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讯 一袭汉服掠过千年风雅。当宽袖拂过书页,罗衣映亮展台,衣袂间仿佛就流泻出整个华夏的文雅之美。
8月17日,2025上海书展主宾省湖南展台活动区化身时空走廊,由岳麓书社主办的“从楚服到汉服:马王堆汉墓服饰中的时装演变”图书分享会,将远去两千年的汉代服饰文化带来现场。《何以汉服:重新发现马王堆汉墓服饰》作者左丘萌亲临图书分享会,为读者揭示汉代贵族的时尚密码。
作者左丘萌近年来一直专注于中国古代服饰考古,此前出版的《中国妆束:大唐女儿行》《中国妆束:宋时天气宋时衣》等著作,曾入围年度“中国好书”、年度“豆瓣书单”,并被央视“读书”栏目推荐。
分享会上,他向现场读者介绍,《何以汉服:重新发现马王堆汉墓服饰》一书围绕马王堆汉墓服饰实物,对照战国秦汉时代服饰实物及简牍文书记载,带领大家细看楚汉数百年的服装时尚变化,探索古人制衣的巧技与用心,多角度展示马王堆汉墓服饰的制作细节,解读服饰蕴含的先秦旧礼与汉家新制。
分享会的另一亮点是四套参照出土实物还原制作的复原级汉服首次公开展演。随着阵阵掌声,四名模特身着汉服款款走来。左丘萌介绍说,这四套汉服为褐黑色罗绮信期绣复衣、赤长寿绣复衣罩素纱单衣、印绘黄纱复衣和袀玄,前三套的原件分别是辛追夫人棺内最隆重礼服、生前最爱穿的常服和长安朝廷规制的助丧礼服,末一套是辛追夫人儿子即第二代轪侯利豨的日常礼服。
聚光灯下,经纬交织的光影投在《何以汉服:重新发现马王堆汉墓服饰》精美的封面上,恰如传统与现代在这一刻的相映生辉。四名汉服表演者并非专业模特,他们都是就职于岳麓书社不同部门的年轻出版人。表演者之一张昕昱表示,亲身演绎书中的研究对象,使她对马王堆汉墓服饰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马王堆汉墓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服饰考古的标准器,以实证方式重构了汉代贵族生活的物质图景。其发现将服饰史研究从文献推演推向实物实证阶段,成为理解汉代社会、技术、艺术的关键坐标。直至今日,它仍是全球纺织考古领域被反复研究与引用的经典案例。
正如《何以汉服:重新发现马王堆汉墓服饰》书名所言,这是一次“重新发现”的过程,温故而知新,作者左丘萌深入浅出地将新知新见放入其中,从织造、染色、添花、制衣、时尚、穿着、礼制、佩饰、梳妆九大维度全景呈现马王堆汉墓服饰蕴含的技术、艺术与文化。
记者周诗浩
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人性光辉
《乱世人心》新书分享会在上海举行
本报记者周诗浩上海报道
“世界的形状源于我们心的形状。”作家押沙龙以冷峻笔触剥开乱世的残酷表象,却在人心的挣扎与光辉中埋下温暖伏笔。
8月17日,一场以“穿越乱世见人心”为主题的新书分享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本次活动聚焦于作家押沙龙的《乱世人心》,吸引了众多读者与文学爱好者的关注。活动现场,押沙龙与《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书评人贝小戎,以及JsutPodCEO、《忽左忽右》主播程衍樑共同探讨了乱世中的人性光辉与阴暗。
《乱世人心》一书,通过十几个中国历史上的关键切片,深入剖析了乱世背景下人物的抉择与命运。押沙龙在分享自己的创作初衷时表示:“在和平年代久了,人们往往容易忘记乱世的残酷与复杂。我写这本书,就是希望通过历史人物的命运,让读者看到乱世中的人性百态,理解在极端环境下人的选择与挣扎。”
“自我反省与坚持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我这本书是关于人物的集子,按照时间线排序,以战国的商鞅开始,以抗日战争时期的魏特琳结束。它有点像我以前写的《读水浒》,不过《读水浒》写的是虚构人物,这里写的是历史人物。虽然也有一些例外,但是书里的人物几乎都活在乱世。他们几乎都经历了战争、动荡,或者王朝的衰败。”押沙龙介绍说,《乱世人心》可以说是一部历史人物分析,更是一本关于人性潜能的哲学手册。
《乱世人心》通过中国历史转向的关键人物,以人心的起伏,重绘一幅关于历史演变的路径图。那么为什么写乱世里的人心?“就是因为它极端。极端的时代更能试炼出人心。在平稳的时代,人们戴着社会的面具,涂抹着文化的油彩,并不知道自己胸口下,跳动着一颗什么样的心。但是乱世来了。面具被撕扯下,油彩被冲刷掉,人们不得不把隐藏的东西裸露出来。”
在书中,不仅描绘了文天祥、商鞅等历史名人的光辉形象,也揭露了他们在乱世中的无奈与妥协。例如,文天祥在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挣扎与坚持,展现了英雄背后的脆弱与坚韧并存的复杂人性。押沙龙指出:“文天祥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忠诚与勇敢,更在于他在极端环境下的自我反省与坚持,这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不必死而选择死,是人性最刺眼的光”
在分享会上,书评人贝小戎对《乱世人心》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一部“中国版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他特别提到书中对知识分子的深刻剖析,如鲁迅的悲观与绝望、李白的浪漫与天真,以及孟子对君主的挑战与蔑视。“这些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反思与抉择,不仅反映了他们个人的道德勇气,也揭示了时代的精神风貌,那些高洁忠义之士,不必死而选择死,是人性最刺眼的光。”贝小戎说。
押沙龙进一步补充道,知识分子在乱世中往往扮演着双重角色:他们既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和反思者。“商鞅代表法家,强调秩序与控制;而孟子则代表儒家,强调人性与道德。这两种思想在乱世中激烈碰撞,共同塑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活动中,嘉宾们还对明末清初思想家们展开讨论。押沙龙详细讲述了王夫之、顾炎武等人在乱世中对暴力与道德的深刻反思。他说:“王夫之的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甚至对现代人也有启示意义。”
程衍樑则从媒体人的角度,谈到了乱世题材在现代社会的回响。“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渴望通过历史故事找到心灵的慰藉与力量。《乱世人心》不仅满足了这种需求,更通过深刻的历史剖析,让我们反思当下,思考如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人性的光辉。”
读懂我们身边的鸟类
《身边的鸟类观察》丛书分享会在沪举行
本报记者周诗浩上海报道
8月17日,2025年上海书展现场,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主办的“电线杆上的鸟类科学课:上海城市观鸟与鸟类科普阅读分享会”在书展现场中央大厅的湖南展台举行。
活动以分享《身边的鸟类观察》丛书的内容为基础,由专业人士向读者们介绍城市观鸟活动、推广鸟类科普阅读,向大众,尤其是城市观鸟的人群普及观鸟的乐趣与其中的科学知识。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丁子承,上海野鸟会资深会员赵天天,Cybertracker认证动物追踪师王穆清出席分享会。
书中引用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动画作品
分享会上,赵天天与大家分享了在上海这座城市观鸟的多方面信息,比如:上海目前有多少种鸟类,有哪些常见鸟类,以及上海本土留鸟与季节性候鸟兼具的特色。同时,也向大家推荐了上海市区及近郊的观鸟佳地。赵天天也向大家介绍了《电线杆鸟类学》中提到的,在城市中利用电线杆等设施生活的鸟类的生存智慧,也给大家分享了许多他观鸟过程中发现的小鸟故事。在介绍丛书中《小小“爱情鸟”已经飞走了?》一书时,他也指出,人类活动也给鸟类的繁衍和迁徙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呼吁大家在懂鸟的基础上爱鸟。最后,他为观鸟的初步入门者提供了一些图书和设备上的建议,帮助观鸟爱好者们在准备齐全的基础上亲近自然。
随后,作为资深日语科普图书翻译,同时也是“岩波科学图书馆”丛书的译者丁子承,向读者们分享了日本科普图书的特色与阅读体验。他指出,日本的科普图书非常注重科普内容与通俗文艺的结合,《身边的鸟类观察》丛书中,就引用了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影视、动画作品,有助于引起普通读者对于这类图书的兴趣。
同时,丁子承也以自身翻译的经验提示大家,《电线杆鸟类学》这类日本科普图书擅长由小问题切入,其中的问题意识,能助力人们系统地进行城市观察,从身边发现科学奥秘。丁子承也提到,日本初中语文课本选用了《鸽子走路为什么摇头晃脑》作为给青少年阅读的科普文范文,将科普融入基础教育,是培养青少年观察力和科学爱好的极好入门读物。
王穆清分享了城市鸟类的“痕迹密码”:她展示了《麻雀两千年的故事》中提到的麻雀在城市中洗澡的痕迹和视频,鸽子在城市水泥路面上意外留下的爪印,以及不同鸟类们留下的粪便、觅食时散落的食物碎屑等生活痕迹。她也夸赞《鸽子走路为什么摇头晃脑》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动物行走痕迹的研究著作,书中解析了鸟类行走与运动特征,如麻雀跳跃前进、鸽子摇头晃脑等。结合上海的生活经历,王穆清也向读者们展示了自己在上海见过最有趣的动物痕迹,辨别鸟类痕迹的方法等。通过想象动物痕迹的语言,为台下的读者们讲述了一个个浪漫的自然生活故事。
几位作者用有趣的话题切入科普
三位嘉宾围绕图书内容与观鸟知识的分享鲜活有趣,让在场观众和读者深切体会到这套图书的独特魅力,以及进行包括鸟类在内的自然观察背后的深远意义。书展现场,众多读者专程到场,对这套书及鸟类观察的各类细节表现出浓厚兴趣。书展活动分享会现场,往来观众也纷纷停下脚步,沉浸在嘉宾们分享的生动内容之中。
本套与鸟类相关的4册科普图书——《电线杆鸟类学》《麻雀两千年的故事》《鸽子走路为什么摇头晃脑》《小小“爱情鸟”已经飞走了?》,精选自日本岩波书店畅销30余年的经典科普图书书系“岩波科学图书馆”,几位鸟类学家作者用“鸟儿为什么总喜欢待在电线杆上?”“和人一样两条腿走路,为什么鸽子会摇头晃脑”等有趣的话题,从人们真正感兴趣的角度切入鸟类科普,是一套好读又不失严谨的科普佳作。
全套图书采用了清新明快的平面化设计、适宜阅读的随行小32开本,让追求走进和了解自然,尤其是有观鸟爱好的人群,可以轻松地从身边熟悉的小鸟开始,多样、全面地了解不同鸟类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行为方式习惯等。在更了解身边小鸟邻居的同时,也增进了我们对于与人类共存的生命的共情和尊重,加强对鸟类和身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