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从南宫走出的“梆剧泰斗”(下)

日期:08-27
字号:
版面:08 漫话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收藏

张俊锐

1942年,开封女子中学校长刘子谦,克扣教员工资中饱私囊,并挪用公款与日本人做买卖,王镇南组织教师学生罢课示威与其斗争。刘子谦不甘罢休,以“共产党鼓动学潮罪”之罪名,指控王镇南,当局下令押赴王镇南到洛阳治罪。正在洛阳集中开会的各地校长们得知消息,纷纷为王镇南打抱不平。其中来自商丘的王复初校长见机行事,没等来抓捕的人赶到,便早已悄悄带着王镇南隐匿到了淅川边境黄河街的商丘中学,逃过一劫。

1945年初,日寇垂死挣扎,再次反攻逼近淅川,河南省的学校被迫组合调整,王镇南被调往远在宝鸡的“河南联校第四分校”任教。他徒步翻越秦岭、跋山涉水、历尽坎坷、饥寒交迫走到西安,方知学校那边人员难以集中,开学无定日期。他在西安停顿了下来,随即掏出笔又投入了战斗——以抗倭名将戚继光事迹为素材,创作出剧本《扫穴犁庭》,并指导以李景萼、徐凤云、韩金铭为主的剧团,上演了这部现代戏,借古喻今,借以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坚定人们抗战到底的必胜信心。剧本还被《正义时报》连载。其间他还应邀在西安的“河南灾童戏剧学社”任教,在教孩子们戏剧艺术的同时,还增设了文化课教读书写字,使孩子们不再是过去的“睁眼瞎”。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个学社被收编为西藏军区豫剧团。1947年5月26日《正义时报》赞誉王镇南为“梆剧泰斗”。

抗战胜利后,他由宝鸡返回河南大学任教,并在开封农林职业学校、开封中学等兼课。之后,他任开封“教职工联谊会”常务理事。1948年受时局影响,他随河南大学迁往苏州。

鞠躬尽瘁

王镇南一生致力于研习传统戏剧艺术,呕心沥血,锲而不舍,尤其为豫剧的改革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前,河南省城报纸开展了一场传统梆剧如何发展的大讨论,1948年5月26日《中国时报·前锋报》联合版,发表了《与梆剧泰斗王镇南先生一席谈》,他的许多观点尖锐深刻,颇有见地,在河南各界引发良好反响。

新中国成立后,他随学校由苏州返回开封,参加了河南大学文史院师训班的学习,在这里他第一次接受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了解了党的文艺方针和政策,深刻认识到:“服务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人民大众”。

1950年他被调到开封市文教局社教科专职做戏剧工作,兼任开封艺术学院戏曲教员。不仅指导学生排演了《打土地》,创作了《怎样写梆剧》,开封市文联出版发行,还为开封市著名京剧演员贺桂福、王小文、李松亭等合办的“醒民戏剧学校”创作了剧本《打黄狼》,指导他们排演了《打土地》。

1952年,王镇南率河南省代表团参加全国中南部省区戏剧会演,组织方就河南梆子剧种问题产生歧义,王镇南据理力争改称“豫剧”,组委会最终尊重了他的提议,将河南省节目单上的“河南梆子”改成了“豫剧”,从此,豫剧作为一个戏剧剧种而流传下来。

王镇南56岁调任河南省文教厅戏剧改进委员会副主任,而他的戏剧创作却一反常态进入高峰期——仅仅两年,他便创作改编了《血海深仇》《柳树井》等剧目,还在《戏剧新报》上发表了《关于豫剧源流和发展》的学术文章。

此后的5年间,王镇南主持编辑出版了《河南地方戏曲丛书》,以及《河南梆子谱》。按照当时戏改的标准:1.审查旧的——诲淫诲盗及迷信戏,或改或禁;2.创作新的——以洗去国耻,宣扬革命为主。他先后创作改编了一大批传统剧目,如:《何泽民》(1951年11月文教出版社出版)、《穆桂英下山》(1954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反徐州》(1956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寇准背靴》(1956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对花枪》(1957年北京宝文堂书店出版)、《反五关》(1957年出版)、《桃花庵》《蓝桥会》《卖苗郎》《丝绒记》《洛阳桥》《三击掌》《水漫蓝桥》《玉虎坠》《蝴蝶杯》《秦雪梅》《破天门》《杏元和番》《张羽煮海》《三孝堂》等;并创作出中篇曲艺《仨蚂蚱》,1955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省广播电台播发;还将话剧《棠棣之花》改编成豫剧,使豫剧艺术得以推陈出新、繁荣发展。

1957年,王镇南进京参加全国文代会,并带领安阳豫剧团崔兰田进京演出由他编剧的《对花枪》。1959年,这部戏还荣获河南省第二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优秀奖。

1958年王镇南被下放到郑州北郊老鸦陈公社弓寨庄强制劳动改造。虽然身陷囹圄,却能坦然面对,行为依然从容,性格照旧开朗,念念不忘他钟爱的戏剧事业,鼓励开导年轻的“劳友”放远眼光,多学多练。在他的鼓励帮助下,一位年轻人在劳改中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1959年3月,他被开除公职,流放到郑州市郊岗社公社看菜园子。1960年恢复公职。1961年罹患食管癌,4月病情加重,被儿子王然接到济南治疗。经医治无效于同年8月20日逝世,享年66岁。

洛阳市区往北5公里,有个隶属孟津县(今孟津区)朝阳镇的古村落——卫(魏)家坡,这里所散发的大清古风遗韵,无疑已成为游客如织的观光景点。这儿虽然魏卫两姓不分,但有南北两座祠堂。北祠前矗立一通“教思碑”,乃1940年人们为卫家最后一名秀才卫作霖(字雨三)所立。其一生教书,桃李天下。而刻在上面的碑文,正是由已故卫老先生的得意门生王镇南所撰写。

王镇南也走了,走了半个多世纪却不见他的碑刻在哪里。2019年12月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戏曲文化论》之《梆剧泰斗王镇南锐意革新新论》告诉我:他的碑刻在戏剧艺术的发展中;传唱的戏剧告诉我:他的碑刻在广大观众的心坎里。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