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太行山高速穿行邢台市信都区,从梅花站到抗大东站开车不到10分钟即可抵达。抗大东站站名背后有一段艰苦卓绝的红色历史。80多年前,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深入敌后,来到邢台浆水川,在此进行两年零三个月的正规化办学。这段红色过往成为邢台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抗大东站因位于抗大校址以东而得名。
记者李海毅文/图
一环四射,骑行太行
驶出抗大东站,站外是连通邢台至山西和顺的邢和公路。转向东行,行驶大约六七分钟,一组反映抗大岁月的石砌雕塑拱立在道路两边。这就是抗大路东线入口,也是许多邢台人或自驾或骑行进入太行山区的必经之地。
抗大路是邢台市一条红色旅游公路,更是一条经典骑行线路。骑行,是邢台人热衷的体育运动。以平乡、广宗自行车产业集群为基础,邢台有强劲的自行车产业,还有庞大的骑行爱好者群体。
9月27日,2025中国公路自行车公开赛(邢台站)就在抗大路举行,国内外1000余名自行车运动员齐聚“太行泉城、美丽邢台”,展开激烈角逐。近年来,依托抗大路,邢台市举办过各类自行车赛。如今行驶在抗大路上,时常能看到自行车竞速其间。
抗大路是“全国十大最美农村路”“中国骑行精品线路”。这条路为骑行者带来视觉和身体双重享受。沿途风景优美,路况舒适,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一路行驶,车窗外山脊梯田,峡谷川流,石头古村,意蕴悠长。山峡湖畔,不少人在林间露营,笑语欢声。
今年,邢台市更是打造构建“一环四射”骑行网络。“一环”指的是环前南峪栗园骑行绿道体验骑行线,起终点为前南峪景区入口,环绕景区起伏和慢坡,体验山地骑行,全长为8km,可让游客趣骑体验太行明珠的生态绿色之美。“四射”包括抗大东线、西线、南线和北线。四射的四条线均是以前南峪抗大旧址为核心向四周辐射。
红色浆水川,抗大旧址群
前南峪村所在的浆水镇密集分布着大量抗大旧址村。安庄、坡子峪、后南峪、栗树坪……一座座古村落述说着当年抗大师生敌后学习、英勇战斗的岁月过往。前南峪村是抗大总校校部所在地,行走在石板路上,触摸着石头红墙,仿佛拐角就能听到八路军战士引吭高唱“抗大校歌”。
抗战期间,抗大总校几经辗转,从延安迁至晋冀豫边区敌后办学,于1940年11月来到邢台浆水川。浆水四面环山、易守难攻,群众基础好,物产丰富,校部驻在前南峪村,抗大副校长滕代远、教育长何长工也都曾在该村工作生活。抗大在邢台进行了两年零三个月的正规化办学,培养了6、7、8三期学员,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军政素质过硬的优秀干部。
抗大在浆水办学时期,可谓是家家住学员,户户是房东。抗大师生与浆水人民形成了鱼水不离的深厚情谊。为铭记这段往事,邢台人在前南峪村外半山腰上建有一座抗大陈列馆。这里是许多人的旅游目的地。馆内展示大量实物和图片,能够一览抗大在浆水敌后办学的前前后后。
陈列馆外,一条新打造的抗大1940文化街区,成为游客最新的网红打卡地。这里汇集了邢台各地美食、特产和非遗,还有红色老电影带人回到峥嵘岁月。自8月中旬抗大1940街区开街以来,这里游客不断,十分热闹,以大量新业态为抗大文旅版块增添了更多新玩法。
太行山最绿的地方
从太行山高速抗大东站驶出后一路西行,翻山越岭,横穿信都山区,最后盘山而上,来到太行之巅,俯瞰一道道峡谷,峭壁直立,沟壑纵横。
邢台有太行山最绿的地方。1988年夏,时任林业部部长高德占乘坐飞机经过太行山进行航拍,路过浆水川上空时,低头看到一片绿意盎然,称这里是“太行山最绿的地方”。后来比对航拍照片,锁定在飞机上看到的地方就是浆水川的前南峪村。前南峪村植被覆盖率达94.6%,1995年荣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保护全球500佳”提名奖。
邢台太行山是一座聚宝盆。邢台是我国北方重要的苹果和板栗种植基地,全市苹果种植面积约8万亩,主要集中在太行山区,年产量25.8万吨,培育了浆水苹果、富岗苹果等品牌,其中富岗苹果是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教授的指导下,打造和培育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全国第一个水果领域的“中国驰名商标”。邢台产的板栗又大、又甜、又糯。2024年,邢台板栗种植面积达72.75万亩,是太行山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市,年产量4.88万吨,主要集中在信都区,已经成为山区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
从抗大陈列馆西行,来到浆水川的尽头九龙峡,这里林木茂密,瀑布叠飞,每年春天,漫山遍野的野生山桃花竞相绽放,展示着太行山无限生机。
浆水川北边的将军墓川同样藏着太行山隐秘的风光。将军墓川分支稻畦川尽头是云梦山,相传春秋时纵横家鬼谷子曾在这里修道。云梦山地貌奇特、山势怪异,碧溪幽谷、峭崖飞瀑,赤壁翠崖、壶天仙境,一年四季,色彩几度变化。
下一站,我们将从抗大东站驶往太子井站,从浆水川前往路罗川,在一座古石寨里寻觅太行传统农耕文明,感受邢襄太行人家的舒适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