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潇湘晨报

耒水河畔的竹韵诗意

日期:08-17
字号:
版面:(A03):湖湘地理\行读       上一篇    下一篇



紫霞禅寺。


清水浦碉堡。


耒水渡船。


观景台。


上堡晶矿。


罗家坪游步道。

    “叮咚!欢迎光临‘亚洲大竹海’,造纸祖师爷蔡伦老家——耒阳!”前些年,每次从大湾区坐高铁回洞庭湖老家,途经耒阳,手机里准会蹦出这条短信。车窗外耒水一闪而过,我心里想:何时能刹一脚,真进去看看?

    机缘巧合,耒阳活地图蒋先生把我们一车人拉回了老家。路上他指着窗外的河:“看见没?耒水,神农氏造‘耒’(农具)的地方。我们耒阳这名儿,就是‘耒水北岸’的意思,秦始皇那会儿就有的老城。”

    蒋先生掰着指头话历史:庞统在这儿管过事,张良在此躲过清静,张飞巡过逻,韩愈吟过诗。蔡伦从这竹林走出去改了造纸术,杜甫也曾羁绊在此。更绝的是耒水河畔的湘南起义,“上井冈山的队伍,十个人里八个耒阳伢子”!  文/尘忆友青图/谷佳庆

    天然氧吧

    立秋后的第一个周末大清早被蒋先生拍门喊醒:“看竹子要赶早,带露水的才精神!”

    蒋先生一边开车,一边对蔡伦竹海景区作了简单介绍:它位于中南重镇、历史文化名城——耒阳市黄市镇和大义乡境内,距离耒阳城区38公里,距京港澳高速公路公平互道口12公里。景区连片竹林面积达16万亩,是我国乃至全亚洲连片面积最大的竹海。

    约一个小时后,车子刚驶入黄市镇,满眼绿浪哗啦啦扑过来,空气甜得跟榨汁机刚出的青瓜汁似的。

    八根大柱子刻满耒阳故事,九米高的蔡伦石像立在那儿。“蔡伦风景区马上要冲5A啦。”蒋先生掏出手机划拉着规划图,“新游客中心、森林公园、矿山公园……将于10月份陆续亮相。”

    说到蔡伦,他眼睛放光,当场聊起《水经注》:“……洲西,即蔡伦故宅,傍有蔡子池。秦汉那会儿,绸缎贵,竹简重,憋屈死人!蔡伦钻出竹林,捣鼓破布渔网树皮,‘蔡侯纸’成了!功成名就还不忘本,回老家教乡亲造纸。这手艺七世纪飘到日本,再去欧洲,成了我们老祖宗最牛发明之一。”

    绿海传奇

    陶醉于这无边的竹海里,我忍不住问:“蒋先生,这铺天盖地的绿,到底是怎么长出来的?”他哈哈一笑,眼神飘向远方:

    “说法可多喽!有说这天上的仙竹本是王母娘娘的心头好,由紫霞仙子照料。王母动了凡心,派紫霞带着仙种下凡,撒在我们耒水边,仙露一浇,唰啦啦就长成了海!紫霞禅寺的名儿,怕就是这么来的。”

    “也有说老祖宗炎帝神农,在耒水边造了农具‘耒’后,溯流而上,发现几竿俊竹,爱不释手,便教人种植。就这么着,竹子在这灵山秀水间扎了根,疯长成林,绵延百里。后人为感恩,竹海里还建了不少神农庙。”

    “最神的一个,跟金牛有关。”蒋先生压低了声音,“元末明初,玉帝的九头金牛在战火里没了家,土地公受托,把它们藏在天门仙。谁料走漏风声,引来淘金客,还编歌谣得罪了明太祖的丑公主,招来灭村惨祸!土地公只得赶牛再逃,到滩龙渡口求船夫夜渡。船夫贪财,要了三两三钱银子的高价。渡完最后一头跛脚牛,牛在舱里拉堆屎就消失了。船夫气急败坏把牛屎扫入河,天亮才发现舱底留的金子正好三两三钱!悔得肠子都青了。土地公赶牛进株山湾,一路留下牛迹传说(野牛塘、牛虱坳这些地名就这么来的),还拔下牛毛盖住地下的宝贝——汉白玉、水晶以及各种矿藏。那牛毛落地生根,就成了这万亩竹海,绿浪滔天。”

    “当然啦,”蒋先生稍作停顿,“我们最信的还是蔡伦公的传说。他改进了造纸术,荣归故里,广传技艺,把造纸的‘魂儿’注进了家乡的竹林。得了这份灵气,竹子才长得这般精神,这般茂盛,成就了我们‘蔡伦竹海’的名号。”

    探秘化石

    极其难得,本是火热难耐,景区的天空悄然飘起了雨丝。车子盘山而上,雨雾给竹林罩了层纱。立秋后的头场雨浇下来,竹子绿得发亮,山头云海翻腾,越往上,景色越壮观。

    踩着湿漉漉的石阶钻进竹林,我立马闭了嘴——城市噪音被“唰”地掐断了。高耸的楠竹挤挤挨挨,阳光碎金似的从叶缝漏下来,光影在地上跳水墨舞。几个同事聚在非遗古法造纸遗址园。

    “蔡伦古法造纸,整个工艺流程共需120天,10道大工序60多道小工序。大家现场可以体验古法造纸。”蒋先生说,“这手艺可是‘活化石’,2014年进了国家非遗名录。”

    我们移步换景,来到矿石博物馆。一进门就被震住了,那块古鱼化石静静躺在展柜里。蒋先生压低声音:“中科院鉴定,2亿5000万年前的老祖宗!”看着那清晰的鱼骨纹路,仿若一脚踏进了远古海洋,生命的奇妙演化就在眼前上演,可谓“竹海三绝”里最沉默也最震撼的一绝。旁边还陈列着从上堡晶矿采出的奇珍异石,闪烁着神秘的光泽,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寻幽

    我们悠闲地爬到观海楼。这五层高的古典塔楼(足36米)立在海拔541米的山顶,活像插进绿海里的桅杆。一层层转上去,风景层层变:二层看竹浪翻滚,四层望见耒水像绿绸带飘远。终于爬上顶层,一趴栏杆——竹海直接泼到天边去了。下方开阔的观景台上,已有不少游客在闻竹涛、赏名景。风摇得竹梢点头哈腰,雨点敲着叶子沙沙响,明朝憨山和尚那首诗自个儿冒出来:“纵是尘心重,相看亦顿忘。”工作和生活中的烦心事,这会儿全让竹海给洗没了。

    下山路上,蒋先生特意带我们拐进竹海石林。我们的眼前又是一亮:青翠的竹林里,突然冒出一大片形态各异的白色石头,怪石嶙峋,与挺拔的翠竹、隐秘的洞穴、潺潺的清泉相互映衬,趣味盎然。蒋先生一脸骄傲:“全国独一份儿的汉白玉石林!地表石头被水溶了、风吹了,千万年才雕琢成这样。”我们在石林间穿行,或像钻隧道,或遇奇石如兽,人景融合,感觉闯进了大自然的奇幻迷宫。

    蒋先生杵在石林边继续当解说:穿越时空的古鱼化石、宝藏遍地的上堡晶矿(中国地质博物馆都收藏它出的宝贝),以及等下去观看的大河滩天然喷泉。

    日头西斜,我们驱车前往大河滩古街。村口那“世界最高天然喷泉”正奋力向天喷涌,水柱在夕阳下折射出彩虹,引得众人惊呼。踩着古街斑驳的青石板,两旁是古香古色的店铺残影,蒋先生说:“明清时这里是大口岸,商队骡马能把路堵实喽!”

    途经紫霞禅寺,山泉绕寺流淌,翠竹环抱庵堂,春日想必山花烂漫。红墙在暮色竹影中显得格外庄严。

    继续前行,我们探访了周家大屋。这座位于大义乡东坪村的江南古建筑群,规模宏大,保存完好。屋前古树参天,环境幽雅。蒋先生介绍:“这是理学大家周敦颐的后裔建的,在欣赏这精美古建的同时,也算瞻仰了濂溪先生的风骨遗韵。”

    山脚的农家乐是味蕾的归宿——竹灯、竹椅、竹筒盛的饭菜。坛子菜酸辣脆,粉皮滑溜溜,竹筒鸡混着山野香,笋干炒肉嚼得嘎吱响,清水铺豆腐鲜香酥嫩……蒋先生笑着拎出一坛张飞胡子酒:“配这个,魂儿都鲜掉。”

    回程路上,耒水细波映着晚霞。车窗钻进几片竹叶,叶脉如蔡伦纸的纤维,网住暮色与酒香。摸着纪念品手工纸粗糙的纹路,指尖仿佛触到蔡伦时代的纤维与数字时代的代码在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