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从南宫走出的“梆剧泰斗”(上)

日期:08-26
字号:
版面:08 漫话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收藏

王镇南,著名编剧、导演,戏剧理论家、教育家、作家。曾任开封艺术学院教师、河南省文教厅戏曲改进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第一届政协委员。被豫剧界誉为“梆剧泰斗”“知识分子参与豫剧改革和创作的先驱”。

张俊锐

初出茅庐

王镇南,1895年1月10日,出生于南宫县(现为南宫市)太平街一个书香门第,取名王树鼎,其父王池乃清朝秀才。家有兄妹5个,靠其父教书、兄经商为生。6岁入蒙养学堂半日制幼稚园,7岁入初等小学堂,9岁考入高等小学堂读书。13岁考入南宫中学堂,由于受家庭和老师的影响,他萌发了革命思想;1910年农历二月初二,15岁的他在学校第一个剪掉辫子,引起轩然大波——县长怒指其为革命党,下令严办,而遭学校开除。家人四处奔走托人求情,才落得“念其年幼无知,锁押在家”的后果。

1913年王镇南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博物系,攻读动植物、生理卫生专业,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习之余,他对京剧艺术颇感兴趣,经常参加戏剧活动,自修钻研成为在校生中的戏剧“名票”,曾与京剧名家筱翠花同台演出《坐宫》,筱翠花饰演铁镜公主,他扮演杨四郎。

1917年毕业后,22岁的王镇南回到家乡,分配到母校南宫中学任教。1919年河南省向河北省求援教育人才,他接到河北省教育厅电报调令,便携带家眷到洛阳第四师范教书。1921年又被调往省城开封第一师范任教。王镇南教学有方、学识渊博,在河南省教育界颇有盛誉,可谓人才难得,争相邀请。在之后的十多年里,他还先后在开封第一高中、河南省立体音美专科学校、河南大学附中、第二中学、洛阳师范等学校任教,还在洛阳初中女子学校、洛阳中学等兼课。他到河南省工作的15年,教学之余还写出《生物学》和《人体解剖生理卫生学》两部著作,1932年百城书局印行。王镇南历经磨难,呕心沥血,把自己的青春和知识,无私地贡献给了河南省的教育事业。他教出的莘莘学子,许多成为河南省教育界的骨干力量,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曾任红军总政治部敌工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的李翔梧烈士,便是1923年在省立一师,受他进步思想影响而参加革命的学生之一。

1927年,河南省开办了开封训政学院和河南游艺训练班,誉满河南省教育界的王镇南受邀任教兼课。当时的游艺训练班,汇集了河南省京剧、梆子、曲艺等地方戏演员数百人训练,改革审编剧目,对他们进行“高台教化、服务社会”的教育。正是在这期间,王镇南开始接触这些各地的文艺界名流,在编剧、教戏中逐步加深了对河南梆子的了解,同时也是他在河南省戏剧生涯的开端。

德艺双馨

作为一名老牌知识分子,王镇南具有缜密的头脑思维,随着阅历的增长,其人生观日臻成熟,秉承着爱国人士的傲然风骨,不惧邪恶,勇于斗争。他将一腔爱国情怀,堂堂正正融入于教书育人与教化民众的事业之中。

1936年末,王镇南受巩县(现巩义市)一位热心观众之托,帮助拯救在竞争中艰难支撑的张凤仙剧团,在他的参谋运筹下,将剧团改为“中州戏曲研究社”,并于1937年2月3日,在开封醒豫舞台成立。当时张茂堂讲了四条:“第一,咱们要看得起自己,不准丢戏曲社的人;第二,演戏、排戏要认真,不能马虎;第三,每天派定的戏,要认真对词,不准再来‘十字路口等齐’那一套;第四,要在‘研究’上下功夫。整理旧戏,编写新戏,由王镇南、史书明先生负责。”最后,他激动地说:“这‘研究’二字重如千斤,咱们要不断拿出些新玩意儿。”王镇南大为赞赏:“不简单!要是张老板读书识字,我这个大学生也得拜您为师。”并建议张茂堂“不要再用艺名张凤仙,可以改名为张福仙,正式掌班。”加盟“中州戏曲研究社”的王镇南不负众望,他亲自编剧、导演,对豫剧的剧目、表演、声腔、排练、舞美、化妆等多方面,率先进行改革实践。

1937年,由他编导的戏剧,接连雄霸开封醒豫舞台。2月,13岁的常香玉始演《六部西厢》,一炮打响,轰动省城。同时,剧本也被《正义时报》连载。至今这部戏仍为豫剧的“看家戏”和代表剧目。4月15日演出《和北番》,接着《哭长城》《桃花庵》《如姬窃符》《棠棣之花》《五堂会审》《游龟山》等等,好戏连台,场场爆棚。王镇南戏改得成功,取决于好编导与好演员的强强联手。在创作上,王镇南悟出了写好剧本的真谛,他说:“中国文学,是越雅的越离于群,越俗的越近于真。所以说越土越好。因为其中有真的生活,真的性情。”他还说:“对于文词,要力求通俗,但不失雅致。”加上他在导演上编排新颖,耳目一新,富有时代气息,继而赢得观众的认可与尊重。同时这些剧目又由崭露头角的常香玉担纲主演,可谓珠联璧合。从此,常香玉的名气越来越大。多年以后豫剧大师常香玉铭记在心,在个人成就的履历中,总不忘写一句:“得王镇南帮助”。写了一辈子戏的王镇南,如今,也成了《常香玉》剧中不可或缺的戏剧原型人物。

抗战爆发后,全国各地抗日救国的浪潮汹涌澎湃,从而激起了王镇南的民族愤慨,很快他创作出了现代戏《打土地》,揭露日寇铁蹄践踏国土、蹂躏苦难民众的滔天罪行。由常香玉主演后,社会反响强烈,极大地鼓舞了河南各界的抗日热情。1938年2月4日《河南民国日报》报道:“本市醒豫舞台为唤起民众,充实抗战力量起见,特请戏剧家王镇南先生新编爱国佳作,亲自导演……剧情之细腻、曲折、婉转、紧张,为历年各剧所未有。悲时令人心酸,乐时使人肚痛,激发爱国情绪,加强抗敌精神,暴露倭寇着急兽行……”被誉为“早期豫剧影响最大的一出现代戏”。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