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于每年9月7-9日交节。天气明显转凉,昼夜温差增大。日前,邢州报编辑部和信都区作家协会、襄都区作家协会组织我市部分作家来到太行山区王交台村、黄岔村、岗底村、前河岔村进行采风创作。
记者 张东生 通讯员 张智 刘子立 文/图
爱情文化王交台村
秋高气爽,风轻云淡。采风团一行十余人从邢台市区出发,沿宽阔笔直的邢石路北行三十公里左拐向西1千米,内丘县王交台村便映入眼帘。这里土台矗立、河水潺潺,古戏楼与新景观相映,正以独特魅力诉说着内丘文旅融合的生动故事。
发源于龙腾山的小马河在此处因北岸17米高的土台阻拦折向东南,涌入鹊山湖。这座方圆七八亩的土台如中流砥柱见证着这一带的沧桑变迁。王交台村村中最亮眼的当属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牛王庙戏楼。“从南京到北京,只有这里的戏楼挂罩棚”,这座清代建筑东西向而立,卷棚悬山顶别具特色,对研究剧场史意义非凡。卷棚戏台与观众看亭浑然一体,台下南北向圆形中洞更显巧思:既排积水,又让唱音回绕,排水与音响功能兼得。戏楼因对面牛王庙得名。2017年为筹办旅游发展大会,戏楼东侧与河对岸架起玻璃栈桥,两岸牛郎织女汉白玉雕像矗立相望,“鹊桥水乡”景区由此而生,让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与牛王庙的历史底蕴碰撞出新火花。
信都区作家协会散文艺委会执行主任冯爱平说,内丘县的文旅融合实践,生动诠释了“文化为魂,产业为翼”的发展理念。它并非简单地将文化与旅游叠加,而是深挖地域文化的独特基因使其成为赋能产业的灵魂。无论是药膳大赛、扁鹊学术讲堂,还是牛王庙戏楼的声学巧思与鹊桥景观的现代表达,都体现了对文化内涵的尊重与创造性转化。既提升了旅游体验的深度与趣味性,也为传统找到了活在当下的载体,形成了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红色记忆黄岔村
金秋时节,硕果盈枝。漫山遍野的苍翠之中,苹果、核桃、栗子压弯了枝头,玉米、韭菜花与野生酸枣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丰收画卷。采风团一行离开王交台村驱车穿行在太行群山中赶赴下一站黄岔村。
黄岔村(原名黄卡)是内丘县獐么乡下辖村,因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军在此设关卡而得名。该村地处太行山脉泜水源头,现存古山寨、古民居等遗迹,街巷依山势呈现“人”字形布局,体现“天人合一”营建理念。抗日战争时期曾作为八路军冀西游击队根据地,现存抗日独立营营部旧址等红色遗迹。2017年入选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0年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夏日里的黄岔村,凭借其依傍山峦、溪水潺潺的优美环境,成为人们避暑的理想之地。黄岔村不仅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游客,更因其深厚的历史底蕴而备受瞩目。沿着蜿蜒的山径前行,游人们循着红色遗址的指示牌,一步步探寻着历史的足迹,寻找着那一份清凉与宁静。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八路军冀西游击队的根据地之一,游击队总队长杨秀峰在这里建立了交通站,为八路军传递情报、信件,运送抗日急需物资和文件,护送抗日干部。如今,黄岔村依然保留着抗日县政府、冀西交通总站、南民团等遗址,这些红色旅游资源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更成为一代代中国人心中的红色记忆。
在黄岔村采风期间曹志刚对记者说,目前,邢台正以“太行泉城”品牌为核心,构建“自然奇绝+红色经典+乡村体验”的全域旅游体系,这与河北省第九届旅发大会“太行山文化旅游带”建设形成战略共振,传统古村落与红色资源的开发融合,这些自然资源、文资源与乡村旅游的叠加,就是对文旅融合的具体实践。
李保国先进事迹展览馆
秋风起,丰收稠,果园遍山坡,硕果累累挂枝头。在太行深山区的岗底村,采风团参观了漫山遍野的苹果园后又走进李保国先进事迹展览馆。
正是李保国教授带着科技进山,手把手教村民选种、剪枝、施肥,从改良土壤到市场品牌运作,一步步帮岗底村建起了完整的苹果产业链。如今,岗底苹果凭借过硬品质远销国内外,村民人均年收入4万多元,曾经的土坯房变成了整齐的新民居,“科技兴农”不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
走进李保国先进事迹展览馆,一张张老照片、一段段影像资料,生动还原了李保国教授扎根太行、服务农民的一生。他35年如一日,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用科技为山区群众点亮致富希望的事迹,让我们对这份“把一生献给太行”的坚守有了真切感悟。
在讲解员声情并茂地讲解中,大家再一次重温了李保国教授为民致富、扎根山区的感人事迹,展馆里陈列着李保国教授生前使用过的物品:用铁皮简单修复的木椅,被褥单薄的单人床,卷了底的运动鞋,磨损的衣服,从不离手的修枝剪……一件件物品都让大家动容,感叹。当讲解员对着李保国单人床上的红花棉被说:“这是李教授夫妻结婚时的棉被,是他来到岗底村时带来的,三十多年来一直陪着李教授,再也没有被带走。”听到这里大家无不动容,眼睛里泛出泪花。
走出李保国先进事迹展览馆,张文法深有感触地说,从李保国教授事迹展的精神洗礼到岗底村的实地见闻,我深刻明白:乡村振兴的关键在科技,核心在人。李保国教授用一生诠释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意义,而岗底村则用实践证明,科技是破解山区发展难题、实现产业兴村的金钥匙。
信都区作家协会散文艺委会主任郝永渠说,“在李保国纪念馆,我受到了一次酣畅淋漓的精神洗礼。面对照片上李保国那大山般淳朴、憨厚的面容,聆听他的故事,我流泪了。我深深感到:最美的人生,是把个人理想融入服务大众、造福社会的事业中,并为之忠贞不渝、奋斗终生。”
千年雨巷前河岔
离开岗底村,采风团来到了信都区前河岔村。从王交台村、黄岔村、富岗山庄,再到信都区前河岔村,他们穿行在峰峦叠翠的太行深山中,于传统村落古老的街巷屋舍中寻觅抗日救国的红色印痕,在硕果累累的苹果园里聆听“人民楷模”李保国老师的动人事迹,于大美自然的陶醉中感受着一场酣畅淋漓的文化与精神洗礼。
前河岔村坐落于信都区将军墓镇凤凰山西麓、野河湾东岸,邢和铁路贯穿村域。该村自唐宋元时期即有人类活动痕迹,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霍氏家族迁入形成主体聚落。村内保存有155座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青石古建筑群,包含雨巷、千年巷等历史街巷及古槐、汉白玉石槽等遗存。2022年入选第五批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2023年3月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在前河岔村石屋小巷里穿行,仿佛走进了往日旧时光。李丽君说:前河岔村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且不说千年的古槐和石头房子,也不说房前的老梨树以及溪边洗衣的大哥和开在大哥身边的那些小雏菊。单说一走过村口的牌楼往左侧望去的那一眼,我居然看到了那条雨巷,这是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它悠长、深邃,在这个稍有寂寥的秋日午后,天气虽然晴朗,我没有撑一把油纸伞,但我仿佛遇到了有着太息一般眼神的那个女子。
采风结束后,张二英在采风手记里感慨地写道,这次我们一行十多人,穿行太行山三百多华里,我们驱车沿宽敞的柏油路飞驰游览,大好河山一览无余,心情好不惬意。道路的变迁,不仅改变了出行的方式,更打开了老区通向未来的大门。路通则要素通、人气通、文脉通,老区自此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贫困走向振兴,由路的终点走向发展的起点。
张喜魁感慨地说道,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怀着对改革开放丰硕成果的由衷自豪,奔赴内丘县王交台村、岗底村、黄岔村、李保国先进事迹展览馆及信都区将军墓镇前河岔村,开展主题采风活动,是很有意义的。这是一次感受山乡巨变、讴歌时代精神的浪漫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