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邢台近年水生态治理的推进,地下水位回升,饮马泉复苏,又唤醒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记忆,也为人们带来一份全新的休闲体验,每天来此的人络绎不绝。
饮马泉在邢台市襄都北路与东关街交叉口西行约100米路南,设有驿亭、拴马桩、饮马槽,周边有凉亭、石台、文化景墙、小竹林。泉眼如碗口大小,泉水汩汩涌出,清澈透明,泛起层层涟漪。通过饮马槽阶梯式流入池中,沿着青石板路蜿蜒而下。观水池中鹅卵石铺就的地面,鱼儿在水中自由穿梭,游弋间动静相宜,尽显泉韵之美。漫步在观水池东侧整齐的青石板上,清泉的宁静和惬意,仿佛让人感受到当年马蹄轻踏、商旅低语的余韵。石板南端有两处马桩伫立,柱顶雕刻的石狮栩栩如生。此外,南端的马头剪影及东侧的文化景墙,生动地向人们讲述了东关驿站的历史故事。
古时的东关是一条交通要道,东关设有城门,每天下午落闸关闭,导致客商无法进入,许多商贾在此休息,给牲口们“喂”“唰”“遛”“饮”“修蹄”等,泉水滋养了来往旅人和车马,成为邢州古商驿站的重要节点。驿站应运而生,故称“饮马泉”,亦称“东关泉”。据记载,这里曾是西通秦晋、东达渤海、北抵燕山、南至江浙的商贸要道。
我坐在凉亭下,看着接踵而至的人们,带着大桶小罐来取水,熙熙攘攘,有的洗衣做饭,有的浇花养鱼,各有所需。一位老大爷告诉我,说这的水特别好喝、甘甜甘甜的。我忍不住俯身轻取,用手掬起一捧泉水,那清凉的触感瞬间传遍全身,喝上一口,如饮甘露,让人心旷神怡。情不自禁想起劳之辨的诗:“大泉喷玉碎,小泉吐珠圆。细鳞石罅处,造化何自然。”
泉水叮咚如琴弦轻拨,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承载着光阴的印记;又似岁月轻吟,或诗人私语,诉说着时光的温柔和深情,洗涤心灵尘埃。它的清冽纯净,仿佛大自然的馈赠,湿润着每一颗疲惫的心。我坐在凉亭下,久久不愿离去。心随波动,情因影动,不同色彩的文字一拥而上,炫目、悦耳、赏心,为之震撼,陶醉其中。
泉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个泉眼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邢台在春秋时期为邢国,曾经受到外敌北狄的侵略,于是齐国来此救助,派了数万骑兵、战车,挽救了邢国被灭的危机。战事过后,齐国将士因城内用水不足,被引至城东三里的饮马泉饮水。泉水富含维生素和战马所需的营养物质,饮用后,将士们感觉神清气爽,浑身有力;马匹也四蹄高扬、嘶鸣高亢,精神抖擞,一夜之间他们便撤退到了500里之外的齐国境内。为此,为纪念齐国的援助,邢国的东门也被誉为望齐门。
驻足于此,听泉水叮咚,品千年故事,感受泉韵邢州的脉动。饮马泉不仅是一处风景,更是谈古论今、传承文脉的地方。一池清泉,映照出古驿道的沧桑,也流淌着现代城市的生机,让人们赏泉的同时,领略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