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冯鑫 通讯员 柳诚蕊 文/图
暑期“看护难”成为众多家庭面临的“心头难”。如何让孩子度过一个安全、充实、快乐的假期,而非沉迷电子产品或处于“放养”状态,是摆在众多家长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
然而,在临西县教育局的整体布局与牵头下,一批各具特色的“协同育人书院”在社区、乡村和公共场馆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传承国粹的“墨韵阁”到扎根社区的“银泰”,从弘扬红色文化的“玉兰”到体验农耕文明的“耘梦园”……七大书院以创新的模式和丰富的课程,为数千个家庭提供了“托得住、管得好”的暑期服务,成功破解了“孩子无处去、家长不放心”的痛点,交出了一份以“家校社”协同育人破解“看护难”的精彩答卷。
精准破题:从“看得住”到“看得好”,多元模式实现“无缝托管”
“我和爱人都上班,以前最头疼的就是暑假没人看孩子。现在好了,直接送到社区楼下的大成书院,孩子在这儿玩得开心,还有专业老师教孩子技能,真是为我们解决大难题了!”在珠江社区,家长王女士的感慨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解决‘看护难’问题,首要在于‘看得住’。临西县七大书院并非简单的‘看管班’,而是基于深入调研家长需求,构建了多层次、全覆盖、精准化的服务体系,实现了从‘有人看’到‘看得好’的跨越。”临西县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继华说。
一是时间覆盖“全天候”,无缝衔接家长工时。各书院普遍将服务时间设定在家长工作实践完全匹配的时段,科学规划每日课程,确保学生全天处于有组织、有管理的状态。
二是空间布局“网格化”,打造“家门口的成长乐园”。银泰书院建在社区内,墨韵阁书院利用县图书馆资源,潭门书院坐落于县体育馆,而耘梦园书院则由乡村小学改建而成。这种“书院在身边”的网格化布局,极大减少了学生接送的时间与安全成本,真正实现了“家长上班顺路送、下班方便接”的便捷性。
三是对象瞄准“需求型”,突出公益与优先保障。各书院始终坚持公益普惠原则,所有服务免费向学生开放。博学堂书院明确“优先保障双职工家庭、困难家庭学生”;墨韵阁书院强调对“留守儿童、困境家庭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银泰书院通过“预约登记制”合理调配资源。这种精准定位,确保了有限的公共教育资源首先用于解决最迫切、最需要帮助的家庭的实际困难,体现了教育的温度与公平。
课程升华:从“有人管”到“有收获”,特色课程赋能“五彩假期”
如果仅仅是“看住孩子”,那与传统托管班并无区别。临西县各书院最引人注目的,是将托管服务与素质教育深度融合,打造了一个个“没有围墙的教室”,让孩子们的假期生活丰富多彩、收获满满。
走进这些书院,映入眼帘的不是枯燥乏味的自习场景,而是孩子们沉浸其中、乐在其中的灿烂笑脸。各书院凭借三大核心课程体系,让孩子们在假期里实现全方位成长。其一,聚焦核心素养,为学业基础添砖加瓦。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巩固知识的同时,培养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与思维方式,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夯实学业根基;其二,凸显特色传承,让传统文化浸润心灵。将本土特色与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与认同感;其三,强化实践体验,全面提升综合能力。鼓励孩子们动手实践、积极探索,在实践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在大成书院的“水墨丹青”国画启蒙课上,孩子们正屏息凝神,体验水墨的韵味;在潭门书院,练武声不绝于耳,孩子们在潭腿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指导下感受着潭腿武术的刚劲;在耘梦园书院,孩子们更是变成了“小农夫”“小工匠”,在农耕区辨认作物、在食育坊亲手蒸馒头、在匠艺坊体验掐丝珐琅的神秘工艺。
“我们不仅解决‘看护难’,更着眼于‘育得好’。”大成书院负责人表示,“我们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增素养、富趣味、强实践’来设计,目标是让孩子的每一天都充满发现和成长。”
合力护航:从“独角戏”到“大合唱”,机制创新凝聚“守护力量”
临西县七大书院的成功运转,依赖于一套集专业师资、志愿力量、多方协同的强大保障机制,确保了整个暑期活动平稳、有序、高效。
专业力量是“主力军”。各书院绝非“草台班子”,而是由专业师资引领。大成书院严格遴选有资质的专业教师;玉兰书院联合河北省群艺馆的专业老师开设艺术课程;墨韵阁书院特邀本地书法家驻点指导。高水平的教学确保了托管服务的“含金量”。
志愿力量是“生力军”。一支由优秀大学生、社区志愿者、学校专业教师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在“辅助教学+看护陪伴”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了孩子们的良师益友。
协同机制是“黏合剂”。畅通的家校沟通是建立信任的关键。潭门书院建立了家长微信群,每日反馈活动情况,并召开线下家长会;耘梦园书院通过亲子共读、共同劳作,增进了亲子感情。严格的安保措施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所有书院均严格执行签到签退、安全巡查和应急预案,确保每一个孩子都绝对安全
以前放假孩子就‘放羊’,现在在书院,我们能在群里看到实时动态,孩子学了武术,还交了朋友,作息规律了,我们一百个放心!”潭门书院一位学生家长的评价,代表了众多家庭的心声。
“通过实践证明,‘看护难’并非无解之题。它需要政府主动作为,精准布局;需要学校敞开大门,贡献资源;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无私奉献。当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就能共同托举起的,不仅是孩子们一个安全、充实的假期,更是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未来。”王继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