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视频
“这里全面展示了邢台百泉的成因、分布、特质,记录了邢台百泉的历史演变……”站在泉文化体验中心大厅,小记者们聆听百泉鸳水公园讲解员的介绍,用一种崭新的视角和体验方式了解家乡百泉水系。
近日,邢台新闻传媒中心小记者来到百泉鸳水公园,聆听银沙泉、瓦罐泉的故事,走进邢台泉文化体验中心,通过“游、逛、赏、学”体验方式,读懂邢台百泉的历史和今生。
记者 韩肖杰 通讯员 王晶 文/图
银沙泉、瓦罐泉 一处一风景
“古时候,银沙泉喷涌时会夹带着一些细白的沙子,质地细腻,在阳光下银光闪闪,附近的人们发现用这些细沙擦洗银器,不仅不留痕迹,而且银器光亮如新……”站在银沙泉旁,小记者们看着汩汩流淌的泉水,聆听着关于银沙泉的历史故事。
从银沙泉涌出的细沙,被附近的村民收集起来,拿到好南关的集市售卖,银匠们争相购买,为村民增添了一份额外的收入来源。
“古人可真聪明,不光水有很大的用途,就连沙子也能换成钱,派上用场。”小记者听后发出感慨。
原来,曾经的银沙泉并非一眼泉水,而是一组泉群。据附近村民回忆,数十年前,前晋祠村南是一片苇地,方圆30多亩,苇地中露出多个泉眼,其中较大的就是银沙泉,统称银沙泉群。
小记者们漫步前往西北角的瓦罐泉,历史上,瓦罐泉不仅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重要水源,也是周边农田不可或缺的灌溉之源。
历史上,相传瓦罐泉形似瓦罐,因此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这眼泉水质甘甜,附近的人们用瓦罐取水,周边有很多瓦罐碎片,于是被乡亲们称为瓦罐泉。
小记者们围住瓦罐泉,戏水玩耍,聆听瓦罐泉的奇闻趣事。瓦罐取水的经历距他们有些遥远,但眼前甘甜清冽的泉水,让他们仿佛置身泉水前,重现人们饮用、灌溉的热闹场面。
百泉之城 历史悠久
邢台,人称“百泉之城”,也曾被誉为“北方泉城”,历史上因平地出泉无数而得名。小记者来到百泉鸳水公园西侧的邢台泉文化体验中心,站在流动灯带勾勒出泉域水系走向的立体沙盘前,每一处泉眼清晰可见。
“鸳鸯泉”“狗头泉”“月亮泉”小记者在沙盘上寻找自己去过的泉眼。邢台水务发展集团工作人员陈宗威带领小记者参观泉文化体验中心,他介绍道:“这座集科普教育、文化展示、数字体验于一体的场馆,不仅是泉域变迁的记录仪,更成为游客理解人水关系的认知枢纽。”
大厅内,陈列架上摆放着地质岩石样品和泉水水样,沙盘、视频、文字、图片、实物等呈现形式,令小记者们目不暇接。其中,泉水实时监测系统、情景再现等内容,充分体现出邢台泉水资源丰富和悠久的历史。
站在1966年的邢台市地形图前,标注着当时喷涌的泉眼位置,右侧的狗头泉一带地形地貌图上,密集分布着上百个泉眼,小记者们一一细数,直呼:“根本数不清,百泉之城,当之无愧!”
科技与美学融合再现泉城盛景
走进泉文化体验中心二楼,小记者们还感受了一场视觉盛宴。
“泉脉映境”沉浸影院内,小记者们坐在厅内,体验“人在画中游”,观看“从井到邢”的城市起源,感受历史上“环邢皆泉、平地涌泉”的壮观场面。
走进“泉城奇旅”动感影院,视频巧妙融合声光电技术与3D模型等科技元素,采用穿越式航拍视角,仿佛凌空飞越邢台最美的那一街、那一河,俯瞰五湖如明珠散落,十六泉如碧玉生辉,每一幕都真实震撼、如在眼前。
“这里集高科技、美学、体验感于一体,互动性强,不仅能学到很多邢台泉水的知识,而且在手工制作区,通过制作腰扇、纸扇、皮影等,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小记者和家长沉浸式感受邢台“一街一河五湖十六泉”的魅力,从视觉到触觉,全方位了解邢台泉文化的底蕴与活力。
(记者 韩肖杰 通讯员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