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运增
说起我国著名词作家乔羽,人们自然就会想起他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词,如《让我们荡起双桨》《难忘今宵》《牡丹之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说聊斋》《刘三姐》《思念》《十里长街送总理》《夕阳红》等等。他一生共写了1000多首歌词,被称为我国当代的“词坛泰斗”。国家专门拨2公斤金子制作了80张金唱片,奖给新中国成立以来有突出成就的歌唱家,而不是歌唱家的乔羽,也例外地得了一张,作为对他在词坛创作上巨大贡献的奖赏。
乔羽的故乡是山东济宁,而被他亲切地称为“第二故乡”的,就是沙河渡口村。他分别于1950年、1958年、1963年在那里先后生活了五六年,曾任沙河县(今沙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这五六个春秋正是乔羽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时间虽过去近60年,但他那严于律己、刻苦学习、艰苦朴素、深入实际、平易近人的好作风,至今还在沙河广为传唱。
人们往往惊奇地问道,为什么一个普通的事物,一件平凡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平淡无奇,可一到乔羽眼里,就妙笔生趣,落笔生花了呢?原来,在那绝妙歌词的背后,有他在渡口体验生活时,发生的一串串生动有趣的故事。
“渡口是我的第二故乡”
1950年初夏,北京一部分电影演员和歌剧舞剧演员组成的演出团,来到沙河渡口村进行慰问演出。剧团走后,人们发现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却没有走。他说他爱上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和这里的老百姓,并说要在这里长期住下去。他住在太行区劳动模范刘青云家里,人们都叫他“老乔”。县里干部说他是作家,要在这里体验生活,并兼中共沙河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后来人们知道他真实的名字叫乔羽,当时二十三岁。
乔羽戴一副近视眼镜,穿一身褪了色的中山服,穿一双千层底布鞋,还绑着带子。他住在劳模刘青云家,睡的是土炕,吃的是小米粥、窝窝头,每天跟着刘青云下地学农活,休息时在地头拉家常,讲故事。渡口村成立合作社后,乔羽成了“新社员”。他虚心好学,对各样农活都感兴趣。由于他初来乍到,闹出不少笑话。一次他学犁地,顾上扶犁,却顾不上扬鞭,牲口不听使唤,人扶不住犁,小驴拉着犁遍地跑。一次他学耙地,他在耙上站着,牲口一走动,他不是往后倒,就是往前爬,总是站不稳,不小心就有被耙齿碰伤的危险,一些年轻人跟在老乔后边又担心,又好笑。他却不服气,一连几天跟老农手把手地坚持学下去,大有学不会决不罢休的决心。
有一次,乔羽帮助刘青云牵驴碾小米,他把驴套上,绑好缰绳,用鞭子抽了几下,谁知那驴突然乱了套。乔羽束手无策,急忙去叫刘青云,说:“你那头驴认生,不听我指挥。”老刘跑来一看,原来乔羽没有给驴戴“蒙眼”,他把“蒙眼”给驴一戴,吆喝了一声,那驴疾步绕着石碾走起来了。乔羽风趣地说:“我不戴近视眼镜不能看书写文章,这驴不戴‘蒙眼’不能拉碾子干活儿。生活真奇妙呵!”
乔羽非常喜欢和村里的一些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交朋友。夏天中午,天气炎热,他常领着一群小伙伴去村北的小河里学游泳、捉鱼虾,或者去村东莲花池里捞海螺、捉蛤蟆。他常把他写的电影脚本《红孩子》里的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孩子们听。他把每个小朋友的性格和有趣的动作都记在脑子里,写在电影脚本中。
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深深地吸引了这位远离京城的作家,他对渡口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产生了浓厚的感情。每到夜深人静,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早已进入梦乡,乔羽还在煤油灯下,记录他当天有趣的收获和感受。甚至一个小故事、一句有意思的话语,他也要记下来。久而久之,村里的干部群众都把乔羽当成一家人看待,谁有什么心事,或遇到什么困难和难题,都愿意说给乔羽听。他深情地说:“我的老家在山东,渡口是我的第二故乡。”
乔羽创作的太行山区开展合作社运动新气象的歌剧《花开满山头》(向国庆节献礼节目),他创作的少年儿童在抗日战争时期机智勇敢斗敌故事的电影《红孩子》等,都是在渡口村体验生活时创作出来的。由他作词,我省著名音乐家王玉西谱曲的歌曲《沙河谣》,唱遍太行山川和沙河两岸。
“我爱这里的山川草木”
1958年,山坡黄秃,溪水潺潺,乔羽第二次来到渡口,把爱人也接来了。他照旧穿着那一身褪了色的深蓝色中山服,膝盖上也还打着补丁。这一年沙河县委组织造林大军绿化山区,他像一位刚入伍的新战士扛着铁锹,带着行李卷进了山。干起活来汗流满面,他的近视眼镜变得模糊不清,稍有不慎,就有滚下山沟的危险。人们不放心,要他刨坑时在腰间拴一条长绳子系在树上,他婉言谢绝。几天下来他手上磨起血泡,嘴唇裂了口子,但完不成任务,就是不下“火线”。休息时他爬上山头,望着漫山遍野的造林大军的壮观景象,灵感骤生,情不自禁地吟咏道:“千军万马进山川,誓将荒山变果园。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来钱。”“今朝多流几滴汗,造福后代几百年。想过去,荒山秃岭和尚头,老天下雨满地流,不是冲了地,就是涮了沟;望将来,春来花开满山头,秋天苹果香满沟,你要走路不小心,核桃栗子碰破头。”
(本版图片由戴召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