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四匹缯布制作技艺,以72道工序织就千纹万彩,已传承400余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如今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多年来,传承人段晚林、申小霞夫妇坚守创新,不断改变经营模式,带动8000织户致富;成功申报地理标志与吉尼斯世界纪录,并建成全国首座四匹缯博物馆,让古老织机在新时代焕发锦绣生机。
记者 董保纲 文/图
经纬春秋,织就乡土记忆
在沙河市白塔镇塔子峪村,古老的织布机仍在发出吱呀的声响。这里传承着一项有着400多年历史的传统手工织造技艺——沙河四匹缯布制作技艺。因其在织造过程中使用四匹缯来分辨经线的格式,故得此名。
沙河四匹缯布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从明代万历年间至民国时期,有据可查的知名纺织作坊达40余家。这项技艺以其高超的工艺水平、复杂的制作流程而著称。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大大小小72道工序,其中主要工序就有16道:轧花、弹花、整棉絮条、纺线、拐线、染线、络线、经线、闯杼、刷线、掏缯、栓机、缠梭绂、织布、了机、修布。乡间农妇“脚踏四片板,手打莲花落”,以22种基本色线,幻化出1999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创造出“大小点”“枣花”“拉不断”“宝莲灯”等上百种花色。
沙河四匹缯布制作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载体,它保留发展了中国传统纺织技术,承载了各个时期的科技、艺术、民俗、信仰等文化信息,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07年6月,“沙河四匹缯布制作技艺”被河北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夫妇同心,唤醒古老技艺
在塔子峪村,段晚林和申小霞夫妇的名字与四匹缯布制作技艺紧密相连。段家可谓是四匹缯布制作世家,其曾祖父段文实在清光绪十二年就创建了“塔子峪粗布坊”,祖父段明果发展了粗布染色技术,父亲段分喜在解放战争时期组织妇女纺花织布支援前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又从各家各户收购手工织品卖到外省。
段晚林生长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自幼对这门手艺有着特殊感情。然而随着工业化发展,传统织布技艺一度式微。段晚林不甘心看着祖传技艺消失,毅然放弃稳定的工作,投身到四匹缯布制作的传承与振兴中。
创业之路充满艰辛。当时,邻里乡亲都不理解,说他“一个大男人,不去干农活,不去矿上打工,却每天围绕着织布机瞎转悠,能搞出什么名堂?”但段晚林毫不气馁,先说服了妻子申小霞,把她织好的布匹拿到市场上试销,获得了不错的收益。随后他又将左邻右舍婶子大娘的粗布拿去销售,当她们拿到一沓沓厚厚的钞票时,脸上笑成了一朵花。
2008年5月,段晚林正式成立沙河市鑫海塬纯棉织品有限公司,他以妻子的名字组建了“申小霞手织粗布专业合作社”,创建沙河市手织布协会,设立了妇代会,建立了协会党支部,逐步形成了“协会+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
申小霞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精通四匹缯布制作技艺的全部72道工序,并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发出了800多个花色品种。
继往开来,织就锦绣前程
如今,沙河四匹缯布制作技艺在段晚林夫妇的带领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他们的公司已辐射沙河市10个乡镇、200多个村庄、8000多个织布户。
在产品创新方面,他们在传统柳条、彩条、方格、提花四大花色的基础上,研发出了宝莲灯、狮子滚绣球、双喜临门等系列多个花色品种的布匹,以及床上用品、家居服、休闲衬衫、童装、精品围巾等产品。还聘请民间刺绣名人在传统手织布上刺绣名人诗词、人物、山水画,进一步增加了文化内涵。
品牌建设方面,公司陆续注册了“鑫海塬”“塔子峪”“京娘”等40件商标,其中“沙河四匹缯”成功注册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最令人瞩目的是2018年9月12日,公司组织801名织女在沙河市游客中心同时织布,成功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央及省市级媒体给予了广泛报道,扩大了沙河四匹缯布制作技艺的影响力。
2025年6月15日,沙河市四匹缯纺织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河北省乃至全国第一家展示四匹缯布制作技艺的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分为纺织设备和纺织品两个主展厅,收藏了从纺线到织布的各类生产工具、精美的四匹缯布产品以及手工艺品共324件珍贵文物。
博物馆不仅展现了沙河市四匹缯布的品牌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还生动再现了沙河地区自清代初期至今的纺织文化演变历程。作为向广大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普及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场所,参观者能够近距离感受到每一件四匹缯纺织品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故事。
段晚林表示:“未来我们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的作用,加大研发创新力度。充分发挥品牌效应,积极推进申报省级、国家级品牌工作。做到叫得响,拿得出,走得远,让更多的老百姓增收致富,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如今,沙河四匹缯布制作这一古老技艺,在段晚林夫妇和众多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用他们的坚守与创新,正沿着经纬交错的道路,织就更加绚丽的未来,让古老的织布机唱响时代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