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僻静的邢台信都区东户中学院内,珍藏着一方有着“三绝碑”之称的宋璟碑,2006年5月,被国务院审批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碑由唐代名臣、“楷书四大家”之一颜真卿亲撰并书丹,又称“颜鲁公碑”,镌刻着唐代名相宋璟的生平。它不仅被南宋金石学家赵明收入《金石录》,更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心向往之的瞻仰之地。因它,有了沙河八景之一“宋墓烟树”的诗意,有了邢台的户村(东户村、西户村)、留客村、洛村(洛西村、洛东村)等村落。近日,记者走进信都区东户村,踏入淳朴校园,探访这座沉淀着千年故事的宋璟碑。
记者 郭红玉 实习生 郭子茜文/图
四面镌字 四米碑身藏盛唐
暑期宁静的校园内,承载着盛唐记忆的宋璟碑,被妥善地保护在一间硬山顶式建筑内。高4.08米的宋璟碑,通体黑色,宽1.6米,厚0.47米,立在那里透着一股雄浑之气。顶端高1.3米的龙纹碑首,刻有“大唐故尚书右丞相赠太尉文贞公宋公神道之碑”20个篆字,笔力沉稳,历经千年仍笔锋尽显。
碑身四面都刻满楷书,记载着宋璟的生平,一道裂纹横贯其中,阳面还有两处光滑的圆形凹点。“碑阳、阴、左侧碑文是一次性完成,刻于大历七年(772年)。右侧字体稍小是颜真卿在大历十三年(778年)补写的,全碑文共计3613个字,现存碑文有3542个字。”与记者一同前去的沙河市文物保护与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据考证,在宋璟碑的东北方向,地下尚存宋璟墓冢未被挖掘。它深藏于地下,如同一个封存千年的历史密码,默默守护着这位“开元名相”的故事。
宋璟的一生,本就是一段值得细述的传奇,加之颜真卿的匠心撰文,宋璟碑数千字的碑文读起来令人肃然起敬。碑文记载了宋璟幼年聪慧,历仕五朝52年间刚正不阿、两度为相、治国安邦的事迹。宋璟,出生于唐代邢州南和,自幼好学,博学多才,十七岁进士及第。历任上党尉、监察御史、凤阁舍人、御史中丞等职。武则天时期,由于“居官鲠正”,得武后赏识。玄宗时期,两度为相,辅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一生为官清正,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并称唐朝四大贤相。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中写着“宋璟爱民恤物,朝野归美,时人咸谓璟为有脚阳春,言所至之处,如阳春煦物也。”由此,留下“阳春有脚”作为称赞好官的话。此外,还有被后人熟知的“金筷表直”“宋璟砸碑”等典故,无不透着宋璟的廉洁贤德。也正因宋璟这般的人物,配得上颜真卿的文与字之美,才有了这座“三绝碑”的佳话。
立碑之路 一波三折终圆满
在唐代,立碑颂德之风极盛,但宋璟墓前最初并未立碑。据史料记载,宋璟于737年在东都洛阳去世,享年75岁。对于宋璟的离世,当时“天下失声,玄宗震悼,市所罢贾”,玄宗追赠太尉,谥“文贞公”,还下旨俸禄不减,在以前基数上还有所增加,丧葬用度由政府承担。当时,吊唁的人络绎不绝,直到第二年五月二十九日,其子孙才能遵照宋璟遗愿,归葬于宋氏先祖墓地,也就是现在宋璟碑所在的东户中学一带。
唐代兴树碑立传之风,但为宋璟树碑却一波三折。749年,其子宋浑准备为父立碑,却因事被谪贺州,这事便搁置了。后来,孙子宋俨请颜真卿撰文,又历安史之乱无暇顾及。直至770年,宋俨念着祖父的德业,又提起立碑之事,再请已官至吏部尚书颜真卿撰写碑文。这次,由昭义军节度观察使薛嵩主持,命权知邢州刺史封演“购他山之石,曳以百牛,潺刻字之工”——选石、运石、寻工匠。经过半年,碑始成,并于772年(大历七年)九月二十五日,将碑立于宋璟墓前。
碑初立时,前后两面及碑左侧皆刻文,右侧无字。然而,在773年,颜真卿任湖州刺史,琢磨着之前的碑文不尽完美,又增补了内容,可巧当时宋璟第八子宋衡因事被谪沙州,后在敦煌保卫战中陷于吐蕃,此事搁浅。777年(大历十二年)十一月,吐蕃敬仰宋璟盛名,送宋衡还朝。次年,年近七十的颜真卿重写补文,刻于碑右侧。先后两次撰写碑文时的颜真卿,已年过六十,书法造诣已登峰造极,文采也愈发醇厚,如此,才有了如今世所罕见的人、文、字皆美的宋璟碑。
千年风华 融入城市发展肌理
千百年的时光里,宋璟碑没少经历损坏与修复。宋代,它曾断裂并被掩埋于尘土,在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沙河知县方豪熔铁200斤将断裂碑体贯连修补。从那时至今,高大雄浑的宋璟碑,虽历经千年风雨的无情冲刷与岁月的重重洗礼,一直巍然挺立。如今,碑额上镌刻的字迹,清晰可辨,尽显笔力雄健,翔实的碑文,能够感受到颜真卿挥毫时对宋璟的敬重之情,每一笔都在倔强地守护着历史的印记。
明代都穆所著《金薤琳琅》称此碑为“人、文、字”三绝。宋璟碑的“三绝”世所罕见。人绝,是宋璟德才兼备、政绩显著,历任多朝,刚正不阿,辅佐君主,开创盛世,品德高尚,廉洁奉公;文绝,是颜真卿所撰碑文内容丰富、文采斐然,记述翔实,补史之缺,文辞优美,意境深远;字绝,是颜体楷书书风雄浑,笔画瘦劲硬朗,结体宽博,气势雄强。三方面的绝妙之处集于一体,在民间还有“天下第一碑”的美誉。
宋璟碑的意义,远不止书法界、文物界的瑰宝,它周边的四个村庄,都因它而形成。户村(现分为东户、西户)原名“护村”,由早期守护宋璟墓园的护坟人聚居而成;十里铺村因宋璟族人和亲戚在此居住、享受俸禄,繁衍扩展而成;留客村最初叫“留歇村”,古时行人常到墓园古柏下休憩,村民在此设茶棚、开客栈渐成村落,后更名留客村;洛阳村(现分为洛西村、洛东村)源于户村人西迁,因迁民曾居唐都洛阳,怀恋故土,将村旁沙河称洛水,依“水之北为阳”得名洛阳村。
还有,沙河城十里铺村的梅花亭,也因宋璟与宋璟碑才有。如今,宋璟碑承载的精神财富早已融进了邢台的城市肌理,在沙河市的梅花公园、沙河城镇十里铺村、邢台市中心的清风楼内,复刻的宋璟碑,和东户中学内的原碑一起,守着宋璟的风骨,续写着宋璟碑的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