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霞
攀登紫金山,一路水声相伴。行走林荫道中,去往峡谷深处,漫步栈道崖壁,如有天籁萦耳,涤荡身心。身处其中,仿佛置身绝妙的音乐会场。
紫金山的水由绿树掩映,经石罅过滤,或跌瀑成潭,或聚绺为溪,或凝碧做带,率真、随性、清澈、甘甜。澄明的水声时而轰隆隆如响雷在天,浩浩荡荡似奔马踏地;时而叮叮咚咚若“横琴消尽尘中虑,一曲秋风对月弹”;时而又隐隐约约,像花间细语轻诉,柔肠百转风情万种。
空谷传清音,虚怀听雅乐。风雨执亿万年的刻刀,在太行山脊中段信都区的紫金山琢出天翁峡的奇诡——口小肚大云波高邈,成就了天瓮峡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磅礴气势;镂空了宝瓶峡的玄妙——两山夹峙,中空如瓶,盛满了人们“过瓶峡,保平安,饮峡水,财不断”的美好祈愿;更拓开了荆香峡的明媚,石奇土沃处,荆花恣意泼洒着浓得化不开的香气,蜂蝶沉醉其中,好像一幅幅织就的流动锦缎。
但紫金山并不满足于风雨这样粗线条的雕琢。风雨如笔,岁月如锥。它仍要在山脊上精雕细刻。这里嵌一汪“日潭”圆润澄碧,呈一派“东君号令忽传新,一点阳和处处匀”的春和景明;那里镶一泓“月潭”的清澈透明,显一处亦动亦静总相宜的安宁祥和;更在紫薇潭的珠花幻梦中,镌刻出汹涌的云海波涛,留下了一半清醒一半沉醉的潇洒。
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山脊上。直冲霄汉的白杨、探首云海的崖松、缀珠挂玉的桑树、红灯耀耀的野枸杞,还有沟边石隙的何首乌、潭边摇曳的柴胡和绿荫嬉水的黄精……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土壤中、石缝间、峡谷里,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有些光滑的石头上。
水滋养着紫金山的每一粒种子,也浸润了紫金书院的青砖黛瓦。700多年前的宋元时代,紫金书院应着这水声落户紫金山,培养出了郭守敬、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等一批在中国科学文化领域颇有建树并占有重要地位的旷世奇才,史称“邢州学派”和“紫金山五杰”。尤其,郭守敬从滋养他的紫金山阔步走出,创造了十多项遥遥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果。遥想当年,他是否在紫金山水率真洒脱的奔涌中,窥见了天体运行的纯粹法则?又在那轰隆隆磅礴水势里,汲取了丈量天地的无畏气魄?紫金山水自远古流淌而来,洗净尘嚣,涤荡心智,一定为那些仰望星空的心灵,注入了澄澈如水的求真意志。从此,在紫金山水的吟唱里又融入了智慧的韵律,成为开启人们启蒙的序曲,奏响了“半部元代史”的厚重乐章。
紫金山的水声博古知今,解人情,惹人爱。其实,这潺潺淙淙的水声,岂止是一场地质奇观、生态万象、人文瑰宝交织的音乐盛宴?它更是大地母亲的低吟,时间之河的流淌,生命韧性的颂歌,是先贤智慧穿越时空的余韵。驻足聆听,恍然领悟那天地大美与永恒智慧,就在这亘古不息的水韵回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