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公园,原名梅花亭公园,位于沙河城十里铺村。该园源起唐代名相宋璟墓园,成于明代梅花亭,兴于清代乾隆时期。2023年,这座承载着数百年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园林,经过精心修复,以崭新面貌重新与世人见面。
近日,记者走进梅花公园,推开厚重的园门,探寻其中美景与历史故事。
林亭相映,人文气息浓重
三月春风和煦,十里铺村整洁而静谧,向村北走去,清代园林风格的梅花公园映入眼帘。园门口,几位老者正在此休憩。
走入园内,从修缮前的原貌图,能窥到历史上一段时期亭子因缺少维护而呈现出的颓败。穿过仪门,走过阳春桥,修缮后的梅花亭便坐落于此。梅花亭始建于明代,名称源自唐代名相宋璟《梅花赋》,清代、民国历经修葺。
古亭为木质结构,四角攒尖顶,亭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7.9米,檐高约4.5米,总高约7米,全亭共16根木柱,亭内彩画皆与宋璟相关。亭旁的假山上流水潺潺,池塘清澈见底。梅花虽未全部绽放,却已在空气中弥漫出阵阵暗香。
沿着曲径通幽的亭廊漫步,文阁、梅花堂、丰泽殿、款馆、广平祠等古建筑尽收眼底,每一处都呈现出古典园林气息。梅花堂内,乾隆御笔题写的赋、诗、画刊刻于石,镶嵌在堂内北壁,“以志清标庶使千载,下睹兹树犹璟其人焉”,自西向东依次为《梅花图》《梅花赋》《东川诗》,虽历经岁月洗礼,依然清晰可辨。
伴着徐徐春风,立在梅花亭内,四周小桥流水、鱼翔浅底、松竹辉映,令人心旷神怡。
筑亭怀古,追忆一代名相
737年,祖籍沙河城十里铺的唐代名相宋璟去世,宋璟子孙“虔奉遗约”“归葬公于沙河县太尉乡丞相志先茔”,护送宋璟棺椁的将士奉命就地屯垦和敕建宋璟墓园。
而梅花亭的建设,则始于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年)。当时的沙河知县方豪为纪念宋璟的高洁品德,在十里铺村原怀贤堂遗址左侧建梅花亭,右侧建长松亭。目前,长松亭早已不复存在,梅花亭则因临近御道,历代时有修缮而保存了下来。
据相关史料记载,1750年,梅花亭扩建竣工,取名梅花亭公园,当地几代人多称为梅花公园。1930年,梅花公园复建并立碑。然而,因多次自然灾害,梅花公园仅存下了残破的梅花亭与梅花堂。
2011年沙河城镇划归经济开发区管辖,开发区社会事业发展局高度重视对梅花亭的修缮和维护工作。2022年正式启动梅花公园项目建设,邀请故宫专家、省市专家、本地民俗学者,依据乾隆版《沙河县志》梅花亭图等史料,按照修旧如初原则,经过修缮基本恢复概貌。
典故纷呈,蕴藏不绝文脉
梅花公园因宋璟而建,而许多典故都与这位名相有关。
园内的阳春桥,源于“阳春有脚”这个成语,而此成语便与宋璟有关。宋璟因犯颜直谏,曾被贬流放。但他恪尽职守、廉洁奉公,使辖地政通人和。回朝后,他辅佐朝政依然鞠躬尽瘁,当时朝野赞誉宋璟为“阳春有脚”,比喻他走到哪里就把温暖与光明传送、普照到哪里。
宋璟为宰相时,刚直不阿、秉公处事,唐玄宗因此赏赐宋璟一双金筷,作为对他长期以来为大唐江山所作贡献的褒奖,由此有了“金筷表直”的典故。
而最为出名的,便是宋璟与《梅花赋》的故事。宋璟25岁时考试不第,因水土不服、心情不快,且身居陋室病了数月。待疾初愈,倚望窗外看到一株梅花在乱丛中傲然生长,信笔疾书写下《梅花赋》。恰逢苏味道看到《梅花赋》,遂荐与皇上。
“像‘宋璟砸碑’,宋璟后代‘铁帽秀才’等传说还有很多,我们小的时候最爱听老人讲这些故事。”今年66岁的十里铺村村民陈家瑞说,他现在负责看管园内设施,给晚辈们讲“宋璟故事”成了他最大的乐趣。
故园重光,再现昔日盛景
“一条路,一个人,一个亭子,引来了多位皇帝。”陈家瑞说,不少当地人都这样戏称梅花公园的来历。
梅花亭台阶两侧的石砖很是光滑,陈家瑞告诉记者,他儿时与伙伴们会把石砖当做“滑梯”,爬杨树、登亭子、捉迷藏,留下了很多美好回忆。20世纪70年代,因教室有限,陈家瑞和同学还被临时安排在梅花公园里的广平祠内上课。下课后,同学们就会在园内各个角落做课间游戏。
陈家瑞回忆,据上一辈人讲,梅花公园还曾是抗日军队存放物资的地点。此外,这里还临时成为过村委会办公地。“在家人熏陶下,我从小就对梅花公园的历史感兴趣。”陈家瑞说,他对梅花公园的历史变迁相对熟悉,看到这座古园经过修缮重现盛景,让他很是感慨,也希望能有更多人来观光。
“慢点跑,小心摔倒。”正午的暖阳照射在水面上,一位四五岁模样的男孩跑进园内,兴奋地跳着、跑着,陈家瑞则笑呵呵地提醒其要注意安全。
这一刻,陈家瑞仿佛想起了曾经的自己。而梅花公园则会在岁月长河中,继续积累底蕴,将最好的一面展示给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