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娟
刘秉忠(1216—1274),字仲晦,号藏春散人,元朝邢州(今邢台市)人。他学识渊博,贯通文理,尤精地理、天文与律历,是元代罕有的通才型人物。作为元朝开国重臣,刘秉忠不仅在政治、建筑等领域卓有建树,更兼容儒、释、道三家思想,同时在音乐、书法与绘画方面也有极高造诣。他通晓音律,擅诗能文,传世《藏春集》六卷,收录近七百首诗词,堪称瑰宝。现存邢台内丘神头村扁鹊庙前的《国朝重修神应王碑》,据考为刘秉忠唯一存世墨迹,尤为珍贵。
刘秉忠出身官宦家庭,自幼聪颖,17岁便得邢州节度使赏识,任令使之职。然生于乱世,他不甘屈就于文书小吏,毅然辞官,先隐道观,后出家为僧,云游四方,广涉儒、释、道三家之学,潜心治学。《元史·刘秉忠传》称其“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誉其“凿开三室,混为一家”。
1242年,刘秉忠入忽必烈幕府,踏上仕途。他制定官制与朝仪,主持上都与大都的规划设计,其中元大都的建造更奠定了北京城的雏形。1271年,他建议忽必烈据《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改国号为“大元”,并呈《万言书》,从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等多方面为元朝拟定治国方略,成为忽必烈极为倚重的股肱之臣。官至光禄大夫、太保,领中书省事,是元代唯一位至三公的汉人官员。
良师育英才
书院始于唐,盛于宋。至元,因政府鼓励与支持,书院大兴。邢台紫金山书院卓然出众,被誉为古代“清华大学”。
紫金山地处河北邢台、武安与山西左权两省三县交界。《畿辅通志》载:“紫金山,在县西140里,元刘秉忠、张文谦、张易、王恂常同学于此”;道光《邢台县志》亦记其地为诸贤读书旧址。至今山中仍有书院遗迹可寻,碑刻与口述史料亦相佐证。
1247年春,刘秉忠因父丧返邢州守孝,于紫金山书院讲学。他博通象数、天文、地理,张文谦在《刘秉忠行状》中称其“发邵氏皇极之奥旨,改前代巳差之历法……天文、卜筮、算数,皆有成书,无一不极其至。”书院教学中,他既重经义,亦授自然科学,王恂、郭守敬等皆于此时师从门下。
王恂(1235—1281),字敬甫,中山唐县(今保定唐县)人,元代杰出数学家,曾任太史令。1242年,刘秉忠途经唐县,识王恂,惊其天才,有意栽培;五年后正式收为弟子,携至紫金山书院深造。王恂精通算术,领衔编修《授时历》,主持历算推演,贡献卓著。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邢州人,元代著名水利专家、天文学家、仪器制造家。刘秉忠守孝讲学之时,郭荣将17岁的孙儿守敬送至书院拜师。郭守敬少年沉稳,笃志好学,得刘秉真传。他不仅擅制仪象,如简仪、星晷定时仪等,更参与编成《授时历》,将中国古代天文推向高峰。他还最早提出并应用“海拔”概念,首探黄河源,水利方面亦成就斐然,修复西夏渠系、开通惠河,一生治理河渠坝堰百余所。邢台郭守敬纪念馆楹联“治水业绩江河长在,观天成就日月同辉”,正是其一生贡献的真实写照。
紫金山书院的教学内容虽已难详考,然从“文谦蚤从秉忠,洞研术数”等记载,及王、郭二人的成就可知,刘秉忠教学重实用、循个性,因材施教:导王恂深入算理,助郭守敬发扬器识。其教学理念务实而先进,融科技与民生需求于一体。
刘秉忠在邢州讲学,深刻推动了元代科技与文化教育的发展。在其悉心指导下,弟子各展其才,将中国古代天文学推向世界高度,紫金山书院因此名垂青史,而刘秉忠作为导师,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