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自出机杼:从邢台走出的文史智慧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08 典故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收藏

【释义】

比喻写文章能创造出新的风格和体裁。

【出处】

《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典故】

咱们中国有许多成语,短短几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和道理。今天要讲的这个成语——“自出机杼”,就和我们邢台的一位历史名人有着不解之缘。

邢台才子魏收:写下历史的邢台人

要说清楚“自出机杼”的来历,必须先介绍一位重要的邢台老乡——魏收。他是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史学家,老家就在今天邢台市的平乡县。

魏收可不是一般人。他生活在南北朝时期,那时候社会动荡,但文化却很繁荣。魏收因为文笔特别好,被朝廷看中,做了大官,专门负责给皇帝写诏书。这可是个非常重要的职位,相当于现在的“首席笔杆子”。

不过,魏收最了不起的成就,是主持编纂了《魏书》。这部书是二十四史之一,是官方正式认可的历史著作,记载了北魏王朝的重要历史。要知道,能主持编写正史的人,都是当时最有学问、最受信任的学者。

有意思的是,魏收在写《魏书》的时候,用了很多生动形象的语言,创造了不少成语。“自出机杼”就是通过他的记载,才流传至今的。可以说,咱们邢台的这位老乡,不仅是一位历史记录者,更是一位语言创造者。

成语的含义:为什么要“自出机杼”?

“自出机杼”这四个字中,“机杼”指的是老式织布机。在古代,织布是个技术活,好的织工能用自己的织布机织出独特的花纹和布料。

把这个意思用在写文章上,就是说:写文章要像用自己的织布机织布一样,要有自己的风格和创意,不能老是模仿别人。说白了,就是强调“原创”的重要性。

成语背后的故事:一场文人聚会上的机智应对

这个成语的由来,和魏收在《魏书》中记载的一个有趣故事有关。

北魏时期,有个叫祖莹的神童。他八岁就能背诵《诗经》《尚书》。因为太爱读书,经常熬夜苦读,家里人都叫他“圣小儿”。

有一天,几位朝廷大臣聚会,其中包括彭城王元勰和中书令王肃。王肃朗诵了一首自己写的《悲平城诗》,诗句悲壮动人,元勰听了非常欣赏。

元勰想请王肃再朗诵一遍,可是一时口误,竟然说成了:“请再咏《悲彭城诗》。”

王肃愣了一下,笑着说:“什么是《悲彭城诗》?我没有写过啊。”

这下元勰尴尬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说错话,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这时,也在现场的祖莹站起来说:“王爷没说错,确实有《悲彭城》这首诗。”

王肃很好奇,就说:“那就请先生朗诵一下吧?”

只见祖莹不慌不忙,当场创作并朗诵起来:

“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

这首诗不仅押韵工整,意境悲壮,而且完美化解了现场的尴尬气氛。大家都惊叹不已,佩服祖莹的才思敏捷。

从故事到成语:魏收的妙笔生花

正是这个故事,通过咱们邢台老乡魏收的生花妙笔,被记录在《魏书·祖莹传》中。

祖莹经过这件事后,深有感触。他经常对别人说:“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意思是写文章就要像用自己的织布机织布一样,要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魏收把这句话记了下来,于是“自出机杼”就成为了一个成语,流传了上千年。

穿越时空的智慧

今天,我们读到“自出机杼”这个成语时,不仅能学到写文章要创新的道理,更应该记得:这个成语是由咱们邢台人魏收记录并流传下来的。他在邢台这片土地上出生、成长,后来成为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编纂的《魏书》不仅记录了历史,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所以说,“自出机杼”不只是四个字的成语,它凝聚着邢台的历史文化,体现着邢台人的智慧。下次当我们用到这个成语时,可以自豪地想到:这其中也有咱们邢台的一份贡献呢!

这种勇于创新、自成一家的精神,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这就是成语的魅力,也是历史给我们的宝贵礼物。

(记者 张军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