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是我们国家传统的书法绘画工具,即笔、墨、纸、砚。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用品,也是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特殊韵味的魅力所在。最早的毛笔,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书法课上,书法老师向学生讲解书法用品的历史背景和使用方法。
暑假期间,东卫生街社区悦慧书院迎来一批批学生,在这里学习书法、科学小实验、音乐……孩子们在家门口的社区书院和小伙伴一起体验、游戏,家长们围坐一起,交流育儿心得,和孩子一同成长进步,俨然一幅当代儿童幸福和谐的童年画像。
记者 韩肖杰 文/图
开拓家门口新的成长空间
家校社协同育人书院即通过整合家庭、学校和社区三方资源,凝聚多元力量,形成覆盖课程体系、活动矩阵、家庭教育指导的“全链条”协同育人教联体,为社区儿童打造家门口的优质成长空间,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悦慧书院以东卫生街社区为阵地,以东关逸夫小学等资源为依托,通过书法、创意手工、科学实验、亲子劳动、阅读和家长沙龙等课程,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为家庭教育赋能。
社区书院的有序运转,离不开社区、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和辛勤付出。在悦慧书院,社区志愿者、教师志愿者、家长志愿者等多维志愿者体系,建立起家校社共同育人新格局。“教师志愿者可以为学生传授不同类型的课程,社区志愿者承担起后勤保障者的角色,家长志愿者陪伴学生,保障孩子的安全。在这个有限空间里,大家都尽职尽责,为培养孩子共同努力。”东卫生街社区党委书记贾宁介绍。
书院成立初期,东卫生街社区与东关逸夫小学相关负责人紧密联系,积极沟通,安排有特长的优秀教师入驻书院,为社区内的孩子们提供内容丰富、德育美育等相关课程。
东关逸夫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尹凤朔表示:“学校负责课程设计、上课质量,社区提供活动场地和安保工作,家长在参与中陪伴孩子共同成长。我们挑选学校最优秀的教师团队,确保课程内容和品质,既要保证让孩子学有所获,也要学有所乐。”
课程服务夯实协同育人合力
自书院启动以来,长期开展各种活动和课程,帮助家长分忧,分担假期育儿的压力。文化传承类的非遗课程,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能力培养类的阅读、美工课程,提升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家长教育类课程,为家长提供了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家长们齐聚一堂,共话家庭教育。
“暑假不同于其他假期,时间长,天气炎热,很多时候被迫待在家里看电视。自从社区有了课程表,每次我都给孩子报名,看着孩子从电视前回到书桌旁,讨论的话题也是每次学到的新知识,让我们整个家庭的学习氛围更浓了。”家住东卫生街社区的一位家长在等候区,一边看书,一边安心等待着说。
东关逸夫小学副校长张玲说:“在设置课程初期,我们没有把自己当老师,而是当成家长和孩子,充分考虑孩子喜欢什么课程,家长需要什么课程,在综合学校现有教师资源和社区场地等实际情况后,开设了非遗传承、科学实验、AI赋能等主题课程,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家长的积极性。”
孩子们都爱上这块“文化充电站”
在悦慧书院的家长群里,每周课程一经发布,便受到东卫生街社区及周边居民的欢迎,在群内负责统计学生信息的教师志愿者田利娇说:“每次上完课孩子们都意犹未尽,很多家长都对课程充满好奇,课程的受欢迎程度超乎我们的预想,这就是对我们教师志愿者最大的肯定和支持。”
在悦慧书院,科学老师带领孩子们一同制作电路、电板、电池、电线、开关……这些在家中常见的生活用品,转眼在老师的手中变成能发光、运动的科技小发明。而老师口中的正负极、电能转动能等专业知识,也由陌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正在上课的学生张磊胤说:“原来物理知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以前我总以为物理很深奥难懂,上了几节科学实验课,我喜欢上动手创造‘奇迹’的感觉了,很新奇。我的同桌在我的影响下,也一起来上课了。”
当前,襄都区正倾力打造“泉力护航 协同育人”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特色品牌,以润物无声的方式,重塑社区的教育生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多元滋养中绽放独特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