞典》中,“壶穴”词目是指“基岩河床上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是急流漩涡夹带砾石磨蚀河床而成。壶穴集中分布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及坡度较陡的急滩上”。

    桃江乱石滩壶穴分布面广阔、数量多、形状及大小变化多样。壶穴一般分布在山区小河或溪流的源区和上游,但资水的壶穴群却出现在下游尾闾段,这在国内外都非常罕见。

    

    

    资水的垸,湖南人的碗

    资水冲出雪峰山后,河道渐宽,流速骤减。自益阳以下,进入广袤平原,水势愈发平缓。上游裹挟的泥沙,历经五六百里奔流,在此逐渐沉淀。年复一年,泥沙淤积,塑造出肥沃洲土。然而,这片丰饶之地,却始终面临着洪水威胁。于是,一种独特的人类智慧结晶——堤垸,便在这片水与土的交锋中诞生。

    资水下游的堤垸修筑史,可追溯至明朝。人们筑堤圈地,拒水于外,在河湖沼泽中开辟出万顷良田,逐渐形成“垸垸相连”的农业区。到清代中期,益阳境内的资水沿岸,已形成了“百里堤垸”的景象。

    如今,在中国国家地名库检索带“垸”字的地名,益阳以“570”的数量高居全国榜首。资水沿岸民主垸是重点蓄洪垸,千家洲垸、天成垸、人民垸、南湖垸都是重要的大型垸区。

    资水沿岸堤垸内优质的气候与土壤环境,也孕育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赫山兰溪大米。兰溪大米米粒饱满均匀,色泽清白透亮,蒸煮后饭粒油润,软硬适中,糯香绵长,具有垩白度低、直链淀粉适中、胶稠度好、千粒重高、蛋白质含量适中的品质,是资水赐予湖南人饭碗中最温润醇厚的一抹香甜。依托水运之便,兰溪也成为重要的粮食集散中心,在1990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米市”之一。

    绵延的长堤,如同一条条坚实的臂膀,将桀骜的资水约束于河道之内,守护着垸内阡陌纵横的田园与村落。它们是为湖南人端稳“饭碗”的基石。被堤垸守护的万顷良田,成为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和水产基地,孕育了富庶的“鱼米之乡”,滋养了密集的人口城镇,为湖湘大地的发展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