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古商道传奇与北方建筑的诗意栖居

日期:09-22
字号:
版面:05 发现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看视频

沿市区公路一路向西,转省道,进乡道,邢左公路南侧的丘陵岗坡地带渐渐浮现出一个古村落的轮廓。邢台市太子井乡石坡头村,这个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有着千年传奇故事、典型北方建筑和奇特自然风光的村落,正从历史长河中向人们走来。

金秋九月,阳光透过繁茂的枝叶,在石坡头村的小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阴凉处,三三两两的老人聚在一起闲聊,偶尔有带着相机、摄像机的游客走进村子,老人们便会热情地指点王家大院的方位,顺便感慨一句:“当年我们这的皮毛生意,可是做到了京城呢!”

记者 张婵娟 通讯员 王聚芬 实习生 贾翔宇 文/图

旱乡求变

从小村庄走向全国的皮毛之路

据村口石碑记载,北宋时期,有一小村庄地处低洼的小盆地中,村民在村边取土时,挖出一块形似坯头的石头,便将村庄命名为“石坯头”。随着人口逐渐增多,村子不断向四周的岗坡上扩展,到处都有石头,于是就更名为“石坡头”。

石坡头村流传的一首民谣勾勒出村庄的地理特征:“我的家乡石坡头,南有龙骨洞,北有石瓮坑,东有狐得岭,西有鬼窟窿。旱乡石坡头,坐落正当中。”

“旱乡石坡头”的称谓道出了这里的自然条件。村民直言这里是“靠天吃饭”,水源并不充足。也许正是这种不太优越的自然条件,“逼”着村民们琢磨出其他的生存之道——经商。

邢台的皮毛生意由来已久,到清朝时已是如火如荼。光绪三十一年《邢台县志》记载了当时皮毛业的盛况:“货之属羊皮为冠……近十数年来津沽之人贩走海舶,鬻于泰西诸国,岁恒致百余万金。毛毳堆积如丘山。”

在这股商业大潮中,石坡头村的村民们也开始赴外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他们可能没有想到,这一走,就走出了一条连接山西、河北、北京的古商道,繁华了周边村落,也见证了“邢商”的传奇故事。

村中老人回忆,那时候村里总能见到成批驴车驮着或拉着各种皮毛制品,进村出村,好不热闹。皮毛生意不仅改变了石坡头村的经济面貌,更开阔了村民的视野。

王家大院

北方建筑艺术的民间瑰宝

这附近十里八乡流传着“祁村的瓦房,龙化的楼,平房大院石坡头”的说法。石坡头村原有集中连片的平房大院,如今村中央仍保存着四处完好的四合院,村西南角有集中的九个老院落。

其中特点最突出、保存最完整的当数王家大院——清朝皮毛商人王文书的宅院。沿着村道拐入一条小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二层建筑,其面向路口的一面在二层有一个圆形孔洞,村民介绍这是一处瞭望窗口,用于保护村中安全。

推开黑色肃穆的大门,绕过影壁墙,一个设计严密的院落呈现在眼前。石雕、砖雕精巧绝伦,整体保存较为完好,是不可多得的民间建筑珍品。

曾任石坡头村党支部委员的张立红介绍,王家大院由四个院落组成,分为福、禄、寿、喜。她指着外墙面用的石材让众人细看:“那均匀的纹路以及石材的材质,都能让人感受到当时建造者对家的用心。”

王家大院的二门楼处,雕工精美的木雕垂花门上雕刻着松鼠、鹤、葡萄藤等图案,栩栩如生。正对二门的影壁墙雕刻着龙凤呈祥、花开富贵图案,四朵硕大的花朵正在怒放,龙凤姿态鲜活。

“五只蝙蝠”的砖雕在影壁墙正反面各围一圈,蝙蝠和蝙蝠之间用类似于竹子的雕刻隔开,传递出吉祥、幸福和繁荣的美好愿望。影壁墙后,南北分别坐落着两个四合院,两院门口相对。

两院落门楼相似,山墙炉口雕刻牡丹花,门墩石雕刻荷花、鹿衔灵芝等图,还有“狮子滚绣球——越滚越富有”的小狮子图案。走进其他院落,门墩石大小不一,图案大体相同,门头墙体砖雕“勤俭为本、耕读传家”“顺时听天、守分安命”“从宽养福、积善流芳”等字样,反映了民居主人的良好家风、个人修养追求和生活期盼。

石坡头古民居有着显著的特点:临街开窗为上圆下方形,院内窗户一般为方直形,体现了外圆内方的处世哲学。这些院落并非都是坐北朝南的四合院,而是根据住宅位置、占地多少、长短宽窄,确定住宅朝向、上房位置和门窗多少,称得上因地制宜建房屋,充分显示了民间建筑智慧。

石瓮奇观

自然美景与传说相映成趣

石坡头村西北处的天然石瓮坑是一处自然奇观。远观之下,石头犹如梯田般层层叠叠,石瓮坑就位于石头“梯田”的下方,平坦的石面上有多处坑洞,近距离看犹如石瓮。

张立红指着这些石瓮,回忆起童年时光:“年幼时,我和村里的小伙伴时常把这里当成探险胜地,一个个连通的石瓮,就是我们捉迷藏的优选地。”

每到雨季,丰沛的降水会汇集到这处低洼地段,雨水经石头“梯田”形成了层层小瀑布,煞是好看。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在这里完美融合。

石瓮坑还伴随着一段周公与桃花女的传说。相传有一次周公为石坡头村梁员外的女儿治病,经过村西的石瓮坑时,千年王八精献计,周公叫员外雇人拉上几大车生石灰填进石瓮坑的水里,梁员外女儿的病就好了。

另一个故事讲述石坡头村有个石老婆婆,儿子外出三年未归。快到约定时间毫无音信,她找周公占吉凶,周公告诉她儿子将魂落异乡。伤心的石婆婆找到桃花女,桃花女说还有救。

她让石婆婆拿了儿子原先穿过的鞋子,上房拍着房檐喊道:“孩子,快穿鞋!”又拿勺子敲门头,喊道:“儿啊,快回来!”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当地独特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