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广宗柳编:匠心编织三百年

日期:03-03
字号:
版面:04 发现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收藏

在广宗县大辛庄村,有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广宗柳编,它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韵味,成了当地的一张非遗名片。这项技艺源于清代,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广宗柳编技艺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在家族内部和师徒之间世代传承,一直未形成完整的文字材料。

2008年,广宗柳编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技艺,广宗柳编代表性传承人姜朝春在努力传承和发扬柳编技艺,探索融合传统与现代审美的新路径;国家和政府积极采取行动,将柳编技艺引入校园,让年轻一代了解这门古老的传统手艺。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冯鑫 实习生 王晓宇 文/图

柳条之韵

广宗柳编的主要材料是柳条,有伏天收割的白柳条和秋后砍的红柳条之分。柳条剪下来后需要趁湿捋去皮,在阴凉处放置几天。在编织前,要将风干后的柳条在水中浸泡三四个小时,晚上还要在地窖内“醒”一夜之后,才可以用于编织。如果不能及时完成,风干后的柳条需要在水中浸泡几天,等到其具备柔韧性后才可使用。

广宗柳编所使用的柳条不是我们常见的柳树上的枝条,而是一棵棵直立生长的柳条,只长一根根小手指粗细,不长树身,当地人称棉柳,又叫柳棵子。而广宗正处于黄河冲积平原,土地沙碱参半,为了防沙抗盐碱,当地村庄周围多栽种柳棵子,这也为柳编业的发展打下了物质基础。

“除了自家种植柳条外,也可以从集市上购买,当时一斤柳条卖五六分钱,最贵时也就1毛钱。”自从农村土地分到户后,姜朝春家专门腾出一亩多地种植柳条,每年可产大约1000公斤柳条,至今没有间断过。

“柳条产量很高,就像我自己常年编织簸箕、笆斗,这一亩多地的产量足够我用一年的。”

柳编使用的工具有镰刀、锥子(环锥、草锥)、麻绳、线刀等,还有各种器型的模具。这些工具都是柳编艺人们自己制作的。“不会制作工具,就相当于不会柳编。”姜朝春说这些制品的大小、宽窄、式样全靠艺人的制作灵感和制作经验。

一般情况下,柳编制作需要在地窖中完成,其主要原因在于其制作过程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很高,不能透风还要潮湿,而地窖的温度和湿度适合,能很好地保证柳条的柔韧度和湿度,否则就会变干、变脆容易折断。

匠心坚守

姜朝春与柳编打了多半辈子交道。年幼时,他就跟着父亲姜宗礼学习柳编技艺。“我从13岁就开始编柳编了,我就是编着柳编长大的。”姜朝春说。俗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柳编并不是一个轻松的活,看与干是两回事。为了打好基础,姜朝春常常在地窖潮湿的环境中一坐就是一天,柳条把他的手指都磨出了老茧,镰刀在他的手上留下一道道伤疤。

“地窖里比较潮湿还有些异味,平常人进去都待不了很长时间。”姜朝春笑着说,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柳编工艺流程,已经渗透在他们的血液中。他们早已经习惯了,如果不在地窖中,反而不知道怎样编制才好。

由于长期保持一个姿势,村里许多柳编艺人都留下了弯腰驼背的“职业病”。“我和其他村民常年在地窖里弯腰低头干活,身子骨都落下了毛病,双手不仅十分粗糙,而且关节已经变形,上面布满了疤痕。”姜朝春说。

广宗柳编制品以筐子、篮子、簸箩、笆斗等实用性的生活用品居多,也有一些观赏性的工艺品。其形状并不固定,多依据艺人的制作经验和实用需要而定。例如,有簸箕篮子、圆笸箩、方笸箩、盒子笸箩、盛面粉用的笆斗等。随着时代的变迁,柳编制品也在不断创新。如传统的筐子、篮子逐渐演变成葫芦等手工艺术品。

柳编的销售主要依靠赶集和赶会。每到集市或庙会,商贩们便会将自己提前采购的柳编制品拿到市场上出售,如筐子、簸箕等生活用品,这些制品因其轻巧、绿色环保、耐用而深受欢迎。

困境突破

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手工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柳编也不例外。20世纪90年代开始,塑料制品、铁制品等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柳编市场,柳编行业瞬间不景气,做柳编的人也越来越少。作为广宗柳编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姜朝春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他表示:“虽然咱们这个不挣多少钱,但是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咱不能让他失传。”

为了传承这门技艺,姜朝春在大辛庄村举办起了免费培训班。培训班以妇女居多,她们在这里学习柳编技艺,不仅可以增加家庭收入,还能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一年四季都会举办,每次为期5-7天,内容主要是柳编的制作方法。通过培训,许多妇女都能掌握柳编编织的基本技能。

2019年,由市文化广电与旅游局主办的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市第五中学举行。在这次活动中,广宗柳编作为重要展示项目之一,吸引了众多师生的关注。学生们不仅欣赏到了精美的柳编制品,还亲身体验了制作过程,感受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

此后,广宗柳编非遗进校园活动持续深入。2021年,广宗县赵葫芦小学举办了柳编技艺传承活动,姜朝春向学生们传授了柳编制品的制作技艺。2023年,广宗县大辛庄小学和广宗县实验小学也相继开展了非遗进校园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姜朝春为学生们演示了柳编的起源、柳条的特征以及柳编的制作方法,并带领学生们进行了实操练习。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不仅了解了柳编技艺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还学会了基本的制作方法,为传承和弘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坚实基础。

当谈到与传承相关的话题时,姜朝春激动地说道,他的儿子姜宪勇在2024年被列入市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的推荐名单。“虽然他有自己的工作,但他仍会在闲暇时间学习柳编制作的技艺,提升自己柳编编织的能力。”新的一年,姜朝春期望能加大对广宗柳编的宣传力度,努力推进广宗柳编这项非遗技艺进校园,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广宗这项传统的手工技艺。