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探寻一袋血的爱心“旅程”

日期:08-25
字号:
版面:06 宝藏       上一篇    下一篇

8月21日上午,邢台新闻传媒中心小记者来到市中心血站,开启一场关于血液的探索之旅。从血液知识的科普讲解到抽血、检验、储存等环节的实地参观,小记者们揭开了血液从采集到输送的神秘面纱。

■记者 韩肖杰 张敏 实习生 胡丁心 郭子茜文/图

科普讲堂:解锁血液知识密码

“血站是做什么的?”来到会议室,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的问题一出口,小记者们立刻举手抢答,“是存血的地方”。工作人员点头并补充道:“对,血站是采集、提供临床用血的机构,而且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组织。”小记者对血站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探索欲。

在介绍血液成分时,工作人员问:“血液里都有什么呢?”“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小记者们纷纷回答。工作人员接着讲解道:“血液由55%的血浆和45%的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就包括大家说的这三种。全血经过离心后,会分离成不同颜色的成分血,血浆是黄色的,红细胞是红色的,血小板则像小小的‘止血卫士’。”

为什么提倡无偿献血呢?听到工作人员提问,小记者们举手抢答,“我在电视上看到有人出车祸,流了好多血,就需要给他输血。”“对!还有新闻上面,发生了重大事故,也会有很多人去献血,帮助受伤的人。”……工作人员补充道:“血液目前无法人工制造,只能依靠健康人自愿捐献。献血可以帮助比如意外、生产、烧伤、肿瘤等病人,给他们提供生命之源。”

实地探访:见证血液“旅程”全流程

接着,小记者们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各区域实地参观。在血液采集区,一台正在运作的机器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那是采集血小板的机器。”工作人员介绍了血小板止血的作用。

有小记者边参观边提问:“一次能献多少血?”工作人员回答:“健康的成年人可以选择献全血还是血小板,全血一次可以献200或400毫升,400毫升大概相当于去掉尖的500毫升矿泉水瓶的量。”小记者们看着工作人员手里的瓶子,对一次献血量有了更具象的了解。来到检验科,小记者们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操作检测设备。又有小记者问:“这里的血液都可以用吗?”讲解员说:“工作人员要检测每一份血液的血型,还要检查是否携带病毒或病菌,只有合格的血液才能输给患者。”

小记者们围在血液制备区的离心设备周围观看,工作人员指着正在工作的机器讲解:“正在进行的就是离心分离,分离出的成分会按需用于不同的治疗。”在外采科,工作人员向小记者们介绍血液的后续处理流程:“采集来的血液第二天会进行成分制备。血浆还要进行病毒灭活,分离出凝血因子,给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使用。第三天,等检验结果出来后,这些血液制品会被包装好送到成品库。”

“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挽起袖子献血救人的情景,是不符合流程的,中间还需要很多步骤,才能把血液输进患者的身体里。”小记者们了解血液采集、检验、分离等流程,发现和自己以前知道的献血知识有巨大的不同。

互动问答:在知识中感受生命温度

参观结束,小记者们对血液的捐献、储存、使用有了更深刻认识,有小记者指着成品库里的冰柜,好奇地问道:“血液在冰箱里冻着,细胞会被冻坏吗?”工作人员耐心解答:“我们会在红细胞外面加上甘油,形成保护膜,这样就能防止红细胞被冻坏。”原来,血液的储存并不是单纯地放进冰柜,还有很多高科技呢!

“老师,我听说过一个词叫熊猫血,那真的是熊猫的吗?”一小记者举手提问。工作人员听后笑着回答:“熊猫血是代指很稀缺的血液,比如Rh血型系统分为Rh阳性和Rh阴性两种,阳性和阴性都分为四种A、B、O、AB型,Rh阴性血稀有,在汉族人口中只占0.2%~0.4%,所以被称为‘熊猫血’。”

小记者们听完讲解,恍然大悟,原来“熊猫”一词不是真的指熊猫,而是代表“稀缺”“少有”。他们接着疑惑地问道,用熊猫血的人那么少,会不会用不完?讲解员解释道:“血库会根据库存情况调控,比如停采几天或者调拨给周边地区的血库使用。”

活动结束时,小记者们纷纷表示收获满满,不仅了解了血液的奥秘,更感受到了无偿献血背后的爱心与责任。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员表示通过开展参观体验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无偿献血知识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血液和生命有更多的敬畏与珍惜,让大家感受到每一滴血液中蕴含的生命温度与人间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