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乔羽与他的“第二故乡”(下)

日期:08-20
字号:
版面:08 漫话       上一篇    下一篇

右为乔羽(资料图片)

扫码收藏

胡运增

谷雨是播种的季节。天旱不雨,政府号召抗旱种棉,乔羽和社员们一起挑起扁担,投入“千盆万罐一亩棉”的火热抗旱战斗中。乔羽看着一队队挑水上坡挥汗如雨的男女社员,禁不住提笔热情讴歌:“一条扁担,两个青罐;你说担的是水,我说担的是棉。这话你要不信,秋后你再来看。”中午,他冒着炎炎赤日,把创作的这首诗歌,工工整整地写在街头黑板上,那一手柳体楷书,引得渡口村文化人的齐声喝彩。小伙子和姑娘们看了,担起水桶,边跑边唱,互相竞赛。至今,每当种棉时,在渡口村还能听到乔羽的这首诗歌。

乔羽在深入基层这些年,由于生活艰苦,又常常熬夜,一遇到风寒就容易感冒,于是他每次从北京来时,总要带些常用的感冒药和日常用的清凉油、碘酒和红药水等。他见到邻居谁伤风感冒,就给谁几片,吃了后症状明显减轻。有时农民或小孩碰伤,他就用碘酒和红药水抹一抹,包一包。村民没见过这些东西,见用了特别顶事,一传十,十传百,都把他传成了能治百病的医生,每天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乔羽哭笑不得,更拒绝不得,外科小病能治就给抹点药,那些大病他只好给县医院联系,请他们来治,为此还抢救过几个危急病人,感动得农民当场就给他跪下。

乔羽挂职沙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每月供给他几斤煤油,让他晚上写作使用。那时山区人民群众生活困难,有时点不起煤油。每天晚上,乔羽把煤油灯一点亮,青年们纷纷到他屋子听他从北京带来的留声机放出的动听歌曲,近邻的妇女过来借他的灯光做针线活。乔羽在奉献“光明”的同时,也耳闻目睹太行山区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他从紧贴生活和时代的脉搏中吸收着无穷无尽的创作源泉和旺盛的创作生命力。

1963年夏秋之际,山洪改道,乱石滚滚。乔羽第三次来到渡口,与他同来的还有剧作家傅长生。这一年是沙河县刚刚度过的三年灾荒的岁月,又遇到特大洪水灾害之年。他心里常常惦记着老房东、老朋友和乡亲们,一下车就拄着一根棍子,爬坡越沟,转巷拐道去登门看望。乡亲们紧紧拉住他的手,话未出口,泪水先流。乔羽含着泪水说:“我长期在这里体验生活,我爱上这里的山川草木,更爱上这里的乡亲。我愿这里更富裕,更美丽。闻一闻渡口的炊烟,喝一口渡口的水,都觉得甜滋滋的。”

“我在那里有‘根’”

1978年春天,阴云消散,春风浩荡。神州大地处处生机勃勃。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渡口籍的禹振民,满载渡口父老乡亲的重托,给乔羽写去一封信,向他叙述了渡口这些年的变化,表达了盼他重返“第二故乡”的愿望。不久,收到乔羽的回信。在信中乔羽深情地说:“你的信使我回想起渡口的许多往事:北山、北山脚下的河水,那棵已经伐倒的槐树……当然,更亲切的还是渡口的人。那里的老老少少,笑貌音容,都活生生地保存在我的记忆中,我没有直接写渡口的生活,但渡口在我写作中具有决定性意义。我当时就说过,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故乡,对一个作者来说,无论离开多少年,都是他的本源。第二故乡,则已经是他成长壮大、发芽结果的地方。时间使两者无形中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作者的气质、风格、个性,一个作者所独具的色彩。”从信中我们看到,字里行间不仅反映了乔羽对渡口人民深情厚谊和真挚感情,而且可以视为乔羽一生文学创作的经验精髓。

1991年,渡口村准备开辟广阳山风景旅游区,想请乔羽为广阳山题字,特派乔羽当年邻居刘清源等人前往北京。父老乡亲知道此事后,你一把、他一把地凑成一小袋“百家米”。到了北京见到乔羽,久别重逢,格外亲热。他特意让老伴下厨亲手炒菜,并拿出存放多年的茅台酒和儿媳从日本带来的“洋酒”,然后幽默地说:“朋友来了有好酒嘛。”大家开怀畅饮,有说不完的话,并问村子的变化、日子过得如何,老房东、老干部身体怎样。忆思悠悠,关爱殷殷。他顺手捧起“百家米”,笑哈哈地说:“我知道当地有个风俗,小孩吃了‘百家米’成人,老人吃了‘百家米’长寿百岁,今天我老乔吃了‘百家米’可以寿似渡口广阳山。”随后,他向夫人建议,熬一锅金黄小米粥,让全家品尝一顿。其余的小米,拿到歌舞剧院,讲给大家这珍贵礼物的由来。夫人幽默地说:“我举双手赞成。”

乔羽当时虽年逾花甲,工作十分繁忙,为满足渡口乡亲们的要求,当晚挥毫题写了两张苍劲有力的条幅《老聃修行处》和《老君台》。时间不长,两条幅雕刻在广阳山的青色悬崖壁上,字体宏大醒目,红光熠熠,几里之外,遥望观赏。

乔羽情系渡口,心怀沙河的真挚感情,在他的歌词中反映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下边说两个小故事。

一次,有人问乔羽《一条大河》的歌词中,指哪条河,乔羽哈哈大笑地回答道:“这个问题问的人多了,著名导演沙蒙也问过我,如果把一条大河定成黄河或者长江,那就是河大了,但意思就窄了,这一条大河是广义的,这首歌曲,表达的是那种爱国情怀,谁的门前没有一条河呢?但这条河肯定有沙河,有渡口广阳山脚下那条河的元素。”

《思念》这首优美的歌曲演唱后,有人好奇地问乔羽,那只蝴蝶指的是谁。乔羽说道,1963年秋天他从渡口返回北京垂杨柳家中,走进卧室,刚打开窗户,一只黄色蝴蝶就飞进来了。乔羽惊呆了,大气不敢出,生怕惊动这个突然造访的精灵和富有诗意的意象:蝴蝶在屋内高房顶一尺左右围转了六圈,又从窗口飞出,飘落在窗外一片黄花丛中。蝴蝶飞了六圈,而他三次在渡口体验生活的时间加起来正好是六年。是巧合,是天意,还是灵犀中的诗情画意?只有天才能知道呵!乔羽感叹道:“没有沙河渡口可能就没有《思念》呀!”

乔羽就这样深爱沙河渡口,就是这样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然后他又把这种美的感受,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写出那种行云流水、出水芙蓉一样清丽隽永的文字,而又委婉有致地表达出来,为广大人民群众传唱永远。

乔羽在一封信中写道:“现在,许多沙河的人和事,还都活生生地保存在我的记忆中,可惜的是,由于种种情况,我未能再到那里去。此心未死,但有机会,我要去的。我认为虽然时间相隔已久,但只要再去住一段不太长的时间,便会把过去和现在连接在一起。而一旦连接起来,便会使我懂得许多事情。因为我在那里有‘根’”。

本版图片由李自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