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城县泜河南岸的冲积平原上,北程村的古梨树群如一群沉默老者,历经五百年风雨仍年年挂果。春日,梨花漫过河岸,似云似雪;秋日,梨果压弯枝头,香飘十里。百年梨园不仅是北程村的地理标识,更是一部镌刻岁月密码的活态史书。近日,记者走进这片古老梨园,探寻它背后的文化记忆、生态智慧与振兴图景。
记者 常晓
百年梨韵润乡野 从传说到传承
“这棵‘梨王’栽于明朝,树围得两个成年人才能合抱,你看这树干上的纹路,像不像老人手上的青筋?”临城县羲和梨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立荣抚摸着一棵树干斑驳的古梨树,眼里满是敬畏。作为村里的“梨园通”,她从小听着祖辈讲述梨树的故事长大。梨园里最古老的“梨王”据传为明代所植,是“明朝那些事儿”的真正见证者,树冠直径达15米,至今仍能年产梨果2000余公斤。
临城县文旅局副局长骆树向告诉记者,北程村的古梨树群中,树龄超过百年的有580余株,其中12株树平均树龄六百年,2020年这片古树被临城县人民政府认定为“古树群落”,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这片“活态型的农业文化遗产”以及丰富的传说故事是不可复制的特色资源。
说起这片梨园的故事,村子里流传着一个个动人的传说:黄帝尝梨、梨花神、刘秀封梨王、苏轼梨园悟道……苏轼的故事尤为众人喜欢。传说宋哲宗时期,苏轼从定州任上,贬官广东英州,路过临城,写下《临城道中作》:“逐客何人著眼看,太行千里送征鞍。未应愚谷能留柳,可独衡山解识韩”。有日,他闲步曲径至梨园深处,一老叟在石头棋盘边独自下棋,苏轼遂与老叟对弈。苏轼取胜心切,纵横战场,老叟心平气和,避其锋芒,趁其不备,用两个小卒完胜苏轼。苏轼求教,老叟哈哈大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苏轼喃喃自语,呆呆伫立。他看梨花似雪,如梦如幻,想棋局人生、花开花落,纵频换人间,唯明月天地清辉普照、万古不变。天地间,物各有主。非吾所有,一毫难取,然清风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思至此,苏轼伴着月光梨花,转而离开。此后,才有了“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旷达苏东坡。
从传说到传承,有种坚韧不拔的“梨树精神”,早已融入北程村的文化血脉。沈立荣父亲沈全有是北程村第八任村党支部书记。1996年冬,这片梨园还是荒滩一片。老支书决意把沿河这一带承包下来,就是为了建起一道绿色屏障,既断绝盗采河沙者的念想,又能保护村南的成片良田。他没有多深文化,但他知道树木就是绿色银行,要致富,多栽树。几经搓磨,这片老梨园的千万棵梨树携手并肩,终于成了一道抵御洪水、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
沈立荣以及梨农们守护和传承着这片梨园,他们希望这片梨树世世代代荫蔽泜河南岸。
向不远处望去,古泜河渡口梨花渡默默见证着临城的过往与现在,因自古种植梨树,春天梨花盛开,花海浩茫,所以得名梨花渡。这里是古丝绸之路出发地之一,古临城出产的邢瓷、茶叶、丝绸,由此经泜河、滏阳河、子牙河入海,行销世界各地,这里是临城物产走向世界的始航处。
泜河滋养生态智慧 沙地梨园的自然哲学
站在泜河南岸远眺,北程村的梨园如一块巨大的绿毯铺展在河岸,梨树的枝叶在风中摇曳,与清澈的河水相映成趣。“这片梨园能活几百年,全靠泜河的滋养。”沈立荣指着脚下的土地说,这里的土壤是河流冲积形成的沙壤土,透气性好,加上泜河地下水丰富,为梨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
北程村的古梨树群之所以能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得益于世代相传的生态种植理念。“古人种梨讲究‘顺天应时’,咱们现在叫生态种植,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沈立荣介绍,梨园坚持不施用化肥和含有化学成分的农药,不使用除草剂,而是采用泜河淤泥制成的有机肥,既肥沃了土壤,又避免了污染。为了防治病虫害,村民们沿用古法,在树干上绑上草引诱害虫产卵,冬季再将草把集中烧毁,同时梨园鸡鹅成群,捕虫吃虫形成天然的生态屏障。
每年春季梨花盛开时,村民们会背着竹筐来到梨园,进行人工授粉。“古梨树品种老,自花授粉结果率低,必须人工辅助。”沈立荣说,这项技术是祖辈传下来的,虽然费时费力,但能保证梨果的品质。
泜河不仅滋养了梨树,也与梨园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循环系统。为了保护这个生态系统,村里在泜河沿岸修建了生态护岸,禁止乱砍滥伐和污水排放,如今的泜河水质清澈,常在此取景拍摄的临城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董晓峰说,岸边的芦苇荡里经常能看到野鸭和白鹭。
这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种植方式,让北程村的梨果保持了独特的品质。这里出产的梨果皮薄多汁,脆甜可口,而且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目前,“北程百年梨园”正在进行绿色认证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的申请,沈立荣说,希望“北程百年梨园”成为临城县的一张生态名片。
合作社的振兴密码 从“一颗梨”到一条产业链
“以前各家各户单打独斗,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沈立荣说。2020年12月,北程村30多户梨农联合成立了临城县羲和梨种植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果园整合起来,走上了规模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合作社内信息共享、技术共享、管理同步、价格共商,既保证了梨的品质,又避免竞相压价恶意竞争。合作社注册了“北程”商标,加入了河北农博士在行动示范田,统一用药、统一管理;加入了河北省农产品可追溯平台,产品溯源,扫码可查。
合作社成立后,通过举办“梨花节”“采摘节”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大量的梨通过线下销往湖北、山东。在延长产业链方面,北程村把目光投向了梨果深加工,而秋梨膏制作正是突破口。“北程村雪梨膏制作技艺被认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斤梨出一斤膏,全程不加一滴水。”沈立荣说,传统雪梨膏以雪梨为原料,经过清洗、压榨、古法熬制,文火慢熬,12小时熬制而成,具有润肺止咳的功效。北程村计划建起非遗工坊,以雪梨膏为突破口,带动百姓增收。
除了雪梨膏,合作社还开发了梨脯、梨酒、秋梨燕窝、梨木筷子等10多种深加工产品,形成了“一颗梨”的全产业链。他们变废为宝,将修剪下来的梨树枝制成梨木筷子。“梨木质地坚硬,有天然的香气,做成筷子既环保又实用。”雪梨膏和梨产品与电商平台合作,建立了线上销售网络。虽然线上走量目前不大,但已迈出了探索性的一步。
如今的北程村,古梨树群不仅是风景,更是财富;不仅是记忆,更是未来。从千年传说到生态种植,从单打独斗到合作社经营,北程村人用智慧和汗水,让古梨树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焕发了生机与活力。正如村里流传的民谣所唱:“泜河水长,梨花香;千年古树,福泽长。”
本版图片由 常晓 叶晓强 陈志杰 董晓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