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法
宋璟(663年—737年),唐代著名政治家,邢州南和(今南和区阎里乡宋台)人,为振兴大唐励精图治,与姚崇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并称唐朝四大贤相。
宋璟仕途经历,目前史料记载多为“经武曌、中宗、睿宗、殇帝、玄宗五朝,为官52年”,据唐朝的官吏制度,宋璟初仕、历经唐几朝、告老退居几个时间,拙见应为“经唐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五朝,为官52年”为妥,现将有关内容胪述如下。
唐朝的官吏制度
1.唐代沿袭隋制,把官员分为九品,每品内又分为正、从,共为十八个等级。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还分为上下阶,因此,唐代文官的散官有三十个等级,武官散官等级是三十二等级。这些等级总称为流内官,为正式文武官员。
此外还有流外九品,实际上已属于吏员,不属于正式官员的范围。官员的散官称号与品级大致对应,表示官员地位与资历高低,作为升迁的序列。
2.唐代的地方行政系统,在唐代前期,采用州、县二级制。到唐代中期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同时出现了新的二级行政区——府。
唐代县的长官为县令,下设县丞、主簿和县尉,作为主要僚佐。县丞是县令的副手,主簿负责勾检稽失,监察官吏,县尉负责管辖诸曹吏员、追捕盗贼。
3.进士不是官,是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出身身份。只是考中了进士后,就有了做官的资格,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中的重要一环。
宋璟的仕途经历
1.宋璟初仕。现存于信都区李村镇东户村,唐颜真卿撰文的宋璟碑记载:“年十六七时,或读《易》旷时不精,公迟而览之,自亥及寅,精义必究。明年进士高第,补上党尉,转王屋主簿。”《新唐书·宋璟传》记载:“璟耿介有大节,好学,工文辞,举进士中第。调上党尉,为监察御史,迁凤阁舍人。居官鲠正,武后高其才。中宗嘉其直,令兼谏议大夫、内供奉,仗下与言得失。”
可见,宋璟于680年弱冠中进士及第后,任上党尉,即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地方负责治安、军事的小官吏,可以说已经成为公务人员了,而唐高宗李治于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去世,由此可知,宋璟仕途应从680年唐高宗尚在位时开始。
2.宋璟仕途中经历的主要官职。据史载,宋璟在地方历任上党尉、贝州刺史、洛州长史、楚州刺史、河北按察使、幽州都督、雍州长史、京兆府尹、睦州刺史、广州都督等职,在朝廷历任凤阁舍人、御史台中丞、国子祭酒留守东都、吏部侍郎、吏部尚书、刑部尚书、尚书右丞相等职,累封爵广平郡开国公。
3.宋璟离开政坛。《旧唐书·宋璟传》记载:“二十年,以年老上表乞归。手敕许之,仍令全给禄俸。璟乃屏绝人事,以就医药。”《大唐开元名相——宋璟》记载:“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宋璟卒于洛阳之私宅,赠太尉,谥文贞。次年,宋璟后人虔奉遗约,归葬宋璟于沙河县之先茔。”
开元二十年,即公元732年,宋璟告老退居洛阳,距680年为52年。
宋璟仕途中几点说明
1.宋璟历仕初的唐高宗朝。唐高宗李治,唐朝第三位皇帝(公元649年7月15日——公元683年12月27日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高宗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皇后乘机开始参与国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
2.宋璟在武后时期入朝做官。唐武则天时称中书省为凤阁,中书舍人即称“凤阁舍人”。《旧唐书》卷九十六〈宋璟列传〉:“弱冠举进士,累转凤阁舍人,当官正色,则天甚重之。”唐颜真卿《宋开府碑》:“殿中侍御史同列有博于臺中者,将责名品而黜之。博者惶恐自匿。翌日,公独正辞引过。天后悦而释之,迁天官员外郎,凤阁舍人。”宋开府,宋璟的别称,玄宗曾授宋璟开府仪同三司,故名。
3.宋璟仕途期间的殇帝李重茂。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六月,唐中宗李显被韦皇后毒死,韦皇后遂立年仅16岁的李重茂为皇帝,改年号为“唐隆”,由韦皇后临朝称制。李重茂(唐殇帝,又名“唐少帝”)即位后不足一个月,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了当政的韦皇后、安乐公主以及上官婉儿等政治女性。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五版)附录《我国历代纪元表》等历史典籍,唐朝皇帝名录中,没有将唐殇帝列入。
宋璟仕途经历,应为“经唐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五朝,为官5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