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合纵连横

日期:03-03
字号:
版面:08 典故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收藏

【释义】

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策略。

【出处】

《战国策·秦策》:公孙衍和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

【典故】

1合纵连横的智谋密码

在战国七雄逐鹿中原的硝烟中,“合纵连横”作为战略博弈的最高形态,深刻影响着历史走向。公元前318年,公孙衍首倡“合纵”之策,联合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犹如惊雷炸响函谷关。而真正将此策推至巅峰的,是佩六国相印的苏秦。据《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曾“约从散横,以抑强秦”,将六国从松散联盟锻造为抗秦统一战线。

这种地缘政治智慧有其深刻的地理逻辑:秦国坐拥关中,虎视东方;六国沿太行山脉南北纵列,形成天然防御轴线。合纵即纵向联合,如长蛇锁关;连横则是秦国自西向东横向突破,以“远交近攻”瓦解联盟。这种空间对抗格局,在《鬼谷子·捭阖》中被提炼为“纵横之术”,成为中国古代战略思想的瑰宝。

2十里亭镇 纵横家的策源地

在邢台沙河市西南三十里,坐落着千年古镇十里亭。这里不仅是苏秦游说列国的战略枢纽,更是合纵思想的孵化之地。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苏秦早年“出游数岁,大困而归”,正是蛰伏寓居于此悟透天下大势。现存沙河市十里亭镇下解村的苏秦亭遗址,见证着这位纵横家“头悬梁锥刺股”的苦学岁月。

苏秦亭最早叫苏人亭,《后汉书地理志》记载有“襄国本邢国,秦为信都,项羽更名,有檀台,有苏人亭。”襄国即邢台,当时沙河尚未置县故称襄国。这是苏人亭第一次出现在正史上。到了北宋乐史著作的《太平寰宇记》,苏人亭已经变成苏秦亭。“沙河县一百三十五里,旧四乡,今三乡,本汉襄国县地,沙河即湡水也……隋文帝改襄国为龙冈县,十六年分龙冈县南境,于此置沙河县,以县南五里沙河为名……苏秦亭,苏秦西说秦人,请贷黄金百镒黑貂之裘即此地也,今有亭存。”到了明·成化《顺德府志》,苏秦亭已经开始被叫做十里亭:“苏秦亭,在县(指古代沙河县城)西南三十里,俗呼为十里亭。苏秦激张仪西说秦,使人随其后,与同宿,令资以金帛车马即此处。”十里亭这个名字沿用至今。

明·万历《沙河县志》明确记载:“苏秦尝寓于十里亭。”意思就是苏秦曾经在十里亭住过一段时间。清代乾隆《沙河县志》的编纂者沙河知县杜灏,考察后得出结论:“苏秦亭在下解村西。”

下解村至今还保存有苏秦亭遗址出土的基石,并在苏秦亭原址上修筑有苏秦亭遗址标志碑和苏人亭碑记。

3历史长河中的记忆坐标

从《后汉书》“襄国有苏人亭”的记载,到宋《太平寰宇记》“今有亭存”的佐证,这座古亭始终是历史书写的重要坐标。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辽阳举子蒋攸铦在《黔轺纪行集》中详述:“沙河县十里,有亭名苏秦亭”。这位后来的两江总督或许不知,他笔下的驿站正是战国风云的活化石。

地方志中更有动人细节:亭前古槐传为苏秦手植,虬枝如纵横交错的战略图;井台石臼留有车辙印痕,似在诉说当年使节络绎不绝的盛况。当地至今流传“苏秦说秦”的皮影戏,唱词中“黑貂裘敝黄金尽,终得六国相印归”,将纵横家的传奇融入民间记忆。

4智谋遗产的当代启示

站在苏秦亭遗址远眺,太行余脉与华北平原在此交汇。这座看似普通的战国驿站,实为解读中国古代地缘政治的密码本。合纵连横的智慧穿越2300年时空:从抗秦联盟到现代国际关系,从诸侯博弈到商业竞争,其核心始终是“因势而谋,应时而动”的战略思维。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军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