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上午,由“人民日报时政”团队出品的抗战精神主题微电影《归队》在《人民日报》客户端、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上线,这部感人至深的作品迅速获得广泛关注。而这部电影的编剧,正是邢台的一位80后——杨楠。
当天,记者连线杨楠,听他讲述了这部微电影创作背后的故事。
点击率迅速破10万8分钟作品令人泪目
1941年寒冬,山东商惠县(今商河县与惠民县交界)五寨子一带,48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大部队突围,与日寇血战至最后一刻,全部壮烈牺牲。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团队基于这段真实历史,创作了时长8分多钟的抗战精神主题微电影《归队》。
8月31日上午,《归队》在《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日报》微信视频号、《人民日报》抖音号等平台上线。影片中,八路军某连奉命阻击日军一个中队,而战斗前,战士“小山东”在草丛中发现一名因连续转移而熟睡的小女孩。八路军官兵将唯一的生还机会——“护送女孩撤离”,让给新兵“小山东”;而“小山东”将女孩安全送抵后毅然重返战场。“没人知道这些战士的名字,但这些为民族牺牲的无名英雄,正是抗战精神最真实的代表。”杨楠说。
《归队》由郑业成、付沫凡、李茂、徐海鹏等知名演员主演,邢台人杨楠是该片唯一编剧。《人民日报》各平台发布影片《归队》时,配发了说明文:“谨以此片致敬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的全体中华儿女”。影片上线后,客户端在2个多小时内点击率超10万,抖音平台点赞迅速超20万,微信视频号等平台数据也持续攀升。许多观众留言表示“看完泪目”“向英雄致敬”“这才是我们该看的剧”,证明了这部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冲击力。
剧本经17轮打磨一句台词最多改40稿
这部微电影在数月前就已立项开展。而由于杨楠多年来始终坚持剧本创作,多部作品在业内评选获奖,今年还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合作,担任了院线电影《永不孤行》的编剧,影片将在年底或明年初上映。《人民日报》相关团队在评审初期,经过比较认为杨楠“在历史把握、情感表达和现实主义叙事上比较成熟,能够庄重且富有感染力地处理重大历史主题”,遂于今年5月底向他发出了创作邀约。
“接到任务时,前面已有好几版剧本被否定。”杨楠说,刚开始自己也感到压力很大。然而作为一名有20年党龄的党员,他觉得能参与这次创作非常荣幸,很快便全身心投入工作。
杨楠和创作团队翻阅了大量史料,了解到48位无名烈士的英勇事迹后,都深刻地感受一种责任感,那就是“必须让更多人记住他们”。“翻看史料越多,就越能体会当时群众的苦痛,以及那些无名烈士的伟大。团队就更觉得要把这部影片拍好,让更多人了解他们、缅怀他们。”杨楠说。
剧本创作过程中,对杨楠而言最难的挑战,就是如何用最准确的语言传递最真挚的情感。连长劝说战士“小山东”送女孩的台词,杨楠先后修改超过40稿。“有时,一句台词的表述方式,整个团队可能会推敲三个晚上。”杨楠回忆说,有时自己觉得台词情绪足够饱满,却被导演指出“太满反失去了重量”“不够像战场语言”。
在打磨剧本过程中,杨楠和其他团队成员反复调整的并不是宏大结构,而往往只是一两个词、一句话的语气,甚至一个称谓。除了查阅历史资料,他们还专门向军事顾问请教,就是希望做到“既符合真实、又能令观众共情”。
在与《人民日报》团队、八一电影制片厂专家团队共同经过17轮修改后,剧本最终定稿。杨楠感叹道:“这个过程确实艰辛,但回过头看,没有这样近乎执拗的打磨,就没有让那么多人感动落泪的《归队》。”
从法学“跨界”到编剧10年磨砺不懈追梦
今年42岁的杨楠并非科班出身。大学主修法律的他,反而认为这段学习经历,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创作根基:“法律强调逻辑严密、尊重事实,这让我在剧本创作中格外注重叙事严谨性和情感逻辑。不仅要会讲故事,更要尊重故事、敬畏真实。”
杨楠自幼热爱文学、酷爱读书,十几岁时就开始写小说,且在《牛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等刊物上发表过作品。2013年因偶然机会,杨楠担任邢台经济开发区公益微电影《向前一步》编剧,首次体验到了“文字化为光影”的成就感,从此踏上专业创作之路。
然而事业刚开始时,都是艰难的。“刚入行那三年,非常迷茫和不适,很折磨人。”杨楠说,自己曾被资深编剧当面批评“你写的不是‘人话’。你写的是自己臆想的台词,真实的人不会这样讲话。”这场打击,让杨楠沉下心来去观察生活。他跑去菜市场记录群众对话,整理不同人群的语言习惯。正是这些“笨功夫”,让他在后来的创作中,能精准运用民俗口诀和方言对白。
2019年,杨楠担纲编剧的《杨蓉的世界》,获香港紫荆花国际电影节最佳中小成本影片提名,并列入河北省重点文艺精品扶持项目,让他深信“真诚的故事才能触动人心最柔软处”。2023年,同样他编剧的电影《南茅北马》获爱奇艺、腾讯双平台热度冠军,连续七天排名第一,让他掌握了类型化叙事与观众共情的技巧。
作为邢台影视家协会副主席,杨楠始终心系家乡。他参与撰稿的纪录片《太行深处有人家》获得河北省摄影艺术展优秀作品奖,并被河北省档案馆收藏;《燕赵古村落》作为邢台市第四届旅发大会官方先导片,获得了全国观众赞誉,并被邢台市图书馆收藏;与央视合拍的《科学巨匠——郭守敬》生动展现了邢台历史名人风采。如今他正积极践行“影视+文旅”模式,力图通过作品让更多人了解邢台的深厚文化。
“《归队》的创作让我和笔下的八路军战士一样,进一步找到了精神的‘归队’。”杨楠说,“编剧是以文字雕琢光影、借剧本叩问人生的职业。未来我将继续扎根家乡,用更多作品回馈这片养育我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