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元代通才帝师刘秉忠(下)

日期:08-29
字号:
版面:08 漫话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收藏

伯乐荐良才

蒙古入主中原后,元世祖忽必烈一度认为“科举虚诞”,致使许多读书人失去晋身之阶。刘秉忠深知人才与治国之重,在《万言书》中向忽必烈谏言:“明君用人,如大匠用材,随其巨细长短,以施规矩绳墨”,主张打破常规、广纳贤才。其诗《朝中措·赠张仲一》中“好把中原麟凤,网来祥瑞皇家”之句,亦流露出他招揽英才、辅佐朝廷的宏愿。刘秉忠举贤不拘亲疏,真正做到“见善必举,有能必扬”。

张文谦,字仲谦,邢州沙河人,幼时与刘秉忠同窗,“聪敏善记诵”。1247年春,经刘秉忠举荐,张文谦受忽必烈赏识,入幕参政,后官至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职。1270年任司农卿,主持农桑、水利与乡学,推广社学,并于农闲时令子弟入学读书。他主持编纂的《农桑辑要》为我国现存最早官修农书,颁行天下后极大促进了元代农业恢复与发展。

张易,字仲一,太原交城人,少时与刘秉忠、张文谦同窗修业。1247年,刘秉忠荐其于忽必烈。张易早年出家,学问渊博,精通儒释道与天文术数,很快受忽必烈重用,历任中书右丞、枢密副使兼领秘书监等职,政坛地位举足轻重。

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郭守敬五人亦师亦友,皆通天象地理,情谊深厚。他们不仅在政治上相互扶持,于学术上亦共同钻研术数、探讨学问,成就卓著,对元初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等方面贡献显著。因刘、张、郭三人皆出自邢州,五人均与紫金山渊源深厚,故被后人誉为“紫金山五杰”或“邢州学派”。

以刘秉忠为核心,邢州学派形成一个重实用、轻空谈的学术团体。其成员知识驳杂,立足经世致用,重视农桑、兴学修历、治国安邦,尤其在水利与历法方面成就非凡。《授时历》即为该学派集体智慧的结晶,虽刘秉忠早逝未参与具体编修,但其倡议与奠基之功不可没,其余4人皆承担要务。该学派在天文、历法、水利、数学等科技领域的贡献,于中国古代学术史中独树一帜,在科举盛行的时代另辟一条自然科学的智慧之路,照亮元初文明,惠泽后世。

除上述核心人物外,刘秉忠还荐举了刘肃、张耕、马亨、许衡、赵秉温、齐履谦等众多人才。元初邢州战乱频仍,民生凋敝,刘秉忠建议以邢州为汉法试点,忽必烈采纳其言,派张耕、刘肃治理,终至“流亡复归,户增十倍”,成就“邢州大治”。马亨、许衡、赵秉温、齐履谦等或同乡或门生,皆得刘秉忠荐拔,成为元朝重臣,可谓“门庭桃李,烂漫芬芳”。他们勤政惠民,功在社稷,徐世隆誉刘秉忠“栽培桃李,遍满君门。身为师宾,门多卿相”。

苦心兴儒学

忽必烈统一中原后,刘秉忠提出“以马下取天下,不可以马上治天下”,强调须行汉法、兴文教,国家方可长治。他虽曾出家,实为儒门薪传,极力主张恢复官学体系。在《上言国事书》中,他建议“修建三学,设教授,开选择才,以经义为上,词赋论策次之”,系统推行儒教教育与科举取士。

在刘秉忠等藩府文臣推动下,忽必烈逐渐认识到儒学于治国之要,遂在维护蒙古特权的基础上,推行汉法治理汉地,君臣同心,共促邢州大治。

1269年7月,忽必烈下诏设立国子学,遴选蒙古贵族子弟习读儒家经典,许衡、王恂先后任国子祭酒,大力推广儒学。王恂曾任太子赞善,教学有方,任内国子学人才辈出。学生修读《通鉴节要》及儒家经典,渐接受汉文化,其后多出任官员,乃至跻身要职,“国学之制,实始于此”。

随后各路、府、州、县广设学校,至1290年,全国官学超两万所。儒学兴教不仅保存中原文化,更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元朝政权封建化进程。国子学培养出大批人才,极大促进元代教育发展。刘秉忠倡行汉法、推广儒学的努力,为元朝统治理念的确立立下不朽功绩。

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刘秉忠端坐而逝,无疾而终。忽必烈甚恸,命赵秉温护其灵柩,葬于大都卢沟桥畔,后追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又追太师,谥文正,进封常山王,最终迁葬邢台故里。今存于邢台信都区贾村之“刘太保墓”,惜屡遭盗毁,仅残碑遗存,令人扼腕。然其功绩千秋不灭,永远为家乡所铭记与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