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南和煎饼 一张小米饼里的千年传承

日期:03-04
字号:
版面:05 发现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收藏

“二月二刮大风,拾干柴摊煎饼,闺女不来摊不成。闺女坐炕边儿,边摊边聊天,摊了一张又一张。”这首南和民谣说的是每年“二月二”龙抬头闺女都要回娘家看娘亲,除体现传统孝道文化外,南和小米煎饼更是招亲待友中一道不可缺失的美食。据《南和县志》记载,隋朝时南和煎饼就被列为贡品,成为宫廷美食。到了宋代,南和煎饼更是声名大噪,文人墨客常以煎饼为题吟诗作赋。明代《南和风物志》中详细记载了煎饼的制作工艺,称其“色如黄金,香飘十里”。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永亮 文/图

历史传说起源白佛白雀庵

相传,在南北朝后期,南和有个村叫白佛店(即现在的白佛村),这里紧靠澧河,土地肥沃、沟渠如织、水明草秀、林茂粮丰,成群的白雀聚集。白雀在这里自由翱翔,啄食戏水,真是一片神秘乐园。在那乱世之秋,从江苏镇江金山寺来了一位老尼师德真,感叹这里“不是江南,却胜似江南”。于是,她结茅为庐住了下来。老尼师布衣素食,将化缘积攒的银两在白佛店建起了殿宇楼阁。前有巍峨壮观的山门,后有古朴典雅的红墙,成群的白雀在雕梁画栋的殿宇中穿梭嬉戏,繁衍生息。因此,当她为此庵起名时,唤为白雀庵。

老尼师勤于佛事,不久,收徒500人之多,观音菩萨(即为兴林国妙庄王的三女儿妙善公主)就是其中之一。那时群雄逐鹿中原,烽火连年不断,豪强割据。来这里逃难的百姓成千上万,观音菩萨就把小米分给大家,碾成粉,拌成面糊,放到小鏊上一摊,不仅香嫩松软,口感甚佳,更重要的是拯救了成千上万老百姓的生命,从此,南和小米煎饼世代相传。

世代传承 匠心工艺不能丢

南和煎饼的制作技艺,传到南和宾馆总经理赵国强是有记载的第四代传人,赵国强的曾祖父赵卷保,曾在南和县城东门里十字街,开了一家饭店,取名为“赵家饭店”,当时,流传在南和县城一带有一个顺口溜说得好,“进到县城来吃饭,首选煎饼赵家店”。这里说的小米煎饼,就来源于赵家饭店。

赵国强说,这制作煎饼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首先要将一盆小米面,加入一半玉米粉,再加上些许白面和糯米粉,按照比例掺在一起。边加入温水,边用勺子搅拌成糊状。不能太稀也不能太稠,再根据温度,加入适量的老酵头,放置一旁进行发酵。半小时后,再将白砂糖、核桃仁、熟芝麻、葡萄干等辅助食材放入其中,搅拌均匀。

“面糊一定要按照比例来放,小米面是主要食材,其余的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喜好进行调整。”赵国强一边说,一边拿出一个铁质圆形“饼铛”,说是饼铛,却是中间高,周边低,当地人称“鏊子”。用火将鏊子烧热后,倒上一点点油,舀一勺面糊,放在鏊子顶端,面糊就非常“听话”地向周边流淌,自己形成圆形。30秒钟过后,面糊凝结成饼,赵国强翻了个面。采用小鏊制作,往往做出来中间薄周边厚,煎饼呈金黄色,因放有少量蔗糖,经油煎过后,有些地方呈深黄色。如此翻转四次,一张泛着金黄的小米煎饼,便制作完成。

未来展望 打造地域特色品牌

2016年,“南和小米煎饼制作工艺”成功申请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南和煎饼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代代匠人用他们的坚守与创新,让这份独特的味道历久弥新。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南和煎饼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南和区政府计划打造“南和煎饼”地域特色品牌,推动煎饼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为了传承煎饼文化,南和区成立了煎饼文化研究会,定期举办煎饼文化节,还将开发多种口味的煎饼,推出即食包装,销往全国各地,更加方便消费者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