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顺德府之街巷文化(上)

日期:09-09
字号:
版面:08 漫话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收藏

杨振彦

邢台历经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及民国,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谓。我根据历史沿革,编撰了这个口诀,以方便人们更简洁地记住邢台在不同朝代的不同称谓。即:

黄帝穿井井邑为邢,祖乙迁邢百年帝京。

周立邢国元侯肘腋,春秋归晋简子邑封。

赵国陪都胡服骑射,秦置巨鹿沙丘困龙。

楚汉信都襄国互易,后赵石勒建平大城。

隋唐邢州龙岗交替,宣和信德金复邢名。

顺德府称始于世祖,元明清民四朝沿用。

那么顺德府名称谁起的,依据是什么?

“顺德府”的名字是元世祖忽必烈于蒙古中统三年(1262年)起的。名字的含义取自《易经·坤卦》“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之意。顺德,顺乎天,合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国学文化的蕴藉。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的马上皇帝,能够对汉文化有深刻理解,除了善学与天分,还与一个人的影响有关——刘秉忠。

刘秉忠,邢台东静庵人,单名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法名子聪,元世祖忽必烈赐名秉忠。刘秉忠博闻广识,天文、地理、经史、律历、宗教、阴阳占卜无所不通,是忽必烈“金莲川幕府”的领军人物,参领中书省。他劝诫忽必烈,选丞相,任百官;减税役,劝农桑;兴教育,荐贤良;恤百姓,戒滥杀。“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忽必烈十分赞赏,“诚如汝言,天下可不劳而治。”刘秉忠规划设计元上都、元大都,依据《周易》“大哉乾元”之义,为忽必烈政权取名“大元”。

元代初期,刘秉忠、张文谦建议忽必烈在邢州设安抚司,直属于中央,选良吏试行汉法治理。短短几年,邢州治绩赫然,社会安定,经济发达,足为四方楷模,大比之时为天下第一,史称“邢州大治”,成功经验奠定了元朝的基础。蒙古中统三年(1262年),改邢州为顺德府,至元二年(1265年)又升顺德路。

“顺德府”这个称谓从蒙古中统三年(1262年)一直沿用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700年之久,在邢台所有称谓中使用时间最长,所以一提起“顺德府”人们感到格外亲切。“顺德府好南关”“顺德府一城四关四道山川”“顺德府真怪,说谁谁到”,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头语,体现了“顺德府”的亲和力。

顺德府城市功能布局

称谓,是一座城市的标识,精神象征。而城市本身,则是这种标识、精神的物质载体。

邢台历史上作为帝国、方国、诸侯国的都城或陪都,已发现几处遗址:东先贤的“邢墟”、鹿城岗、柏人城等。现存古城建造的初始年代,有几种说法,“春秋时齐桓公率曹宋所城,而石勒增之”;有人认为最晚筑于汉代;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指出,顺德府城“隋图经谓石勒所筑,号建平大城。”考虑到隋距离南北朝时间比较近,我认为沈括的定义可信度较高。

石勒,胡人,从奴隶干到皇帝,有雄踞江汉之志。张宾劝他:“邯郸、襄国,赵之旧都,依山凭险,形胜之国,可择此二邑而都之……王业可图矣。”石勒定都邢台,始建社稷,立宗庙,营东西公署。徙浑仪、乐器、洛阳铜马、翁仲二、晷影于襄国,列之永丰门。起明堂、辟雍、灵台于襄国城西……勒宫殿及诸门始就,制法令甚严,讳胡尤峻。勒始制轩悬之乐,八佾之舞,为金根大辂,黄屋左纛,天子车旗,礼乐备矣。大赦境内,改元曰建平。都城因国号曰“建平大城”。

建平大城的建筑有3个特点。首先,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后赵国土面积100多万平方公里,涵盖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甘肃、辽宁、江苏,幅员辽阔,土地条件良好,加上张宾治理政策得力,使国家经济实力增强,因此建平大城的建设有了雄厚资本做支撑,建造质量应该代表了北方的高水平。其次,高情商高智商的智囊团队,为建平大城的营造提供了理论和文化保障。张宾,南和人,博学经史,少有大志。唐房玄龄评价:“机不虚发,算无遗策,成勒之基业,皆宾之勋也。”佛图澄,“天下第一神僧”,佛法精湛,满腹经纶。在这样智囊团队的协助下,建平大城规划建设,体现了深厚的儒学和佛学风格。第三,建平大城前后建设18年,这在建城史上比较少见。如此长的建设周期,两种情况,一种烂尾工程,一种精雕细琢。第二种可能性要大些。所以说建平大城的规划建设,为其后顺德府府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文化基础。

明中晚期之后,顺德府城形成内外两座城池并存的格局。内城行使政府管理、文化祭祀、官民居住的功能;外城承担维护工商业户安全、扩大城市经济建设的功能。两者相互依存,完善并延伸了城市功能。

明万历十年(1582年),内城由郡守王守成增砌砖石,将城墙从原“九里三十步”增至“十三里二十丈”。石基高1丈,砖面高3丈5尺,厚6丈有余,又于4角4门增建了3条马道。东门名望齐,南门名率宾,西门名归安,北门名国士。

清末至民国时期,顺德府城依然保有旧时格局:城墙、城门、瓮城完好;府戏楼、县戏楼、清风楼、顺德府衙、邢台县衙犹能使用;“邢襄旧地”牌坊、王本固牌坊尚完整保留;天宁寺、开元寺、万安塔、净土寺、府文庙、府武庙、城隍庙、火神庙、邢侯行台、魁星阁、龙岗书院、育英书院(国士书院)、王本固故居、龙兴观等建筑完好。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顺德府画图筑建关城“以成不世之功”。关城由关墙与关河组成,关墙为夯土,关河(今围寨河),与护城河相接,引源后炉子村的河水入河隍。关城周长7里,高2丈2尺,基厚3丈余,于西、南、东3面设有6个寨门。城垣之上共建有城门楼、魁星楼、箭楼、角楼27座,可以通行的瓮城门每门3重共12道。

这期间邢台以皮毛加工为主体的工商业快速发展,城市格局也随之变化。以北大街、花市街、马市街为纵轴;以西大街、东大街和羊市街为横轴,形成“一纵两横”分工明确的主题街区。据《土寨纪略》描述,顺德府南关“为九省冠盖通行之路,百产菁华聚会之区,烟火万家,客商辐辏,畿南重镇,天府娩雄”。“顺德府好南关”因此声誉鹊起。

顺德府的内城一直作为官城使用,城市的布局采用里坊制规划理念,体现了封建制度的等级和宗法礼教思想。志书上说邢台“里社街衢纵横,经纬以类附件,弥觉有条不紊”。

明代万历之前,顺德府城就已经形成“六街九巷”的城市肌理。六条大街分别为宣化街、寅宾街、希古街、迎恩街、崇礼街、兴贤街。九条巷子分别为尚礼巷、永丰巷、永宁巷、集贤巷、怀仁巷、演武巷、崇志巷、南营、北营。

这些街巷的名称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宣化,取宣扬教化之意;寅宾,寅宾出日,恭敬导引,峻极南天;希古,仰慕古人,抗心希古,任其所尚;迎恩,迎取恩泽;崇礼,尊崇礼仪,以礼相待;兴贤,推举有贤德的人;集贤,聚集贤人;怀仁,心怀仁德;尚礼巷,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崇尚礼仪;崇志,树立远大的理想……

“六街九巷”的历史性、文化性、可识别性,为我们今天弘扬古城文化,提供了活化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