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华山地处长沙县北部的青山铺镇,国家级4A景区,山脉呈南北走向,主峰海拔274.1米。其山名由来有二:一为天之宝气,物之光华,古人取“天华”二字为山名;二为山中曾建有天华古寺,故名。天华古寺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在历史上多次被毁和重建,现已无存。
天华山上有天华八景:天华塔、望麓台、虎啸龙吟摩崖石刻、观音岩、蛤蟆石、响鼓石、万年松、自来泉。京港澳高速公路、107国道和浔龙河分别从天华山的东西两侧穿过。
天华山毗邻岳阳市汨罗弼时镇,为长岳边界,居长岳古道的要道位置,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天华山上多花岗岩,纷至沓来的古人于是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望麓台、观音岩、虎啸华山、龙吟、自来泉等。
在徒步线路的选择上,我们依托调查小道、天华八景,走了一个环线,全程2.7公里,具体为:调查小道—天华塔—望麓台—虎啸龙吟摩崖石刻—观音岩—自来泉—天华池—万年松广场—景区步道。 文/熊远山
走调查小道,觉夏秋更迭
2025年8月16日,周六,临近三伏天结束。我们从浏阳城区出发,途经春华渡槽、长沙县026县道道路两侧的高大水杉带,车停刘少奇天华调查纪念馆旁的停车场。
纪念馆包括陈列馆和刘少奇旧居两部分。旧居为五间砖混结构平房,典型的上世纪江南土坯房,篾织天花板。1961年4月12日至30日,刘少奇同志和夫人王光美在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今青山铺镇天华村)进行了长达18天的天华基层蹲点调查。旧居是刘少奇在调查期间的居所及召开会议的地方。本次调查共召开了15场座谈会,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其中之一就是刘少奇在经过充分的现场调研之后,建议由群众自愿选择是否留在食堂吃饭,从而促成天华大队成为全国第一个解散公共食堂的大队。
参观完纪念馆,我们继续驱车前行,到达天华调查小道山脚处。天华调查小道是刘少奇1961年在调查期间多次走过的山路,起点位于天华村施家冲组棉花坡,终点为万年松广场。山上当时住着十七户人家,刘少奇都一一登门走访,并认真考察沿途山林破坏情况。
我们从调查小道入口开始沿山道登山。山径虽不宽,倒也适合秋季行走。沿途有很多巨石,其上开凿有密集台阶,这是一条修建于南宋年间,通往山上天华古寺的古道。行走其上,我们感受着岁月的古朴之美,也感慨古人修路之艰辛。土壤呈沙质,并不适合植被生长。我们常见石头缝中长出一棵小树。这里的植物如修山路的宋朝古人般,也有着顽强倔强的生命力。
我们经歇轿坪、十八阶、躬身林、斜石岭,一路前行。在躬身林,我们遇到了幽静的林间道得以暂避当头烈日。山野中寂静无声,残存的石板路延伸向前方。出林后,我们抵达山脊线上,视线也豁然开朗。右侧下方为万年松广场,而山顶处的天华塔已相隔不远。
天华山植被的特点是灌木丰富,高大乔木较少,见不到南方杉木林、楠竹林,这和我们曾经行走过的诸多大山有着不同。因此我们接下来的行走少遮挡物,视野开拓。没有了乔木的遮挡,灌木们也就有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它们恣情傲娇地展示绰约风姿,吸引着我们驻足凝视。
未觉三夏尽,时序已新秋。秋已来,许多植物枝头挂满累累硕果。乌桕果实包裹着青翠外衣;野南瓜簇拥在一起你挤我碰,露出鲜红艳丽的种子;博落回则枝头低垂,果荚饱胀欲裂。但山中仍有山花盛开,糯米条绽放出细碎、紧密、热情娇媚的花团,而紫薇花高挂枝头、摇曳生姿。
夏与秋的时序在天华山上静静地交替更迭,也生动地诠释着天华山的物华天宝。
今天是晴朗天气,艳阳高照,能见度很高,而我们幸运地见到了日月同辉。已近上午十一点,一轮下弦月高挂在大片盛开的紫薇花上空。月儿弯弯照九州,照在此刻烈日骄阳下的天华山,也与烈日一起照在匆匆过客的身上。
远望柔和的故乡,也望岳麓山
继续前行,我们由山间小径转入景区台阶路。从这里开始,沿途有清晰的道路指示牌。没多久,我们抵达天华山顶峰,也见到了天华塔。天华塔旧名为“镇山塔”,毁于上世纪70年代。对于天华人来说,天华塔大抵从来都很重要。不管是离乡多年后返乡时的久别重逢,还是整理好行囊、踌躇满志地奔赴远方,当天华人望向前方山巅处镇山塔的那一刻,目光中尽是柔和,尽是故乡。
2010年,天华村民在镇山塔遗址处重建了一座七级麻石宝塔,更名为“天华塔”。
景区在天华塔一侧建有宽阔观景平台,名为“观云台”,也有休息凉亭。树枝和围栏上挂满了密集的祈福红丝带。
在凉亭休息一会儿后,我们就伫立在观云台观景。前方山脉的山脊线上修建有绵长的防火林带,不错的徒步线路,直达山脚的响水坝水库(青山铺镇唯一的一座小一型水库)。更远方山脉望城黑麋峰山巅处的多普勒气象雷达此刻也可见。浔龙河水则奔流向前,汇入捞刀河。
接下来的行程轻松很多,都是下山台阶路。我们常为漂亮的云朵驻足不前。云朵们形态各异,有的像小山叠着小山,有的像棉花糖,它们较为快速地变化聚散,如此轮回。
当望麓亭在下方入目可见时,也意味着我们离望麓台近了。
望麓台为天华古寺遗址所在地,还保存着完好的明代石刻。在古寺前的一块巨大的石壁上,镌刻有“望麓台”三个大字及数十字的跋文,为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青山铺人杨廷相所立。
相传站在这块石壁的正上方,面朝着西南方向,可远眺长沙城的岳麓山。是否真的可以由此望见遥远之处的岳麓山,我不确定。但岳麓山是长沙城的象征,对于古人来说,身处长沙和岳阳交界的偏远边界之地,心中有着对繁华长沙城的向往及期待,我认为可以理解。
在望麓台石刻前瞻仰片刻后,我也学着古人站在石壁上方远眺。
虎啸龙吟石刻:华南虎曾经的栖息地
考虑高温天气下体力消耗大,队友们都多少有些疲惫,我安排大家回到望麓亭中吃午餐。填饱肚子后,休整完毕的我们重新有了继续前行的气力,再次迎着烈日出发。
虎啸华山摩崖石刻在游道左手边,已有数百年历史。其中“华山”二字较小,竖刻;“虎啸”则较大,横排。龙吟石刻在前方道路右侧一块不起眼的石头上,看不真切。它们都验证了天华山这里曾经是华南虎、金钱豹的栖息地。天华山上早已见不到野生的华南虎,唯留此刻我们眼前昔日的石刻为念。
接下来我们徒步至观音岩。它是天华山的一处祈福之地,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自然景观。两块巨石叠压在一起,居中镌刻“观音岩”三字,左刻“大显神威”,右刻“一见大吉”。想必岩下曾经香火鼎盛。
蛤蟆石,顾名思义,形似蟾蜍。而响鼓石因石体结构的原因,我们用棍子击打它时,大石便发出咚咚鼓响。
天华池:山中小天池
万年松广场是景区道路会聚地,可通往景区的各个方向。我们抵达广场后,沿上山台阶路走了一段,来到自来泉边。自来泉,又名活溪澄池,自古就是天华古寺僧人们及当地山民的饮用水源。古寺消逝在岁月长河中,而自来泉也变为弃用状态,只有泉水上方那些模糊不清的石刻碑文述说着曾经历史。
我感慨古寺的不可见,走向天华池。它是天华山上的小天池,紧挨着自来泉的一方水塘。天华池建有环池步行木栈道,我们绕行一圈。蓝天碧水,白云聚散,鱼儿游弋,一个适合旅行者出片的好地方。
天华池下方十来米处就是万年松,一株高大的马尾松生长在石头的夹缝中间,天华山植物生长的常态。
台阶路止于此,接下来我们走在景区的油砂步道上。路边镌刻有“天华胜境”字样的景观石赫然在目。道路两侧有很多绿意盎然的乌桕树,枝头挂满绿果。在接下来的深秋时节,这乌桕树叶将变得五彩斑斓,而到时行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人们想必会感到惬意舒服。一株路旁的高大野葡萄树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坦白来说,其果实很小,且口感不佳。
回到停车处,我们特意参观了一旁的青山竹编非遗文化馆。青山铺是长岳古道上的著名驿站,商贸繁华之地,而青山竹编也历史悠久。1915年,青山铺水竹凉席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我喜欢馆内的一句话:世界就在你的指尖。它寓意馆内陈列的竹篾编织工艺品都是靠着传承人的灵巧小手来编织。竹耙子、花篮、竹篮、箩筐、烘篮、摇篮、牛嘴套等,都勾起了大家的回忆。小路说她小时候上学时,冬天班上同学会人手一个烘篮带着去学校,里面的陶瓦罐中放着燃烧的木炭。
回程的路上,道路两侧不时出现荷塘。荷花依旧绽放得赏心悦目,只是故事的主角已从夏荷转为了秋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