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爱平
在邢襄大地,有一个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村。
它就是信都区南石门镇崔路村。这是一个历史与现代相互辉映冉冉崛起的新型农村。
曾有不少专家这样评论:崔路的古院落规模堪比江南周庄,商路驿路文化和文化传承堪比乔家大院。
崔路村相传建于隋唐,兴盛于明清。关于崔路村的来历有两个版本,一个是一些姓崔的筑路民工在交通繁忙的大路旁安家立户,选址建房,因紧靠路边,所以叫崔路。另一个版本是说崔路是晋冀古商道,车水马龙,为避免交通堵塞,主人或店家催商家上路,故名催路,后演化成崔路。
明朝中后期靖难之役后,刘、王、赵、姚四大姓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移到现在村庄所在地,辛苦耕耘,开枝散叶,教化子孙,逐步形成以四大姓为主的村落。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演绎出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农耕史和商贸史,绘就了邢襄大地励志图强的辉煌篇章。
崔路先民在发展过程中,因村地处太行山前丘陵与平原交界地带,干旱缺水,务农艰辛。他们从村南古驿路东西贸易的繁忙景象中受到启示,渐生开放之心,饲养繁衍并大量引进大牲畜,纷纷走出去搞托运贸易。风雨兼程,凤凰涅槃,几百年间积累了大量财富,逐渐物化成为众多古民居。直到现在仍保留着100多座明清院落,占地面积18600多平方米。其中刘家永和庄园规模最大,这些古宅院落保存之完整,建筑之精美,规模之宏大,文化符号之丰富,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在村庄中间有一个假山喷泉,沿着喷泉北边的路往东走50多米,一个高大庄严的门楼就会映入眼帘,就是著名的永和大院门楼。
走进门楼,一棵刘氏先人亲手栽种的古槐跳入视野。这棵古槐枝干粗大,虬枝盘旋,枝枝杈杈。树的主干有两个人环抱那么粗,树的中间基本已干,虽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仍然坚强地生长着,见证着历史的沧桑变迁。
沿着宽阔的条形石铺就的路缓步前行,在房子外墙的墙壁上随处可以看到拴马桩,有的凸出墙外,有的凹陷墙里,有的一面墙上多达五六处。沿街两旁还有大量喂马的石槽。宽阔的街道,石槽、拴马桩无不证明着这里过去就是商驿要道。这些要道西南通往晋南陕西,西北通往晋北蒙古。敦厚诚信的崔路人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商贾马帮,迎接着茶马古道的冬去春来,商贾文化在岁月中无声流转,在历史长河中婉转低吟,见证着车辚辚马萧萧的辉煌过往。
崔路古院落的建筑风格与冀南平原、晋西南西北的大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就地取材青石墁地,院落外墙体1.5米以下都是下青石,以上是上青砖。宅院门楼造型风格各异,古色古香中透露着大家名门的古朴典雅气息。精美的石雕、木雕、砖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人惊叹古人的智慧和精美绝伦的建造技术。
走进刘家大院,有的大门紧闭铁锈斑斑,有的青苔隐现,虽有所破落,但无不彰显房屋主人过去身份的高贵、显赫和家庭的富庶。这些房子有的是四合院,有的是三明两暗,有的是几进几出,大都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它们历经几百年,几经战乱,几易其主,往日鲜活生动的人、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鼎沸的人声渐渐远去,只剩下廊前的台阶,屋顶的荒草,院中的落叶,檐上的青苔,栉风沐雨,矗立在风霜雪雨之中,却让我们感受到昔日的繁华和辉煌,看到过去的时尚和前卫。
这些院落的门楼和各式建筑让人肃然起敬,各种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还有大门前的抱鼓石、上马石、门墩石等等,雕工精巧,形象生动。砖雕、门墩石上都雕有各种各样的文字,有的苍劲有力,有的飘逸自然,有的龙飞凤舞,有的清秀精致。这些文字古朴自然,颇有教化功能,见证了主人的经商之道,反映了主人的处世哲学。例如积善余庆、安分守己、福寿康宁、诚实守信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崔路子孙。
几百年来,四大姓村民秉持着“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的生存智慧和睦相处,亲如一家,从来没有发生过族群矛盾。刘姓的永和一族曾创造了“七世同居”“五世同堂”的佳话,为后人津津乐道,引以为豪,成为崔路村团结一心、自我认同的精神支柱和精神纽带。
现如今,崔路村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一栋栋青砖红瓦新式楼房高高矗立,一排排美丽无比的景观树笑迎八方来客。那青砖条石的明清建筑,那鹅卵石铺就的幽幽小巷,那东连齐鲁、西接秦晋的新修大道,那镌刻在牌坊和门楼的条条古训,那丰富多彩的传统社火,那场面浩大的元宵节非遗提花灯表演,越来越吸引着四面八方的商人和游客来这里投资、打卡、游玩。
崔路村越来越充满无限活力,越来越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