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守望来时路

日期:09-05
字号:
版面:08 听泉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收藏

宗红

赵贵金,太行民俗博物馆的创始人,他将散落在太行山的这些时空碎片用心地拾起、串联,合成眼前这座旷古空灵空间的拾光雅集。

这里有猛犸时代带着远古气息的猛犸象腿骨、头骨化石,有旧石器时代粗糙的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打磨光滑的彩陶碎片,有战汉时期的青铜残件、唐宋的青白器物、明清的家具、民国的劳作用具……它们一边系着太行山里的风风雨雨,一边引向展厅里的岁岁年年。

石碾上的光阴刻度

晨露凝结在赵贵金鬓角的华发茬边,天命已过三秋的他,眉色仍浓,眼神仍亮,透着小伙子般的锐劲。他习惯地站在被千万脚印磨得发亮的碾盘上,脚边荷塘里,小鱼儿扑腾跃起的水珠顺着石纹沟壑淌回塘里,与引流而来的鲜活溪水绕向更多磨盘的蜿蜒走向。

通往展厅的石板路上,隐约的水波纹是18亿年前造山运动的时间之痕。赵贵金的脚印叠加上去,像给这亿万年的纹路添加了鲜活的注脚。

步入展厅,恒温的玻璃展柜,以历史时期区划为与展品合拍的单元,冰河世纪的寒意、旧石器时代的泥颗粒,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燕纹路,透析出先民的审美巧思,与深入厅堂内部的战汉时期的铜箭头、唐宋的青瓷碗、明清的木雕构件,形成跨越时空的耳鬓厮磨。

沉重的木门“吱呀”推开,光线划过展台:老纺车缠着年复一年纺出的旧时光,八仙桌上粗瓷碗的豁口卡着半个世纪前的星光,墙角马灯的灯芯里似还燃着先辈赶路的倔强。

雕花拔步床,床沿的缠枝莲纹被摩挲得亮闪闪。赵贵金对这些莲花花瓣的纹理了如指掌,时常给游客如是解说:这是江南女子远嫁太行山区的陪嫁品。《诗经》有云: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当年咱们路罗川商道兴盛,驮队往来不绝,人家才肯把娇闺女送到千里之外,这高级感的陪嫁床就是最好的见证。

展厅深处,中药柜的抽屉泛着暗红色光泽,“横七竖八”的小格子里,还依稀有当年存放药材的淡淡香气。

黄芩、连翘、柴胡在三山溪谷漫地撒欢,《本草纲目》里都记载着它们的药性,每一格都藏着大山的馈赠。

风谷机的扇叶上还沾着谷糠,铡刀的刃口留着麦秸的痕迹,犁铧的弧度里,仿佛还嵌着太行农夫弯腰耕作的身影。《齐民要术》回响着“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老物件们的制造,就按照典籍的顺序走向而生成。

由此,赵贵金与这些老物件时常隔时空地心灵对接。

老物件唤醒的文化自觉

赵贵金捧着河北省文物局的博物馆设立备案确认书走路带风,如他平日的雷历风行。“准予备案”四个字让这座大山里的展陈厅堂,成为邢台唯一的民营民俗的展馆,拥有了堂堂正正的名分。

这也为赵贵金赢得了底气。

回望两年前的此时,中共邢台市委提出文化兴市战略的消息传到路罗镇时,他信心百倍地意识到,他所收集的这老物件,理所当然地成为文化发展的见证。

笃定建立博物馆的心智锚点,始于去年夏季。省内的作家组团来采风,本是冲着自然景观、溪流荷塘与石房木屋的民宿而来,却一头扎进那排砖石房的展陈久久不肯离开。彼时这里还是农耕文化园的一部分,纺车挨着铡刀,邢白瓷碗碟摞在百灵台上。之后70多件获奖采风作品中,近半是写这些老物件——写它们的岁月流淌,写更多的红色记忆,写掌心触到石碾凹痕时想起奶奶的歌谣,甚至还演绎《红楼梦》大小姐们的讲究起居,皆与拔步床有着千丝万缕的优享及互动。

如今,河北省民俗文化学会、河北省采风学会、邢台市美术家协会的牌匾在太行院子客栈门厅列队,成为以当地文化阵营为基点、辐射全省的文人聚集地。

从收藏少年到文旅开拓者

赵贵金对老物件的痴迷,打小就扎了根。20世纪70年代末,他父亲跑运输成了村里的致富户,那时别家孩子还在追打着甩泥巴,他已捧着父亲给的零花钱,在村头巷尾转悠,看见二伯家不用的陶瓮,就用两块钱跟堂姐妹换回来;发现三婶家积灰的煤油灯,省下半个月零花钱求着收入;就连邻居大爷烟袋杆上磨得发亮的铜锅,他都惦记着人家不用时给蹭过来。

过年的压岁钱更是一分不花,全换成了缺嘴的粗瓷碗、掉漆的铁皮盒、缠着胶布的收音机。他给“宝贝”们在屋檐下搭了个小棚子,给每件物件都标注上收藏时间。有次暴雨冲得棚子缝漏水,他抱着陶罐往屋里跑,自己淋得浑身湿透,罐子却半点没沾水。

父亲常说:“咱家能过上好日子,全靠党的政策好。”这句话像种子落进他心里。看着父亲跑运输时帮乡亲捎带货物从不收钱,看着家里总摆着给过往司机准备的热茶,他早早懂得:日子富了,得想着给社会做点啥。

成年后他接下父亲创下的驾校生意,以诚信沿袭了事业的传承,越来越好。事业之外,收罗各式样的老物件,依然是他的心头首选。

2010年金秋,他带领学员去路罗镇考试,车过左坡村时突然停住——红砂岩崖壁下的老房子、溪边的石磨盘、坡上的老核桃树,像一幅现成的民俗画卷在眼前展开。“这不就是我那些老物件该待的地方吗?”老物件们收过一堆又一堆,却急需一个真正收留它们的“家园”。赵贵金当即拍板,用跑运输攒下的钱、驾校滚动的收益,承包下这片谷川,为老物件们安个家。

最初的景区是荒沟,他带着工人修路时,背包里离不开的是卷尺和粉笔——看见被弃的石槽就量尺寸记位置,发现老井的辘轳就找人抬回工地。随着景区渐成规模,那些藏在家里几十年的老物件,终于有了像样的归宿:奶奶的纺车摆在新盖的展厅,二伯的陶瓮成了荷塘边的景观,就连当年换的煤油灯,都在“时光记忆”展区占了个显眼位置。

踏遍山河的收藏路

赵贵金的收藏之路,是用车轮与脚步丈量出来的。

他开拖拉机跑运输时,车斗里常常躺着一把撬棍——发现被劈成柴火的辘轳,他停下车用撬棍卸下摇把,说,木头上的包浆能照见人影;撞见堆在墙角的旧纺车,他蹲下来扒拉木轴里的棉絮,说,这是老太太没说完的话,得带走,待续。

以及江南拔步床,以及完整的一套中药柜……2023年,他听说山西一个古村要拆迁,连夜开车过去,在废墟里扒出二十多块门墩石。那些石头上刻着“福禄寿喜”的纹样,有的还留着当年的凿痕。当年冬季,他又从旧物市场收来一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他特意请考古专家来鉴定,确认是距今约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器物,赶紧给它们做了恒温恒湿的展柜,还在旁边配了介绍展板,让游客能看懂这些“石头疙瘩”的历史价值。

与其他收藏家不同,赵贵金从没想过把这些老物件据为己有。

“别人收了是自家的宝贝,我收了是大家的念想。”这是赵贵金的信念,也是初心。他常对人说,这些东西不该是锁在柜子里的藏品,而应是见天日的活历史。有资深收藏家想出高价买那架近乎完美的中药柜,他当场拒绝,说这是药铺老掌柜的心血,是咱太行的念想,给多少钱也不能卖。

灯火里的精神传承

暮色晕过红砂岩墙面时,赵贵金已给新收的二十块磨盘编好了号。山西来的槽痕深,他用铅笔在背面画个小“晋”字;河北的槽浅,画个“冀”字。

当展厅的灯盏亮起来时,马灯的光晕在“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拓片上摇曳画影。这拓片是从路罗镇老学堂门板上拓印的,墨迹里还凝着抗战时期师生们手写标语的力道,与寻常老家具的烟火气截然不同。还有展柜中层的邢白瓷盏泛着月白釉光,描摹着邢台千年瓷业的匠魂,吸引前来参加研学的师生们大开情怀,同时也深刻领略着这些物件的各归其位,研读着器物们连着的各时期的文化与文明……

赵贵金驻足一旁,眼里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这些物件唤醒的是人们对文化根脉的认知、认同。

他更知道,自己守望的不仅是一堆又一堆旧物,而是太行的掌纹,是来时的路,去时的标。他会继续守望、期待、开创,让太行的故事,在博物馆的灯火里继续闪耀别样的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