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雕虫小技:邢台名臣李浑的价值选择题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08 典故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收藏

【释义】

雕:刻;虫:鸟虫书,古代的字体;技:技能。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出处】

《北史·李浑传》:“尝谓魏收曰:‘雕虫小技,我不如卿;国典朝章,卿不如我。’”

【典故】

在中华文化的浩瀚星空中,“雕虫小技”这一成语犹如一颗独特的星辰,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而这颗星辰的诞生,与河北邢台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成语“雕虫小技”源自《北史·李浑传》中记载的一段对话。北齐大臣李浑对著名文学家魏收说道:“雕虫小技,我不如卿;国典朝章,卿不如我。”这句话不仅诞生了一个流传千年的成语,更折射出中国古代士人对于技艺与经世之学的价值判断。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李浑的籍贯正是赵郡柏人,即今日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隆尧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李浑及其所属的赵郡李氏家族,都是这片土地孕育出的杰出人才。这位来自邢台的北齐大臣,在参与制定国家法典《麟趾格》时,与魏收的合作与对话,不仅创造了这个成语,也为邢台的历史文化增添了璀璨的一笔。

回溯历史语境,北齐文宣帝高洋认为北魏留下的《麟趾格》不够完善,特命李浑组织修撰团队,其中就包括了以文采著称的魏收。魏收虽是当时文坛翘楚,但其修史存有私心,被后人诟病为“魏收秽史”。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浑所说的“雕虫小技”并非谦辞,而是带有明显价值判断的评论。在他看来,魏收擅长的诗文辞赋固然精巧,但终究是微末之技;而自己主持制定的国家典章制度,才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经世大业。

“雕虫小技”中的“虫”,指的是古代一种称为“虫书”(亦称鸟虫书)的书法字体。这种字体极具装饰性,笔画蜿蜒如虫鸟之形,常见于青铜器、兵器、玺印等重要器物上。掌握这门技艺需要极高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技巧,然而在李浑的价值体系中,这种技艺相较于治国平天下的学问,只能屈居次位。

这种价值判断并非李浑独创,而是渊源有自。汉代扬雄早已在《法言·吾子》中发出“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感慨。到了唐代,虽然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写下“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的自谦之词,但随着科举制度以诗赋取士,文学技艺的地位实际上得到了提升。后世这一成语逐渐转变为文人常用的自谦之辞,泛指微不足道的技能。

从文化史的角度看,李浑对魏收的这句评价,深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技”与“道”、“文采”与“事功”的辩证思考。这种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士人的价值取向,也塑造了中国文化中独特的知识体系和技术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从现代视角回望,李浑所轻视的“雕虫小技”——如鸟虫书技艺,实则是一门极其精妙的艺术形式。现藏于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剑上的鸟虫书铭文,以及各种青铜礼器、玺印上的虫书文字,无不展现着古人惊人的艺术创造力和技术水平。这些被古代士人视为“小技”的艺术形式,今天已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

邢台作为这一成语发源的关键人物李浑的故乡,其历史文化地位因此更显重要。隆尧县不仅孕育了李浑这样的历史人物,也通过这个成语的流传,与中华文化的深层思考建立了联系。今天,当我们追溯“雕虫小技”的渊源时,不应忘记邢台在这段文化记忆中的特殊位置。

这一成语的流传和发展,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对技艺价值的复杂态度,也展示了文化观念的历史变迁。从邢台先贤的一句评论,到成为融入日常语言的成语,“雕虫小技”的旅程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段文化历史的缩影。

如今,我们重访这段历史,不仅是为了考证一个成语的源头,更是为了理解传统文化中技术观与价值观的互动关系。在这个意义上,邢台与“雕虫小技”的渊源,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地域文化研究,成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一扇重要窗口。

(记者 张军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