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桥下的灯光准时亮起。入夏以来,“桥下音乐会”持续上演,每日傍晚的这片露天空间,总能聚集几十名市民——有推着婴儿车的年轻父母,有拄着拐杖的银发老人,还有骑着自行车的学生。这场由广大热心群众组成的老朋友合唱团主导、专业老师引领的文化盛宴,正以持续的活力丰富着城市的夜晚,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固定项”。
记者 冯鑫文/图
连续绽放:从“偶然”到“常态”,织密市民文化生活网
“今天的扇子舞比上周更有劲儿了!”家住新华桥附近的市民赵桂芝是音乐会的“常客”,连续十几场从未缺席。她的话道出了“桥下音乐会”的独特魅力,它不是一场孤立的演出,而是一场持续生长的文化活动。
从最初的“单兵作战”到如今的“多元协同”,从单一的听觉艺术到融合视觉、舞蹈的综合表演艺术,“桥下音乐会”以天天更新的节目单和稳步提升的表演水准,让市民形成了“天天看演出”的默契。邢钢南区舞蹈队的扇子舞《江山》从首场的略显生涩,到如今的行云流水;阳光艺术团的合唱从“齐唱”到“和声饱满”,这些看得见的进步,正是音乐会“连续举办”的最好注脚。
“以前晚上要么在家看电视,要么沿着七里河健身绿道散步,现在每天就盼着来这儿。”68岁的张志国说,上周听《地道战》想起年轻时的岁月,这周又被非洲鼓的节奏感染,“一场场看下来,心里特舒坦。”
持续的演出不仅留住了观众,更凝聚了团队。520鼓舞团团长、45岁的王爱菊说:“因为每周都要表演,队员们练得更勤了,平均年龄40岁的年轻人,下班后宁愿少刷会儿手机,也要凑在一起抠动作。”这种“以演促练”的良性循环,让“桥下音乐会”成为激活市民文化热情的“催化剂”。
专业引领:以师者之心,助业余团队绽放光彩
舞台上的精彩呈现,离不开幕后专业引领的支撑。在“桥下音乐会”的持续开展中,正是几位扎根一线的指导老师,以严谨的艺术追求,为这活动注入了规范与品质的内核。
阳光艺术团的国秀方是团队的“定海神针”。退休前是音乐教师的她,从乐理知识到发声技巧,一点点给团员“补课”。“合唱不是声音大就好,要听和声的层次。”每次的排练,她总反复示范,一句一句纠正气息。如今,团员们演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能精准把握“强弱对比”,三连唱《大刀进行曲》更是唱出了“战歌的力量”,这背后是国秀方的悉心指导。
62岁的薛桂英是冶金风舞蹈队老队员,常将队友觉得“不舒服”的动作改成简单易学的版本。就像排练《南泥湾》时,她将蹦跳改为有力的踏步,既降低了难度又不失精气神。“我年轻时就特别热爱唱歌跳舞,这一坚持就是20多年。”薛桂英笑着说,“现在能在冶金风舞蹈队里和大家一起排练,一起在‘桥下音乐会’的舞台上表演,我觉得特别充实。”
更令人动容的是“自学成才”的丁玲。作为520鼓舞团的指导老师,40岁的她没有专业背景,却靠着“网上找教程、对着镜子练、拆解动作教”的韧劲,让这支年轻团队从“敲得响”到“打得齐”。“鼓点要跟着心跳走,重音落在‘1’上时,手腕要像甩鞭子。”丁玲把自学的技巧转化成通俗的口诀,帮助队员们从最初的“手忙脚乱”慢慢找到节奏。
声威艺术团的石桂书则擅长“以情带声”的引导。她常对队员说:“唱歌不是比嗓门,是要让听的人心里有感觉。”排练《站在草原望北京》时,她带着队员逐句琢磨歌词里的情感起伏。在她的点拨下,队员们渐渐懂得如何用声音勾勒画面、传递情愫,让歌声里多了份直抵人心的温度。
文化惠民:从“舞台表演”到“生活方式”,点亮城市文明底色
连续的演出、专业的引领,最终都指向一个目标——让文化真正走进市民生活。“桥下音乐会”的价值,早已超越了“表演”本身,它是一座连接专业与业余、演员与观众的桥梁,让艺术从“殿堂”走入“街坊”。
520鼓舞队中35岁的郝丽丽,最初只是被阵阵激昂的鼓声吸引的观众,看着连续上演的“桥下音乐会”,她鼓起勇气加入了这个团队。“老师教得耐心,队友们练得认真,现在我都能上台表演了。”郝丽丽笑着说,打鼓这件事,让她的业余生活从此“多了份奔头”,日子也过得更有滋味。像这种“观众变演员”的故事,在“桥下音乐会”的舞台上,其实并不少见。每一个这样的转变,都藏着对热爱的追寻,也让这场“桥下音乐会”,更添了几分动人的温度。
对城市而言,这场持续的音乐会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文化惠民的温度。它没有华丽的舞台,却有最真诚的表演;没有专业的剧场,却有最热情的观众。当全员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的歌声响彻夜空,当观众与演员一起交错摆动,这种“不分你我”的共鸣,正是文化最动人的模样。
正如国秀方所说:“一场演出的结束,是下一场的开始。只要大家还想看,我们就一直演下去。”在专业老师的引领下,在市民的热情参与中,“桥下音乐会”这朵连续绽放的文化之花,必将继续以鲜活的姿态,为城市注入更多温暖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