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常晓 叶晓强 通讯员 李晓荣文/图
有一种探寻叫文化行走。春色平分,万象更新,邢州报记者携手市文联、内丘文联的邢瓷文化爱好者们,叩开晕染着春晖的内丘邢窑遗址博物馆馆门,一脚踏入时空的隧道,于明明灭灭的炉火中,赴一场与邢白瓷的千年之约。眼前的邢窑遗址博物馆宛若一个独特的容器,封存了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朝荣光。
邢窑白瓷:发现器物之美
走进与邢窑遗址博物馆毗邻的邢窑博物馆,当你认真看过一件件邢白瓷器物,定会情不自禁地赞叹那在熊熊烈火中永生的奢华之美。
踏进邢窑博物馆,仿佛迈进了尘封的岁月,馒头窑的烟火气扑面而来。展台上,细瓷透影杯安然静默。它敞口浅腹,线条简洁流畅,像一弯静谧的弦月,胎质温润透亮,薄如蝉翼却又坚实厚重,透出一种内敛的光泽。凑近细瞧,釉色均匀纯净,似冬日初雪,毫无瑕疵,在灯光轻抚下,展现温润如玉的质感。凝视良久,眼前的器物就不仅仅是个茶杯了,它是“君家有碗白胜雪”的生动注脚,诉说着邢窑工匠对极致工艺的不懈追求。
廊转路回,大厅中央的“盈”字款翰林罐格外引人瞩目。圆唇,短颈,上腹圆鼓,下腹内收,平底,口底大小相若。胎体坚实细腻,洁白如雪。内外施透明釉,釉质莹润,积釉处闪水绿色,外底无釉,中心以尖状工具刻画“盈”字,字体规整,笔画清晰流畅。邢窑工匠以瓷为墨、以手为笔,将那个辉煌时代的精气神凝于这翰林罐中。
邢白瓷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建华对一行人介绍,唐代,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分庭抗礼,“南青北白”的格局奠定了中国瓷器发展的基础。翰林罐不仅是朝堂贡品,也是烟火人间,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它沿着丝绸之路,将东方的优雅与智慧远播海外,架起了中外文化沟通的桥梁。
漫步馆内,看着这些带着历史温度的馆藏,我们似乎听到了千年窑火的烈烈燃烧声,看见大盈宝库里丰富的御用贡品。它们是岁月的沉淀,是文化的传承,它们让每个驻足赏析的人,都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邢窑遗址:大唐瓷都缩影
邢窑遗址博物馆以小众的形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它是国内首家以邢窑为主的遗址博物馆,也是河北省第一座建立在遗址之上的博物馆。置身馆内,灯光幽暗、游廊环升、恒温呵护,脚下深深浅浅的土坑是距今1500多年邢州瓷窑的重现,每个元素都是大唐瓷都的缩影。
漫步遗址之上,俯首看去,仿佛看到千年之前窑工在穿梭忙碌,仿佛听见新添的木柴噼啪作响。站在游廊高处,指向千年邢窑遗址,邢白瓷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建华细细讲解,仅脚下这方土地,窑厂面积1200平方米,窑炉11座,古水井35口,灰沟6条,灰坑144座,出土完整和可复原瓷器2000多件,瓷片20多万片,并首次发现了独特的具有北朝早期风格的邢窑成组连体窑炉。
邢窑遗址博物馆是打开邢窑史的独有方式,是触摸中国陶瓷文化的别样体验。在这里,每前进一步都像是踩在历史厚重的书页上,发出轻微的簌簌声。站在窑址之上,内丘作协主席姚勇感慨,邢窑遗址不仅是一处考古发现,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文明史书,它是白瓷文明的见证者,收录着中华民族在陶瓷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
星火相传:重续一膛炉火
邢白瓷虽也曾湮没在大地的褶皱里,一度销声匿迹,但庆幸的是,总有一些行者和吟者重燃起那一膛炉火,续写邢白瓷的辉煌。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现代产业积极投入邢窑白瓷的研究与生产,通过对古代窑址的研究、出土文物的分析,结合科技手段,逐步恢复了邢窑白瓷的烧制工艺。邢窑文献馆的文创作品“太行千里”亮相2024年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以其独特的工艺和设计为国内外游客展示邢窑白瓷的匠心传承与创新。
据了解,内丘县正在建设以邢窑博物馆为中心,包括古城文化街区、邢窑遗址文化展示区、邢瓷文创产业园区、生态休闲区等四大板块的邢白瓷文化功能片区。其中,利用中联水泥旧厂区,在近期建成邢瓷“产学研旅”基地,打造邢白瓷小微企业孵化中心,吸引和培育一批市场主体,加快实现“白瓷鼻祖”复窑、“大唐瓷都”重塑,真正叫响内丘建在邢窑遗址上“两千年古县”品牌。
李恒坤,“非遗”邢窑陶瓷乐器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站在他的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修复工作室,聆听他吹响邢白瓷的乐器——埙,一曲清音从远古传来,有好风过耳,吹过万水千山的独特韵味。
在现代产业与文化人的共同努力下,邢窑白瓷重焕生机,不仅作为精美的艺术品走进人们的生活,更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续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